“我不想在‘解甲歸田’時,(給人印象)只是唱過幾首特別紅的流行歌,流行會像流星一樣過去。我希望《昭君出塞》如恒星般,在藝術史上一直閃閃發光。”14日,中國青年表演藝術家李玉剛攜大型詩意歌舞劇《昭君出塞》登陸重慶大劇院,他在演出前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自2013年啟動籌備,數易其稿的大型詩意歌舞劇《昭君出塞》通過“爭艷”“宮怨”“對局”“迎親”“光陰”“靈山”“翱翔”七個篇章,完整演繹出“和平使者”王昭君為寧息戰亂而出塞和親,給草原帶去中原文明、促進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佳話。
身為中國歌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的李玉剛是以反串特色表演為人熟知的,這也是他將歌舞劇定義為“詩意”的原因之一。李玉剛說:“由一個男人來演女人,在扮演的藝術形式上不是真實的;時而實時而虛的舞臺時空間表現,也如國畫里的寫意畫法。”
“與昭君16歲遠離故土一樣,我也是從十幾歲離開家鄉,有在外漂泊的心路歷程。”李玉剛坦言,在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中,自己對王昭君情有獨鐘,內心的共鳴為塑造人物、表達藝術提供了助力。把昭君出塞的故事做成完整的歌舞劇,是他“孤注一擲”的堅持。
為將這份感同身受更好地搬上舞臺,2013年夏,李玉剛與當時的制作團隊一道重走“昭君出塞路”。從湖北秭歸昭君故里一路向北,至陜西西安(古長安),再往內蒙古。3000多公里路程,李玉剛對漫天風沙與刺骨寒冷皆有體會。他說:“路途雖有勞累,但回想當年昭君經歷的危險,顯得不值得一提。此行激勵我,一定要把昭君出塞的精神、歷史價值傳達出來。”
李玉剛認為,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會留在歷史中。藝術從業者應在有生之年認真創作,多出好的作品。以自己的榜樣梅蘭芳為例,其作品已成人類寶貴的文化財富。這也是李玉剛不懈努力的方向和動力。
《昭君出塞》曾于2015年在北京首演,此次改版將音樂、舞美及服裝作了全面升級,耗資巨大。彼時周遭有勸他放棄的聲音,但他仍決意改版演繹。
談及原因,李玉剛說,“《昭君出塞》是我藝術道路上一部重要的作品。我希望它成為我藝術生涯里無怨無悔的禮物。”(記者 鐘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