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實習生 張諶
2018年諾獎文學獎空缺,讓很多人格外期待2019年10月能看到最新的諾獎文學獎得主。不過,在此之前,傳來了一位諾獎作家去世的消息。美國當地時間8月5日晚,1993年的諾獎文學獎獲得者、美國著名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于紐約去世,享年88歲。8月6日,莫里森的家人和她的出版方克諾夫出版社在一份聲明中確認了她逝世的消息。
作為第一位獲諾獎的美國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一生出版了11部小說。其中包括《最藍的眼睛》《所羅門之歌》等,最著名的《寵兒》(Beloved)出版于1987年。她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名黑人女奴在攜女逃亡途中遭到追捕,因不愿看到孩子淪為奴隸而殺死了她,18年后奴隸制早已廢除,而被她殺死的女嬰還魂歸來,以自己的出現懲罰母親當年的行為。這部小說久居暢銷榜25周,并被全美學校列入了閱讀清單。《寵兒》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和普利策小說獎的榮譽。《寵兒》1998年被改編成電影。
1993年莫里森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瑞典學院稱她的小說“充滿了想象的力量和流淌的詩意”,“為美國現實中至關重要的一面注入了生命力”。
鑒于莫里森在語言上的獨創性、對美國非裔方言的優雅運用、充滿神韻的人物刻畫、對歷史的犀利觀察與充滿悲劇和不幸的情節書寫,她被認為是美國文學史上最成功和最有力的作家。前不久,關于托妮·莫里森得最新紀錄片《托妮·莫里森:我的作品》出爐。
評論家認為,88歲高齡的莫里森,依然是指引美國行走于漫漫長路的良知之心。2019年2月,莫里森生前最后一本著作、《自尊之源》(The Source of Self-Regard: Selected Essays, Speeches, and Meditations)出版。這本書收錄了她過去多年的散文和演講記錄。350頁的《自尊之源》追溯了莫里森思想的形成,以及她廣泛的興趣和驚人的語言天賦從何而來。莫里森揭示了歧視為個人和社會帶來的痛苦,但她又始終相信文學藝術家有能力重新構想整個世界。在這本書的開篇文章《險境》(Peril)中,莫里森寫道:“作家的生活和工作不是人類的禮物,而是必需品。”
莫里森在《自尊之源》一書中專門介紹了自己的寫作技巧,她解釋了自己是如何用一種既保持種族特色又不受種族現有架構桎梏的語言來寫作的。她寫道:“以個人而言,我深感要運用意象和隱喻來寫出具體而自由的種族文學:文學,就是將想象力的限制從固化的、種族化的語言中解放出來。”在紀錄片《我的作品》中,她講述了身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她是如何敦促寫作專業的學生走出“自己的小生活”,去想象其他人的生活的。
出生于1931年的托妮·莫里森原名克洛伊·沃夫德,在康奈爾大學獲英文專業碩士學位。從康奈爾畢業后,進入大學任教。在《我的作品》紀錄片中,這位女性作家坐在鏡頭前,聰明睿智,容光煥發,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從她在俄亥俄州羅洛蘭市的童年,到她在蘭登書屋擔任編輯,到后來作為單身母親、教師和作家的職業生涯。
莫里森是美國少見的既在文壇上地位頗高又獲得了商業成功的作家。除了諸多文學獎項,她還曾獲得法國榮譽軍團勛章以及總統自由勛章。她的小說經常登上《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單,也多次出現在“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溫弗瑞的讀書俱樂部中。作為普林斯頓大學多年的教師和教授,她經常到各處演講,也時常在電視上露面。
關鍵詞: 托妮莫里森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