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從來不乏經典時刻,尤其是經典逆轉時刻。說到最后時刻的大逆轉,首先能想到的就是米爾薩普時刻28秒11分,卡特時刻44秒12分,麥迪時刻35秒13分,米勒時刻8.9秒8分。怎么看都是米勒8.9秒8分更難,但為什么麥迪35秒13分,要比米勒8.9秒8分出名得多呢?
從客觀上講,就是麥迪35秒13分,其實比米勒8.9秒8分更難一些。首先先說明一下,米勒8.9秒8分并不是最后8.9秒,而是米勒在最后10幾秒的中間8.9秒,得到了8分,反超了比分,但還給尼克斯留了6秒,只是尼克斯絕殺不進,最終輸掉了比賽。
1、從絕望角度看,火箭所處的處境更加絕望,最后44秒落后8分,跟最后18.7秒落后6分,哪個看起來更難追平?雖然第二種情況時間更短,但實際上他只需要命中1個三分球,然后對方2罰不中,或者失誤,再命中1個三分球就行,也就是需要對方1個失誤,自己2個三分。考慮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共同難題——發球,對方出現1個失誤的可能性還是有的。
而第一種情況想要追平,需要命中1個三分球,對方2罰不中或者失誤,再命中1個三分,對方2罰1中,再命中1個三分,也就是需要對方1.5個失誤,自己3個三分球,剩下時間更長,但難度也更大。
2、從結果看,麥迪35秒13分逆轉比賽,依靠自己的成分更多一些。麥迪35秒13分,馬刺只犯了1個錯誤,其他全部發揮正常,麥迪三分命中,馬刺2罰全中,麥迪打成3+1,這球也不能怪鄧肯,他也是在正常防守,馬刺繼續2罰全中,麥迪三分再中,馬刺失誤,麥迪搶斷后三分絕殺,馬刺唯一的錯誤,就是最后失誤滑倒失誤了。
而米勒8.9秒8分,對方連續犯了3個錯誤,第一個錯誤是遭到米勒搶斷,隨后米勒命中追平比分的第二個三分球,然后是斯塔克斯兩罰不中,雖然裁判響哨不在尼克斯戰術范圍里,但當時尼克斯也算獲得很好的絕殺機會,但斯塔克斯兩罰不中,錯失機會,緊接著尼克斯又犯了第三個錯誤,尼克斯球員居然對米勒犯規,米勒兩罰全中,反超比分,給尼克斯留了6秒,尼克斯絕殺不中。哪怕出現了第一個失誤被追平比分,但尼克斯只要穩扎穩打,比賽依然會進入加時,而最終他們繼續犯錯,送出比賽的勝利。
真要講難度,米勒時刻肯定更難,但從過程來看,麥迪時刻更加熱血沸騰,因為他是在對手幾乎沒犯錯的情況下,完成了逆轉。
從主觀角度講,麥迪時刻出現在2004-2005賽季,那時候網絡已經比較發達,所以新聞的傳播性更強,而且麥迪還有個來自中國的隊友。老實說,魔術時期的麥迪在中國已經有很多粉絲了,但到了火箭之后粉絲依然能夠暴漲,主要就是姚明的因素。
在網絡更發達、又是姚明隊友的情況下,麥迪時刻的傳頌度自然要比之前的米勒時刻大得多。2個客觀原因,2個主觀原因,造成了麥迪時刻比米勒時刻要更加出名。或者可以用游戲作弊來對比:
44秒落后8分,你得先投進1個三分球,然后切換操作的球隊,然后故意失誤,然后切換操作的球隊,再進1個三分球,然后再切換操作的球隊,再失誤,再切換操作的球隊,命中2分,也就是要切換4次操作的球隊,才能追平比分。
18.7秒落后6分,只需要投進1個三分球,然后切換操作的球隊,然后故意失誤,然后切換回來,命中三分球就行,只需要切換2次。
關鍵詞: 麥迪35秒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