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郝平出道多年,創造過眾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日前,由他和陳建斌、董勇共同出演的公安題材劇《三叉戟》開播,該劇憑借多位實力演員的精彩演繹和人到中年仍然老當益壯的英雄情懷,吸引了大批觀眾。在劇中,演員郝平飾演外號“大噴子”的預審員潘江海,以深厚的臺詞功底、精準的角色演繹收獲了一眾好評。
日前,郝平接受新華網專訪,在談到潘江海這個人物時,他表示:“這是個有優點也有缺點、雖然會為了錢去奔波,但在面對本職工作時又能力突出、立場堅定的角色。”
在郝平看來,“觀眾喜歡一個角色,是因為‘可愛’,而不是因為‘完美’”。他坦言,“我們在這部劇里塑造的人物都有著這樣那樣的小毛病,像潘江海處世圓滑、能說會道,但這樣的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我喜歡演這樣鮮活接地氣的人物”。
劇中作為多年預審老警察,潘江海擁有豐富的預審經驗,為了演好這位“名提”,郝平在開拍前就到天津第二看守所觀摩審訊,體驗了半個月。期間他和預審員們同吃同睡,觀察他們的辦案手法和生活習慣,并且還“了解到了常人接觸不到的一些預審員的‘秘密’,這些對我演這部戲幫助很大。”
曾經身為話劇演員并包攬了“白玉蘭”“梅花獎”“金獅獎”等多項大獎的郝平,直到現在,依然喜歡在劇院的舞臺上摸爬滾打,“碰見好戲我依然會去演,因為我還是喜歡舞臺,在劇場的舞臺上,我可以與觀眾面對面交流,那種無法復制的現場性更多了一種儀式感。大幕一拉開你就不能停止,也不能錯,這種一氣呵成的表演更考驗功力,但更讓人酣暢淋漓。”
觀眾喜歡一個角色,是因為“可愛”而不是“完美”
新華網:如何看待“老警察”潘江海不同以往的警察形象?
郝平:潘江海他不是什么高大全的人,包括我們這三個人都是有性格缺點的,正是因為有缺點才更加真實,更鮮活。其實劇本劇情編劇都已經寫好了,我們演員要做的不是去演劇情,而是演人物和性格。一開始,我們幾個做到快退休的年紀了,很難有那么大的激情,把全部精力都獻給工作,這是尤其是我(潘江海)還會去參加一些節目,給人一個很圓滑處世的印象,這是現實中會真實存在的情況。
但后面我們仨為什么又那么拼命的去破案,因為我們已經退居二線幾十年,難得有這樣的機會可以再參與一線的辦案工作,所以才會很有激情去做事情。潘江海這個人有優點也有缺點,會為了錢去奔波,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并且在做警察時又能力突出、立場堅定,人物是很立體多面的,我喜歡演這樣鮮活接地氣的角色。
新華網:為了飾演“掌控全場”的預審員的戲,是否也做了很多準備工作?
郝平:預審員這個崗位很多人都不了解,大家對警察印象更多的是沖鋒在前線的那種,我之前也不熟知這個崗位,在開拍前我到天津第二看守所觀摩審訊,體驗了半個月,期間和預審員們同吃同睡,觀察他們怎么辦案,和一些生活中的習慣,了解到常人接觸不到的一些預審員的“秘密”,對我演這部戲幫助很多。
新華網:中年角色很容易演出“油膩”感,而“大噴子”潘江海卻十分接地氣,是如何把握這個尺度的?
郝平:我對“油膩”的理解,就是一個角色他做了不符合自己人物特點和設定的事情,引發了觀眾觀感的不適。這樣說來,中年角色和油膩不應該劃等號,很多中年角色也可以塑造得受人喜愛。另外,如果強行讓觀眾喜歡一個角色,并試圖把角色包裝得過于完美,就容易走向“油膩”的方向。
觀眾喜歡一個角色,是因為“可愛”,而不是因為“完美”。我們在這部劇里塑造的人物沒有一個完美的,大家都有這樣那樣的小毛病,像潘江海他是個老油條,處世圓滑、能說會道,喜歡偷懶去錄節目,很真實;另一方面他卻能在警察崗位上堅持幾十年,一走近審訊室,眼睛都亮了,特別有激情,他是特別熱愛審訊這個工作的,這種反差,我覺得會吸引到觀眾。沒有那些刻意耍帥的情節,三個老男人真實、不做作的故事,更耐看。
角色的真實感 要從生活原型中去找
新華網:劇中表演充滿著反差萌,例如三人氣勢如虹的走向專案組,結果門打不開、扔個U盤卻沒接住等,這些細節是否是特意設計的?
郝平:其實這個橋段是我們在現場臨時跟導演碰出來的,也是導演給我們三個增加的新任務,就是不要把三個老警察刻意塑造得太高大全。以至于說接U盤沒接住,這是一個事故。拍四條前三條都接住了,就最后一條沒接住,導演就用了最后一條。用沒接住的我倒也覺得是非常非常好玩,非常可愛,正如戲里所說,三個即將退休的老警察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場戲的這個反差是我們刻意做的。
新華網:對人到中年的英雄遲暮卻又寶刀未老的心境如何理解和演繹的?
郝平:人到中年特別明顯的感覺就是,心里感覺自己還年輕,但身體確實跟不上了,劇中很多那種打趣我們三個上年紀的橋段,有一場即興發揮的戲是跟小痞子打完架后,董勇會現掛一段京劇唱詞:“看前面黑洞洞,定是那賊巢穴,待俺趕上前去,殺他個干干凈凈。”只要他一開口,我跟陳建斌就能馬上接上。劇里我們仨那種當年豪氣,但如今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勁兒一下子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