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First青年電影展的頒獎現場,有一幕讓飄格外動容:
導演文牧野頒發“年度面孔”的時刻。
按照流程,在他問候完畢后,身后的大屏幕,應該顯示獲獎者的照片。
只見大屏幕上——
文牧野和臺下的觀眾,逐一被鏡頭掃過。
不是技術故障,也不是獎項空缺。
2020的年度面孔,屬于在座的每一位。
這段視頻飄看了很多次,每次都讓人熱血沸騰。
尤其是最后First志愿者集體走上舞臺的那一刻,隔著口罩,都能感受到他們的熱情。
它沒什么豪言壯語,也并不意在撩動情緒。
道出的不過是樸素至極的真相:電影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每一個熱愛它的人。
尤其在今年的特殊背景,電影院停映176天。
影業的至暗時刻,不計回報的付出,更是彌足珍貴。
如果要為這份熱愛找一個代言人,飄覺得。
頒獎嘉賓文牧野,再合適不過。
可能有人對文牧野這個名字感到陌生。
那我這么介紹他——
《我不是藥神》的導演、編劇。
形象是不是瞬間立體了一些?
這部電影有多成功,不必贅述。
丟出最直白的數據:票房31億,豆瓣154萬人打出9分,是近10年來評分最高的國產電影。
憑借此片,文牧野成為了內地第一位,靠一部影片收割金馬、金雞、金像的“三金”導演。
《我不是藥神》后,文牧野又執導了《我和我的祖國》中的《護航》篇。
七部短片的導演隊伍,數他資歷最淺。
但,和陳凱歌、管虎這些前輩同框,他的光芒,也沒有被掩蓋。
文牧野拍片子,是有一套的。
大時代背景,小人物命運,兩者的對撞和融合,他總能找到其間的平衡。
坦白說,這種題材不容易拿捏,一不小心就容易拍出口號式的宣傳教育片,又空又假。
但文牧野能把故事講得足夠落地,讓觀眾觀影時心靈共振,結束后還能咂摸良久。
靠的,就是對細節的掌控。
他的電影,主題或許偏“虛”,但細節絕對夠“實”——
《我不是藥神》,程勇(徐崢 飾)前期的形象,市儈、好面兒。
他和妻子離婚,兒子跟媽過。
有次程勇帶兒子吃飯,兒子問他要錢買球鞋。他一聽價格,覺得太貴。
剛準備拒絕,轉念一想,又俯身把頭探過去,狡黠地問兒子:哎,你怎么不讓你后爸買呢?
和兒子后爹暗暗較勁的心氣兒,以及在情感上成功拉攏兒子的得意,全出來了。
《護航》里,飛行員呂瀟然,從小向往藍天。
這向往,不靠說。
用一個表情詮釋——
童年時期的呂瀟然(張子楓 飾),洗頭的時候,聽到電視上在播神舟五號發射的新聞。
她顧不上泡沫,趕緊把頭揚起來,胡亂抹了一把臉,朝著電視興沖沖地看過去。
憨實而目不轉睛的笑,分明是在告訴觀眾:
等著,我以后也要上天。
文牧野的電影,之所以能拍得“淺入深出”,離不開他對社會精準的觀察和自省。
他說過,自己的電影要有“娛樂性、社會性、靈魂性”。
三性調配得當,平衡由此而來。
拿《我不是藥神》來說,娛樂性集中在前半段。
讓觀眾會心一笑的情節,俯拾皆是。
笑臉罵人,其實趙本山小品里早有了,但梗不在新,對了景兒就好玩。
社會性緊隨其后。
關鍵詞: 我不是藥神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