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春晚官方賬號官宣,陳佩斯將出任國內首檔喜劇傳承類綜藝節目《金牌喜劇班》的“首席金牌導師”。這也是陳佩斯繼1998年離開春晚闊別央視后,首次和央視合作,引起大眾關注。
記者為此聯系上正在南方巡演話劇《戲臺》的陳佩斯,他表示:“參加這個節目,是為了把我的喜劇理念傳播出去,就跟我們每年舉辦一期喜劇培訓班的目的一樣,所以我就把它當作教學任務來完成。”
記者了解到,疫情期間,65歲的陳佩斯在家中把自己的喜劇理論從頭到尾進行了梳理,逼著自己做了一回“學術咖”。為此常常跟電腦較勁,時不時被打不開或者不見了的文檔弄得頭疼。千辛萬苦的梳理過程中,他特別想有機會能讓更多人了解到這些喜劇理論。雖然之前他每年都會舉辦喜劇創意訓練營,培養喜劇新生代,但畢竟受眾有限,因此希望能夠借助一個影響力更廣泛的平臺,讓大家去了解他在做的事情,同時發現更多喜劇人才。
剛好央視想要做一檔喜劇類綜藝節目,于是彼此進行了深入的溝通交流,最終決定合作一檔有深度的喜劇綜藝節目,希望能夠通過這個節目,傳播他的喜劇理論,挖掘喜劇人才。
據介紹,作為由央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出品的國內首檔喜劇傳承類綜藝節目,《金牌喜劇班》將首度聚焦喜劇幕后,通過真人秀和舞臺競演相結合的方式,深度挖掘喜劇背后的故事,展現喜劇大師培養傳承人的全過程,呈現喜劇綜藝新面貌。據悉,陳佩斯的兒子陳大愚以及陳佩斯的幾個學生也會作為選手參加《金牌喜劇班》節目。陳佩斯對此表示:“對待他們將像對待其他選手一樣,一視同仁。”
談到自己從事并研究了一輩子的“喜劇”,陳佩斯的定義很簡單:“給人帶來快樂的戲劇活動,就是喜劇。”但在喜劇創作方法上,他認為:“當然有高低!然而現在的戲劇教育培訓沒有設立‘喜劇’這一科目,一些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在喜劇手法上不熟悉不熟練,這是很正常的。大部分從事喜劇行業的人,包括我,年輕時都是‘從無到有’一點點摸索出來的,所以我想把這些摸索出來的經驗傳承給年輕人,免得他們走彎路、走老路,像‘盲人摸象’一樣自己去摸索,那樣太痛苦!有沒有路標真的不一樣,至少我可以把我過去犯的錯誤告訴大家,大家就可以修正自己的方向,這點很重要!”
陳佩斯是不少觀眾對春晚印象最深刻的回憶,曾被觀眾稱為“春晚小品第一人”。陳佩斯經歷了自己創作的三個階段: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和父親一同出演喜劇但無特定形象;光頭固定形象,從而完成了所飾人物的風格化和系列化。他的喜劇創作較為貼近生活,整體風格更加成熟和完整 。
1984年,春節晚會上,與朱時茂首度在央視春晚合作演出小品《吃面條》,圍著一個空桶表演吃面成為春晚舞臺上的經典;
1986年陳佩斯、朱時茂在央視春晚合作表演小品《羊肉串》;
1989年,與朱時茂在央視春晚合作演出小品《胡椒面》,對著一個空碗吹餛飩令人印象深刻;
1990年,與朱時茂在央視春晚合作演出小品《主角與配角》,他扮演的叛徒要反串演共產黨員;
1991年,與朱時茂在央視春晚合作演出小品《警察與小偷》;
1998年,在央視春晚出演小品《王爺與郵差》,尊貴的王爺被卑微的郵差玩得團團轉。
陳佩斯非常善于使用喜劇倒置這一手法,這個手法是莫里哀戲劇里經典的‘仆人戲弄主子’。不過在此之后,陳佩斯便告別了春晚舞臺。
在部分人認為其喜劇為一種鬧劇的情況下,陳佩斯堅持自己獨特的個性風格和特有的銀幕魅力,在銀幕上塑造了一系列滑稽、笨拙但本性不失善良的小人物。
藝術評論家殷謙認為,陳佩斯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家,他把為他人藝術當作自己的一種責任,是因為他有著對苦難的敏感和對殘缺的不滿,有著與底層的“小人物”站在一起的勇氣。陳佩斯作為無數人童年的回憶,曾給我們帶來過無數的快樂,這次能夠再次出現在大家面前,是一件很讓觀眾高興的事情。
你最喜歡陳佩斯哪部作品?
關鍵詞: 陳佩斯回應重返央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