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郭曉東主演的《我的父親焦裕祿》定于8月6日全國公映,該片由范元執導,焦裕祿的二女兒焦守云擔任總監制,高滿堂擔任編劇。日前,在片中扮演焦裕祿的演員郭曉東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他表示,一直以來,自己都想演一個有愛、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人,“我覺得我能在精神上理解焦裕祿,我覺得我特別懂他。”
一直想演焦裕祿這樣的人
郭曉東回憶,去年5月份的時候,自己接到了這個角色的邀請,“我當時特別高興,我并沒有意外,因為我覺得找我很正常。因為我一直以來都想演一個像焦裕祿這樣的人,只不過沒有找到一個特別具象的故事或人物,所以當他們來找我時,我覺得太好了,終于有人可以找我來演這樣的一個角色了。”
算起來,郭曉東和焦裕祿還是半個老鄉。焦裕祿的老家是山東淄博,而郭曉東的老家是山東臨沂,“只有一個半小時的車程”。不過拍攝本片之前,他對焦裕祿的了解還是比較簡單。拍攝之前,他用了5個月的時間來體驗生活,除了去焦裕祿生前工作過的洛陽礦山機械廠和蘭考縣參觀學習外,他還花了很長的時間,跟焦裕祿的二女兒焦守云請教。《我的父親焦裕祿》是從孩子的視角來看待父親焦裕祿的,“我要先了解女兒眼中的父親是什么樣子,然后再去了解她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焦守云的一句話給郭曉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二姐說,我在能叫爸爸的時候,叫的太少了”,這句話讓郭曉東很動容。焦守云從出生到10歲,都是山東老家的奶奶帶著長大的,跟奶奶感情特別深。她第一次到蘭考,看到父親焦裕祿都不叫“爸爸”,叫“書記”,六個月后,焦裕祿就去世了。郭曉東特別能理解二姐焦守云的遺憾之情,中國人長大后在表達情感方面都比較含蓄,只有在小的時候,才能盡情向父母釋放。郭曉東自己也一樣,這么多年,他跟自己的母親也很少有肢體接觸,唯一的一次擁抱,是在他父親去世的時候,他從外地拍戲趕回老家,“我看到母親躺在床上,趕緊擁抱了她一下。”
《我的父親焦裕祿》中有這樣一場戲,焦裕祿得知自己病情險惡,就帶著全家人回到了山東老家,最后一次看望自己的母親。那一晚,焦裕祿抱著被子,跟母親一起睡,母子倆聊了一會天。雖然演的時候,郭曉東很輕松就完成了,但是看劇本的時候,他卻哭了好久,“太難過了,忠孝不能兩全,像焦書記這樣熱愛工作,我覺得特別有擔當有責任,這些東西來自哪里呢?來自于他內心有愛,來自于人性的光輝。”
減肥以求在外形上貼近焦裕祿
為了演好焦裕祿,郭曉東下了很大的功夫,首先要在外形上貼近焦裕祿。拍攝之前,郭曉東的體重為81公斤,焦守云看到他時,說了一句,“曉東的外形很像,就是有點嬰兒肥。”這就一句話,郭曉東開始了減肥行動,體重很快就減了下來,最輕的時候,只有66公斤。有時候,郭曉東的兒子和愛人一起吃面條,兒子會夾一根面條到他面前,“爸爸,你就吃一根吧。我說不行,爸爸一根也不能吃。”拍完戲半年,郭曉東的體重才恢復到72公斤。
在蘭考體驗生活期間,魏善民老人給郭曉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現在的焦裕祿干部學院大門口正對面有棵泡桐樹,蘭考人民親切的稱它為“焦桐”,以寄托對焦書記的懷念與哀思,因為這棵泡桐樹是焦裕祿1963年春天親手栽植的。魏善民小時候和他的父親,曾和焦書記一起翻淤壓沙、栽種泡桐樹。他的父親守護焦桐,直到去世;魏善民踩著父親走過的路,幾十年風雨無阻,掃落葉、培土、澆水,呵護著焦桐。郭曉東經常去找他聊天,聽老人講當年在焦裕祿的帶領下,蘭考人民一起戰“三害(內澇、風沙、鹽堿)”的往事,“對那個時代的環境有了一個宏觀的認識。”
郭曉東告訴記者,焦裕祿正是有了一顆悲憫之心,才激發了他心中的激情,讓他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帶領大家走出困境。
《我的父親焦裕祿》影片一開始,是焦裕祿在洛陽礦山機械廠的一段故事,1958年在他的帶領下,中國人第一次研制出了直徑2.5米的雙筒提升機,書寫了我國機械制造史上的光輝篇章。郭曉東說,這個情節在以往跟焦裕祿有關的影視劇中很少提到,但在本片中,卻成為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擺脫與李雪健老師對比的想法
1990年,由李雪健主演的電影《焦裕祿》公映,很快成為了經典。尤其是李雪健的精彩表演,讓他獲得了1991年的金雞獎和百花獎的“雙料最佳男主角”。
記者問郭曉東,“珠玉在前,會不會對您的表演產生壓力?”他坦誠地回答:一開始是有壓力的,因為李雪健老師在中國影視圈的地位眾所周知,“我們這些后輩都是站在他們的肩膀上往上走。”到了后來,郭曉東覺得,自己應該擺脫這種想法和壓力,“這種想法只會造成很大的干擾。”其實《焦裕祿》和《我的父親焦裕祿》在側重點上不一樣,后者是從女兒的角度來看父親,“在人物的情感塑造上更加的立體豐滿。”
在表演的時候,郭曉東從來沒有刻意想著去演好焦裕祿這個角色,他更多思考的是自己如何去感受他、走進他。“我覺得我特別懂他,他很軸,我也很軸,我覺得軸是一種堅持,一種堅持不懈,是不達目的不罷休。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如果不改變蘭考的面貌,就絕對不離開那里。你看他在生命最后的時刻,還在說‘如果我死了,請把我運回蘭考,把我埋在沙丘下,我要看著他們把這三害治理好’。你就會覺得他的平凡是如此偉大、如此具有光芒,我覺得焦裕祿的這種奉獻和奮斗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傳承下去。”(王金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