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最年輕的影帝阿德里安·布勞迪,2003年憑借電影《鋼琴家》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而他近年來活躍在中國電影中,陸續出演了成龍的《天將雄獅》、《大轟炸》,2018年以后,他就進入半息影狀態,很少再看到他出現在公眾視線中。
《鋼琴家》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講述了一位天才作曲家在二戰的顛沛流離和殘酷的戰爭中,始終不放棄自己熱愛的鋼琴,最終用音樂感化了敵人的故事。
在那段白色恐怖中,才華橫溢的他不得不在歐洲東躲西藏,隨著家人朋友不斷被納粹殺害,他不斷失去生命中重要的東西。但他始終不放棄對鋼琴和音樂的熱愛,一直到納粹占領前他還堅持在電臺做現場演奏。
影片中讓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一次搜索中,阿德里安·布勞迪飾演的鋼琴家不幸被一位德國軍官發現。在德國軍官的要求下,已經很久沒碰鋼琴的他重新坐到了琴凳上,在一片廢墟中開始彈奏鋼琴曲。音樂響起,他的手指紛飛,好像在控訴這一場殘忍的戰爭,和自己這些年來受到的屈辱,那一刻他忘卻了對死亡的恐懼,對軍官的害怕,他只想盡情的演繹這首曲子,對音樂全情投入。這一幕也感動了德國軍官,他并沒有殺掉他,而是開始冒死保護這位鋼琴家……
許多人都知道,要想彈好鋼琴,沒有十年八年是不行的。在《鋼琴家》中,所有的彈鋼琴鏡頭都是由阿德里安·布勞迪親自完成的。對音樂和鋼琴一竅不通的他,在近半年的時間里每天練習鋼琴4小時,他要在短時間內學會演奏貝多芬,巴赫等的鋼琴曲。如此敬業的奧斯卡影帝,可謂是當之無愧。
在奧斯卡的頒獎現場他說,“我內心充滿感激,《鋼琴家》將我帶到了世界舞臺,奧斯卡是全球電影最高榮譽,這是夢想成真的時刻,會將努力延續下去。”
成名之后的阿德里安減少了工作量,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他喜歡的事情中,也和電影中的角色一樣,他是個淡泊名利,熱愛藝術的人。他迷戀中國文化,還曾在中國舉辦畫展,畫中的錦鯉就是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激發的靈感。
2015年的一次活動中,肖邦音樂比賽最年輕冠軍得主李云迪和阿德里安·布勞迪在現場巧遇,現實中在波蘭一戰成名的青年鋼琴家與《鋼琴師》影片中的“波蘭鋼琴家”的跨越熒屏相會,頗有一種冥冥之中的玄妙之感。
更巧合的是,阿德里安是歷史上最年輕的奧斯卡影帝,而李云迪則是歷史上最年輕的肖賽冠軍和評委。
活動現場有個鋼琴自由彈奏的環節,SPYKER世爵鋼琴受邀成為現場使用鋼琴,阿德里安大秀琴藝,重新演繹了《鋼琴家》中最經典的肖邦《敘事曲》片段。
200多年來,SPYKER世爵鋼琴見證了許多歷史性的和平時刻。1814年,英皇喬治三世欽點SPYKER世爵鋼琴為“和平歐洲”活動開幕式指定用琴,那是世爵鋼琴首次為和平發聲,再對應這次的“和平之曲”,也算是跨越百年的奇妙交錯。
多年過去,每每回想起電影《鋼琴家》中天才作曲家應德國軍官要求,在廢墟中彈奏的那段鋼琴曲,都感到心靈上的震撼,那種對自由與和平的渴望,對殘酷戰爭的痛斥,都在提醒著今天的人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而這就是鋼琴和音樂對于人們精神上的慰藉意義,也是SPYKER世爵鋼琴一直致力于傳播的音樂精神。音樂是無國界的,也不分種族,它會讓人們充滿力量,也讓迷茫絕望的人們重拾對生活的信心。它更讓我們身處和平之中,不忘戰爭之殤,提醒人們珍惜現有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