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9天,電影《長津湖》累計票房突破36億,創造內地影史多項新紀錄。10月8日晚,電影主創黃建新、陳凱歌、吳京、李晨走進北京大學,與到場觀影的師生共同分享了《長津湖》創作幕后的細節故事。
看過影片的觀眾,都不難理解為何《長津湖》大膽啟用三位導演共同完成一個故事的創作——這部戰爭巨制,不僅需要完成數千人的大場面調度,多場重要戰斗與歷史節點的還原,更要把首次被搬上銀幕的抗美援朝東線戰役的重要意義講透。
監制黃建新透露,從2019年3月第一次啟動項目籌備,到2020年克服疫情困難重新開始拍攝,《長津湖》的劇本也經過不斷的增補完善,從一開始的獨立戰役段落,發展為如今大家看到的宏篇敘事。導演陳凱歌認為,這樣的一部作品,更能夠向青年一代說明,為何抗美援朝被稱作我們的立國之戰:“當下的年輕人都長時間生活在和平年代,覺得這即是日常,其實不然,和平的代價是非常昂貴的。”
《長津湖》開篇,導演陳凱歌特意用一部分篇幅呈現了伍千里、伍萬里兄弟的家鄉,故土映月的河流,在之后化作了長津湖的寒冷堅冰。電影要呈現一場東西方之戰,而這些家國情懷,在他看來同樣是中西方文化語境下戰爭電影的最大不同之處。在片場,陳凱歌還時常用一些詩詞向團隊解釋此刻電影需要呈現的畫面、表達的意境。比如伍千里回鄉時那一葉小舟,讓他想到了王安石的《金陵懷古》,而千里、萬里兄弟乘著火車出征的畫面,又是“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的最好注解。
首度與陳凱歌導演合作戰爭題材作品,吳京直言受益良多。每天他都會特意提早來到片場,在一旁觀摩陳凱歌導演如何架設機位、如何與團隊解釋這場戲的每處細節。《長津湖》中讓很多觀眾印象深刻的伍千里的小本子,就是兩人在片場溝通后增加的劇本之外的“道具”。監制黃建新非常認可這處設計,他透露,很多觀眾在伍千里給“雷公”名字畫上框框的時候都泣不成聲,這是導演的一種作者性設計,也是超出文字之外的藝術表達。
對于演員李晨來說,加盟《長津湖》是他與編劇蘭曉龍的第五次合作。盡管彼此已經十分熟悉,但拿到超過13萬字的劇本,還是令他十分驚訝。第一次參與電影創作,蘭曉龍的文字依然保持了他一貫的細膩,李晨透露,13萬字的稿件中,很多地方都有蘭曉龍對戰爭細節的詳細批注,甚至包括對戰斗人數、武器裝備的解讀。吳京則笑著調侃,這么美的劇本出自蘭曉龍之手,著實讓人感慨“人不可貌相”。
目前,電影《長津湖》仍在院線熱映,累計票房已升至影史第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