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真實的中國冰雪運動史:在時代的進程中書寫時代
舊時空里,陳敬業、鄭凱新、江宏在榮譽墻下一字排開練靜蹲。墻上,恩師吳慶紅的奪冠照片定格著一個事實:1982年,這位教練還是速度滑冰的一員驍將。1982年,距離短道速滑被列為冬奧會表演項目還有六年,距離中國第一枚冬奧金牌“零的突破”還有20年,距離北京冬奧會的舉辦還有40年。
《超越》給了吳慶紅教練濃墨重彩的一筆。因為物質條件有限的上世紀80年代,為了剛起步的中國短道速滑,多少教練與運動員摸著石頭過河。相比如今拼搏冬奧賽場的晚輩,他們的成績或許算不上石破天驚,但若沒有開拓者艱苦卓絕地筑就基石,就不會有后來人勇闖世界。也因為主創團隊在角色身上灌注了他們對上一代中國短道速滑人的致敬,比如七臺河短道速滑奠基人孟慶余教練。“從上世紀80年代往后的40年,我們國家從參與冬奧會到冬奧賽場奪金,再到主辦冬奧會,那之中有前行者艱苦創業、扎實奮斗,有無數光環之外的人不計付出、無私奉獻,還有一代代教練與科研人員在實踐中創新、在科學中求實進取。”張曉波認為,《超越》本身是一次在時代進程中寫史的創作過程。
時間倒回一年多前,劇組許多人尚不知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的區別,一談及滑冰滑雪就想當然地認為“就是東北孩子”。《超越》創作的日子里,“北冰南展”已是推進了多年的大背景,“帶動三億人上冰雪”的美景更在《超越》播出時得到了3.46億人踏雪上冰的最新統計認證。
“《超越》是立足于本世紀20年代的時代主題創作。它離不開近40年時間里,一代代中國短道速滑人同心同德的拼搏奮斗,離不開今天時代的主旋律。”張曉波說,《超越》的創作周期里,奧林匹克精神在“更高、更快、更強”之后加上了“更團結”;《超越》播出時,北京冬奧會“一起向未來”的宣傳語更是洞徹人心。在此意義上,《超越》為中國短道速滑運動發展寫傳,也為新時代中國人的精氣神寫傳。(作者:王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