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居》終究沒逃過狗血的套路?
但遺憾的是,這部劇終究逃不過高開低走的命運。經歷了前幾集的“狂歡”后,觀眾似乎對這部劇漸漸喪失了興趣。
播出十多天后,這部劇的收視率基本穩定在同時段的第五、六名,居于《人世間》《余生,請多指教》之后。
而在貓眼全網熱度榜上,《心居》的熱度也只在第三位,不及《余生,請多指教》和《與君初相識》。
豆瓣上,網友對其的評價也出現了兩極分化,至今仍未開分。
明明是高分開局,為何《心居》后期出現了疲軟的狀態?
不得不說,馮曉琴的丈夫死后,《心居》的劇情開始變得松散。
一開始大家以為這部劇講的是由房子引發的一系列的爭端。但之后,劇情又轉向了女性奮斗,說著說著又說到了顧清俞面臨的婆媳問題。
馮曉琴的妹妹當了第三者,馮曉琴私生子的出現,施源的一系列奇葩操作,還有馮曉琴、顧清俞和展翔之間的三角戀等等,感覺就像是把所有狗血的事件都填充到了這部劇中。
更何況,觀眾的審美是進步的,這些話題大多都有些過時,而且略顯膚淺,無法觸及觀眾的內心,“我覺得如果單單聚焦于女性奮斗這個點,把它講深講透,說不定會更好一些,畢竟這是現在大眾關心的話題。”資深編劇阿山在接受搜狐娛樂采訪時說道。
阿山還認為,相比于滕華濤之前的作品,《心居》最大的不同可能在于,后續劇中的一些矛盾沖突都營造得相對刻意,只是為了所謂的戲劇效果,并不是靠人物自然驅動的,所以讓人覺得懸浮,無法相信與共情。
比如第19集里,張阿婆為了惡作劇,把家里的貴重物品委托給馮曉琴保管,導致張叔叔以為家里進了賊,差點報警,從而也導致了顧清俞與馮曉琴之間的爭吵。“以馮曉琴這么精明的一個人,她絕對干不出這樣的事情,這場戲的安排感覺就是為了讓兩個女人吵架。”阿山說道。
所以阿山覺得,這部劇后續的走向很像網文的風格,“比如到了某個節點,必須去制造一個沖突,必須把人物往極端的方向寫。但你看滕華濤之前的《雙面膠》《蝸居》,每個人物的性格、動機都是合理可信的,故事是從人物出發,而不是從所謂的爆點出發,所以才足夠真實、戳人痛處。”
在阿山看來,如果把《雙面膠》《蝸居》放到現在播,也許依舊能火。盡管他們討論的婆媳問題、房子問題并不新穎,但足夠深刻,讓觀眾體會到了其對于人性造成的影響。無論是臺詞還是故事,都足夠老道流暢,這才是一部成功的都市生活劇該有的樣子。
但顯然,《心居》沒有達到這個層次。阿山猜測,一方面,現在的大環境“不允許一部劇深刻探討某個問題,不能說得太明白”;另一方面,可能這部劇在通過平臺時,也被賦予了一些要求,“比如說拿數據說事兒,必須要有什么樣的沖突,不然我覺得以滕華濤的水平,肯定可以更好。”
都市生活劇為何集體疲軟?
其實,不止心居,今年的都市生活劇出現了集體疲軟的狀態。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比起故事,很多劇更注重立場先行、話題先行。”資深制片人陳女士說道,“比如必須要緊貼某個社會話題——子女教育,職場媽媽,AA制婚姻等等。
“而且,現在都市生活劇的套路都很相似——父母輩是必定給兒女添堵的,夫妻間是必然男方出軌的,女主搞事業是必然貴人不斷的,家庭之間是必然世代爭吵的。如果女主登場時就已婚,那她的婚姻一定會出現不幸,而且所有的生活矛盾,到大結局一定會莫名其妙地全都和解,吵到飛起最后還家和萬事興。”
但這些由各種熱點、套路搭建起來的劇集,劇情其實很多時候都不合理,甚至沒有太多的討論價值,所以無法引起過多的反響。
“就像最近白百何的《我們的婚姻》,高圓圓的《完美伴侶》,一開頭就吵架,以前是角色在小破屋里吵架,現在是百平米的大平層里吵架。不僅懸浮,而且故事和人物都不飽滿,無法讓人相信。
“還有周迅的《小敏家》,一開始劇情的發展還是比較流暢自然的,但到了后面也有一點為了沖突而沖突,最后連絕癥都整出來了,只能說現在編劇制造矛盾的方式太生硬和牽強了。”陳女士總結道。
陳女士認為,早年間的大爆劇《咱們結婚吧》《媳婦的美好時代》,其實也曾被詬病“催婚催生”,但之所以觀眾愛看,就是編劇功底扎實,知道怎么自如流暢地制造沖突,“以前劇里的人吵架,你看著覺得很解壓,現在就是越看越鬧心,這就是差別。”
另一方面,現在大多數都市生活劇討論的議題,已經不是大眾真正關心和焦慮的了,“現在的年輕人壓根不想結婚生孩,中年人面臨的不是事業瓶頸或者情感糾紛,而是被裁員。如果現在有劇是講單身女性幸福生活的,內卷或者反內卷的,說不定才會受歡迎。”
的確,就像《三十而已》之所以能成為近兩三年難得的全民議論的都市生活劇,就是因為它站在了女性意識崛起的風口上,女性形象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真實且能夠引起共鳴的,覆蓋的女性議題也相對豐富。
包括《愛很美味》,一方面它的確反映出了很多當代女性的焦慮,另一方面劇中的矛盾也是圍繞三個女主角的個性特點自然發生的,所以觀眾看著既舒服,也有共鳴。
更何況,如今是短視頻入侵的時代,一部劇如果沒有一個極具吸引力的主題,或者足夠扎實的故事,其實很難讓觀眾耐心觀看下去。
阿山身邊也有一些做生活劇的朋友,他也不禁感慨道:“現在確實很難,一是要在日益同質化的環境中找到突破點,二是要把故事講述得既生活化,又足夠有意思,三是導演、編劇以及整個制作的水平都要跟上,才有可能做出一部好的生活劇。但現在要同時做到這幾點,真的非常不容易。”(Exception/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