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撰稿人?| 云起君
像愛電影一樣愛健身。?
(資料圖)
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有一段屬于《灌籃高手》的記憶。
這段記憶摻雜了大量的情感和個人體驗,因此,它非常獨一無二,且無法替代。
要贏過記憶,當然是困難的。
但,《灌籃高手》卻做到了這一點。
《灌籃高手》
影片上映后,在日本引發了觀影狂潮,不少觀眾在影院里流下了熱淚,他們回憶的是自己的青春。
該片雖然在國內尚未上映,但卻一直熱度高居不下,目前在國內評分網站上打分高達9.3分,眾多粉絲熱切呼喚早日定檔。
有日媒評論稱,“只有湘北才能打贏湘北”;還有評論表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部片是個超級驚喜”。
今天,時光君想來聊聊那些關于《灌籃高手》的記憶,以及這部新電影。
《灌籃高手》的四次高潮
按照年代來劃分的話,出版于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的《灌籃高手》,已經是不折不扣的“壽星”了。
但每次,只要它出現,還是會引起很大的轟動。
2004年,《灌籃高手》的單行本突破一億,和《七龍珠》一起,推動了《少年JUMP》成為同類期刊之首。
《灌籃高手》的第二次高潮,緊貼著出版一億冊之后。為了慶祝這一成就,作者井上雄彥創作了《十日后》。該書尚未出版,就得到了紛至沓來的訂單。
而第三次高潮則出現在2013年。當時,動畫版以高清重制登陸視頻網站,再度引發了點擊狂潮。
最后這一次高潮,則是電影版動畫的上映。
目前,該片在日本票房數字一路走高,上映兩天拿下了近13億日元的收入,登頂票房榜首,首周末觀影人數接近85萬。
很多從高三等到“三高”的觀眾,看完影片,淚灑當場。
對于一代人來說,這是一個終結,也是一個待續。
雖然每一代青少年的喜好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永不泯滅的,那就是青春有著共通的夢想與熱情。
井上雄彥在23歲時創造的《灌籃高手》,是他自身喜好的寫照。
他在高中時,加入了冷門的籃球社,原因無他,只是純粹的喜愛。這從他在漫畫中畫滿了歷代AJ球鞋,就可見一斑。
師承北條司和鳥山明,井上畫風寫實而又明快,和日本當時的“漫畫風格”并不相同。
他參照NBA球員的身體結構,結合亞洲人的身材特點,創造出了“井上式”的人物。
他還有一個創作習慣,每當大賽之前,他都會大量收集NBA的比賽照片,然后用燈箱一幀一幀拓印,再根據劇本完成動作設計和繪制。
在1980年代,正值公牛隊的黃金時期,每一次的季后賽,都為井上提供了大量的創作素材。
至于人們心心念念“湘北稱霸全國”的夢想,在井上心中,是不切實際的。
他頂住了東映公司和《JUMP》的壓力,讓湘北在全國大賽里止步第三輪,漫畫完結在高潮里。
一場接一場的鏖戰,會降低作品的能量和情感密度。
因此,井上選擇用“突然死亡”的方式結束漫畫,這有著匠心的考量。
此外,他非常厭惡制片公司胡亂改編原作,也就沒將全國大賽的版權賣給東映。
不僅如此,他還在其他漫畫里對東映“殺雞取卵”的做法大加嘲諷。
如果說,櫻木、赤木等人是為了實踐自己的夢想,而不惜帶傷上陣的話;那么井上賭上自己的職業未來,和大公司相抗衡,無疑更具有普世性的浪漫特征。
主角的兩次投射
作為動畫片的主角,櫻木花道的籃球生涯從一個小小的謊言起步。
他本是球的門外漢,因為暗戀,盲打誤撞地進入了籃球隊。
他的成長貫穿了整個漫畫,而其人格魅力的成長過程,肉體與靈魂的交替淬煉,也成為了漫畫的主體,喚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尤其是那些與櫻木一樣,身處一個陌生賽道,并且四顧茫然的年輕人,或許會對櫻木的處境,更為感同身受。
但井上始終把櫻木塑造成一個天才,是天賦型選手。這與普羅大眾的平凡,相去甚遠。
雖然人們樂意于看到天才的成長,但未免難以共情。
在電影版中,故事的主角從櫻木,轉移到了宮城良田的身上。
作為湘北最后一個登場的首發球員,在絕大多數人眼中,宮城是湘北首發里最弱的一個,可這位“小個子球員”卻是不可替代的。
更何況,他是湘北唯一一個打滿所有全場比賽的人。
在與山王工業的一戰里,安西教練需要宮城去突破對手的全場緊逼。
這意味著他要面對深津一成、澤北榮治、松本稔這三名頂級后衛的聯手絞殺。
然而,正是這位不起眼的英雄,完成了一樁偉業,撕碎了山王工業的防守陣線。
這才給另外四位球員創造出了進攻與得分的機會。
在整個湘北五人當中,宮城良田最接近普通人的,影片以宮城作為主角,無可厚非。
宮城天賦平平、身材矮小,他的成就都是在一次一次的磨練中獲得的。
因此,觀眾對于一個“弱者”的成功,更容易感同身受。
至此,電影版《灌籃高手》的另一層主題“光榮與夢想”,水到渠成地出現在了影片的框架內。
從湘北五虎的“永不放棄”到更大層面上的“光榮與夢想”,成為了人們感喟的源頭。
井上的聰慧之處在于,他沒有用一個暴虐的載體,來講述青春期少年的叛逆。
雖然故事中有“不良少年”、“打架斗毆”等等元素,但在籃球運動的感召之下,角色獲得了強烈的情感投射,精神上實現了自給自足的平穩和固定。
這樣的青春敘事,讓讀者產生了情感的共鳴,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青春期的航標與燈塔。
如果說,在1990年代,櫻木以天才之姿,讓英雄主義之火熊熊燃燒,令無數少年競折腰的話。
那么在動蕩的2022年,宮城則以一種穩扎穩打的態勢,寬慰人們努力、刻苦和堅韌的必要。
從大天才,到小人物,主角的這兩次嬗變,實際上是井上目光的兩次投射。
30年前,人們呼喚超級英雄力挽狂瀾;30年后,人們歌頌小人物在幕后的默默犧牲。
表面上看,這是井上的藝術選擇,但同時,這也是社會的變革。
情懷與現實世界
《灌籃高手》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是因為在創作之初,井上就考慮到了故事與現實世界的照拂。
安西教練在故事中反反復復提到的天才球員谷澤龍二,是以日本第一位進入NBA的球員田臥勇太為原型的。
但他在NBA的發展并不順遂,與之類似的,谷澤同樣在 NBA 發展不好。
因此,安西教練告誡流川楓,如果無法證明自己,那就不要去NBA。
井上用國內聯賽和NBA這兩個符號,展現出了日本社會對于籃球的態度——只要能證明自己,無論在哪里都行。
此外,井上還在視覺符號上,提供了大量基于現實生活的佐證——故事中的建筑、飲食、日本特定文化的展現,都增強了故事的代入感。
因此,現如今談及《灌籃高手》所發出的感慨,并不完全是少年時代的情懷使然,更多的則是一種文化上的互文與惺惺相惜。
井上并沒有用《灌籃高手》進行說教,但他的的確確用一部作品完成了無數青少年的籃球啟蒙。
這與《足球小將》、《黑子的籃球》、《網球王子》等等帶有科幻性質的體育動畫性質不同,因為后者的體育內容,太過于脫離實際。
以反人類、反常識的姿態登陸,能在初期招徠人氣;但時間一長,總會令人反感。
讀者所期待的,是人物硬核的成長和故事邏輯的合理。
也正是因為如此,《灌籃高手》才有著穩固的粉絲群,哪怕是這一群人已經人到中年,依舊對于《灌籃高手》有著別樣的熱愛。
這種熱愛并不全是情懷使然,更多的還是自身與現實的映照。
在故事中,井上不厭其煩地介紹了幾乎每個人的家庭與生活——籃球并不是他們的全部和所有。
更為吊詭的是,在這部“熱血電影”的故事里,失敗總是如影隨形。但是眾人的斗志,也就蘊藏在失敗之中。
基于現實的考量,基于邏輯的創作,制造了情懷,又超越了情懷。
在故事里,每個人,借由自己的過往,找到了重新走上戰場的理由。
而在銀幕下,每個人,則通過自己的回憶,再度確認了消逝的青春。
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在這幾年的時間里,都經歷了世界的動蕩;但無論曾經和未來,人們終將回到“The First Slam Dunk”的初心。
“一旦現在放棄,比賽就結束了”。
這不僅是安西教練對球員的警醒,更是井上想告訴觀眾的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