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快,《縣委大院》這就結局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總共才24集,正想看梅曉歌如何大力發展農業,卻忽然就結束了……
不得不說鍋姨她老公,黃覺,從《山海情》到《縣委大院》,你這是正午特約農學專家啊!
結局其實是開放式的,梅曉歌離開了光明縣,但,沒有具體說明他去了哪里,是升了?貶了?平調了?
正方?反方?
最后一集,有一段1997年的回憶,大學時期的梅曉歌和喬麥共同參加辯論賽——北岳大學,一打眼看成北京大學,我還想這真是有夠牛啊哈哈哈。
很多人都看得一頭霧水,不明白這部劇為什么時不時就插一段回憶、大結局里也要插。
但這部劇里的回憶,可不是為了水時長。
回憶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梅曉歌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能成為如今這樣一位有責任擔當、受到百姓認可的縣委書記,和本人的性格有關、和喬麥對他的影響也有關。
最后這段回憶,飾演少年梅曉歌的,是劉昊然,雖然單眼皮的他單看長相跟胡歌不太像,不過演出來的那種溫吞怕老婆的氣質,倒是一脈相承。
而且,從《瑯琊榜》到《風起長林》,兩位金陵城的明亮少年在此重聚交接,也算是正午特有的彩蛋。
不過,劉昊然的出場,只是刷個臉嗎?
肯定不是。
這場辯論賽的辯題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梅曉歌和喬麥是正方。
開場前,梅曉歌講了幾個例證,其中一個是“熱帶雨林生存法則”,實際就是大家熟悉的“壯士斷腕”。
兩人準備很充分,但是最終卻輸了。
對比2015年的光明縣,所謂的“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究竟是什么呢?
我一開始,覺得梅曉歌是那個壯士斷腕的人,絕不為了經濟發展犧牲環境、哪怕徹底整改是陣痛也要堅持下去。
那么,辯論賽輸了,意味著梅曉歌輸了嗎?
再一回想,少年梅曉歌上場之前,跟喬麥開玩笑,問,咱們是正方吧?
我又覺得,之前理解錯了,“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與“壯士斷腕”其實不是一回事,曹立新等人的表現,才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在他們眼里,經濟發展才是頭等大事,其他的都可以暫時忽略。
在曹立新看來,作為官員,只要不為一己之私做壞事,就沒問題。
想搞好經濟,出發點是好的,他也的確沒做過壞事,可是,他所不拘的那些“小節”,是無數老百姓最最現實的生活。
土地污染,百姓生病,這些都是可以不寫進發展史的“小節”,最后呈現的只有亮眼的成就,這樣的“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不要也罷。
所以,多年后的梅曉歌,他辯證的,其實是反方。
本來嘛,他當年所說的“壯士斷腕”就不能證明“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因為,成大事是一種沒有外界壓力的主動選擇,但“壯士斷腕”是在客觀條件非常苛刻的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就像多年后,村民因為污染而生病,壓力和限制已經擺在那里,必須要做取舍。
梅曉歌去了哪里?
1997年的喬麥,因為輸了辯論賽而不服氣,說“裁判不公平”,
校園里的辯論賽有裁判,當進入社會、成為官員治理一方的時候,誰才是裁判?
前一集里,梅曉歌同曹立新講話時,就已經說過,“老百姓就像一把尺子,我們是不是好的領導干部,一量就知道。”
梅曉歌在光明縣所做的一切,究竟是對,還是不對?
當他走在路上,身邊認出他的百姓都會真誠向他問好,他也可以坦然回應,
曾經滿是敵意的老拐,對他也很熱情,還看不出“裁判”的結果嗎?
出場就是“釘子戶”、整部劇里一直“唯恐天下不亂”的刺兒頭老邱,在最后一集,最后一次來“上訪”,說,“就到這兒了”。
為什么,因為他是在代表所有的光明縣人民行使監督權,他是為了讓光明縣真的變光明,如今愿望達成,也可以功成身退了。
那梅曉歌究竟去了哪里?
不重要。
這部劇的劇名,是《縣委大院》,而不是《縣委書記》。
梅曉歌最后那段獨白,說,“鐵打的縣委大院,流水的干部”,老百姓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可是當官的不可能一直在一個地方當官。
重要的是,他把怎樣當好這個父母官的理念,傳達給了后人。
作為繼任者的艾鮮枝,能力毋庸置疑,但最開始,她的理念與梅曉歌并不完全相同,比如抓環保這件事,她就有很多顧慮,也因此覺得梅曉歌可以緩一緩。
是在跟老公聊天時,老公那句“萬一下一任是你呢”點醒了她。
梅曉歌離開之前,也推薦了艾鮮枝,因為,艾鮮枝已經真真正正成為了他的接班人。
就像他去穆記羊湯館,老拐和他一樣都馬上要離開了,他說再也喝不到這個味道了,老拐卻告訴他,手藝都傳給兒子了,“你放心吧”。
把所有百姓的生活與未來寄托在某一個體身上,太不可靠了,最重要的,是制度的保證、理念的傳承。
另外,最后一集還有許多有趣的小細節,比如,全劇最好笑的相聲二人組,終于喜迎“翻車”,雖然笑死個人,但又何嘗不是一種契合主題的提醒:有問題一定要及時徹底地整改!
還有劉喜,終于不是天天窩在家里玩手機了,也開始出來送外賣了,仔細看手上還有戒指,說不定媳婦都有了。
總而言之,光明縣,越來越光明了。
關鍵詞: 縣委大院結局的辯論賽有寓意 梅曉歌究竟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