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實習生 吳雨珂
(相關資料圖)
嘉賓介紹:
呂行,導演。曾執導作品《無證之罪》《平凡的榮耀》。2022年12月,執導作品《回來的女兒》正式播出。
2022年末,一股“破案”的熱潮平地而起?!痘貋淼呐畠骸纷詮牟コ鲋螅W絡討論度持續走高,觀眾關于“誰是兇手”的猜測層出不窮。反轉的劇情、懸疑的刺激、對人性的觀察和剖析、演員的出色表演……無論是作為“迷霧劇場”的開頭,還是電視劇市場在2022年的收尾,《回來的女兒》都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
一部只有12集的短劇,如何在播出時間只有半個月不到的情況下,刷屏各大社交平臺?封面新聞記者邀請到該劇的導演呂行,聊了聊“刷屏”背后的原因。
在熟悉的場景里塑造懸念感
做個有收有放的“細節控”
懸念感塑造的成功,必然是《回來的女兒》讓觀眾欲罷不能的原因之一。在采訪中,導演呂行將整部劇的懸念感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來自角色的設置:“爸爸媽媽、哥哥妹妹,從明面上來看,他們是一家人的面貌。但在這家人的面貌之下,他們各自又隱藏了什么樣的秘密?會有什么樣的情節和沖突?這是整體懸念的其中一部分?!?/p>
呂行
呂行說,另一種懸念感則來自日常生活場景與劇情的反差。有觀眾把廖穗芳(梅婷飾)一把拉開陳佑希(張子楓飾)的浴簾,與《隱秘的角落》中張東升(秦昊飾)請岳父母爬山的情節放在一起,并稱為“開局就蓋章”的兩大“心理陰影”。衛生間、廚房、家門口的院子……這些不尋常的事情,卻恰恰發生在最日常的地點?!皠≈斜旧砭褪且粋€比較生活化的場景,比如他們睡在同一個臥室,還有家中的飯桌、衛生間,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場景。思考如何在熟悉的場景里塑造出懸念感,我覺得是比較重要的?!?/p>
在采訪中,呂行的“細節控”特質讓人印象深刻。故事的發生地山城化肥廠廠區,是劇組在當地找的實景,而家屬區則是1:1地進行了還原。為了打造出日常生活場景的真實感,呂行在兩個場景的地貌、石材、甚至是苔蘚上,都要求必須要有共通性:“比方說山城錯落、有起伏的地貌,水管和天然氣的管道,地貌的石材,石材上的苔蘚等等視覺元素,我們都盡可能讓觀眾感覺是比較一致的。”這種對于細節的追求,還體現在呂行對道具的要求上:“劇中的自行車、摩托車、BB機,都是我們找來的老物件。但是像大哥大,1997年的大哥大應該是新東西,所以我們還要在老物件的基礎上翻新,變成屬于那個年代的東西。”
呂行與飾演廖穗芳的梅婷
但這種對細節的嚴苛要求,卻在拍攝時被他收了回去。雖然對于場景的要求事無巨細,但在演員表演方面,呂行更偏向于給他們更大的空間去發揮:“走戲的時候,我們會有一個大概的調度給演員,比如最開始的位置和最后的落點。但是如何去完成這個調度,包括他們的細節怎么處理,我不會對演員做明確的要求。”這種放手的大膽來自充分的準備。在開拍前,呂行已經做足了案頭工作,包括戲劇目的、人物潛臺詞、哪些部分能通過攝影機對表演進行強化,他都爛熟在心:“我會幫演員一起梳理一下上下文到底發生了什么,他們要演的是什么?對于故事有什么作用。其實把大的目標梳理清楚了,剩下的細節就依靠演員自己的功底和發揮了?!?/p>
呂行與飾演李承天的王硯輝
既然“套路化”不可避免
那就帶觀眾走入故事當中
雖然懸疑的元素是《回來的女兒》成功的原因之一。但其實對于大多數懸疑電視劇來說,它更像是一把雙刃劍,能讓人食之上癮,也能讓人棄之無味。當懸疑元素越過劇情,這種“為了懸疑而懸疑”的電視劇必定是無法得到認可的。在談到這個話題時,呂行認為,懸疑和劇情,分屬不同的職責:“懸疑是一種敘事的方式,而劇情則屬于內容。如果觀眾產生了‘為了懸疑而懸疑’的感受,那么在他的判斷中,絕大部分可能是源自內容和形式的不匹配。”呂行認為,如果不恰當地使用過多的手段去渲染,就可能出現以上的情況,“如果能夠匹配得好,觀眾就會在故事中得到滿足,而不是察覺到這些強化懸念的方式?!?/p>
劇組在拍攝中
而另一個常被懸疑劇提起的關鍵詞“套路化”,呂行則認為另有解法。“‘套路化’是任何一個電視劇都難以避免的問題。因為作為一個懸疑劇而言,它肯定故事要講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呂行如此說道,“但如果要讓‘意料之外’發生在‘情理之中’,我們不可避免地要在前面鋪排,那么觀眾一定會有所察覺和預判?!迸c其費盡心思掩蓋這種鋪排,呂行覺得不如讓觀眾充分地投入到人物的情感中去:“如果對人物的情感投入足夠充分的話,觀眾對于套路就不會產生那么強烈的察覺力?;蛘哒f是更容易順著主人公的視角,帶入到他們的情感中,這樣情節反轉、揭示信息的時候,也會更有效一點?!?/p>
而作為這個掌握揭示信息節奏的人,呂行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在一部長劇中,去持續吸引到觀眾的興趣。
“首先,我們需要一個好的劇本,這是我們實現這個步驟的基礎。其次,在故事展開的過程中,我會默認觀眾對這個故事、人物是不感興趣的。那么我們就要去思考如何去持續地吸引觀眾?!睂Α痘貋淼呐畠骸穪碚f,呂行認為它能吸引觀眾的首要原因是故事本身:“從一個外來者的視角進入到一個家庭里,去撕開家庭當中的秘密,本身它就會滿足人的窺私欲。這個家庭恰好又跟??吹降募彝±锏牡湫托蜗笥胁町悾砸矔Ыo觀眾一定的新鮮感?!钡绾巫屵@種新鮮感持續地吸引觀眾,呂行認為,根本還是在于觀眾對故事的投入:“我們希望觀眾在看一個長劇的時候,能夠在人物關系和信息量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滿足,一直到劇的結束?!?/p>
距離上一次執導的懸疑劇《無證之罪》播出,已經過去了5年。這次以《回來的女兒》跟觀眾見面,呂行說,中國的懸疑劇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17年我們做《無證之罪》這種12集的精品推理短劇,屬于有開創性的行為。但是通過這幾年的‘迷霧劇場’或是其他懸疑劇的推出,觀眾的期待已經變得很高了,要達到觀眾的預期也更難了。”作為一個連續兩次推出的懸疑劇都得到好評的導演,呂行說,他理解的懸疑劇,未來無外乎就是往兩個方向發展:“一個就是以往推出的懸疑作案劇中,做到‘人有我精’。另一個就是用不同的類型劇與懸疑進行疊加,比方說仙俠古裝、都市職場,都讓觀眾眼前一亮?!?/p>
片場劇照
對話導演呂行:我期待與觀眾的互動
封面新聞:在拍攝的時候會設置這些細節等觀眾發現嗎?
呂行:這倒沒有。但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它說明我們的故事在播出的時候,引起了觀眾很強烈的好奇心,這才對故事中的人物命運、細節的設置產生了興趣,才會愿意去相信這個故事。
封面新聞:您自己會去期待這種互動嗎?
呂行:會期待。有時候我在平臺上跟觀眾一起聊一聊,但是不能說太多,因為其實我們是應該站在劇背后的人,但總忍不住跟大家在一起聊聊天。
封面新聞:這一次執導《回來的女兒》有沒有一些特別的收獲,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
呂行:對于我而言,一個劇拍完了,并不算真正的完成,它只有跟觀眾見面了,經受了市場的考驗以后,它才算是真正的完成了。最寶貴的經驗其實就是我在不停地看觀眾的評論,跟觀眾們互動,這是一份非常直接的經驗。我會用這些反饋,在將來的拍攝里,不斷地去調整跟校正自己的預判。
封面新聞:您自己有提到的這種創新突破的創作打算嗎?
呂行:有,會去設想,但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總是一件很難的事兒,所以我們也在尋找合適的契機。
關鍵詞: 回來的女兒導演呂行不為懸疑而懸疑 讓觀眾在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