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拉快跑》是一部名氣很大的電影,渾身透露著不拘一格和特立獨行。
美學上有非常豐富的文本,很適合用來做形式分析,但在內(nèi)容上卻淺嘗輒止,不夠過癮,《羅拉快跑》究竟經(jīng)典在哪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首先是敘事的打破傳統(tǒng)。
《羅拉快跑》秉承了新浪潮的屬性,對好萊塢的一切進行反擊。
好萊塢電影講究完整的故事性,閉合式的結局,以及三幕劇或五幕劇的敘事結構。
在《羅拉快跑》這里,盡管是重復線性敘事,但不同于以往的不同視角展現(xiàn)同一故事,而是同一視角,同一主題,借助標準的分段式結構來講述故事。
《羅拉快跑》的邏輯跟《大話西游》有些類似。
愛情是主題,救命是主線,時間是符號,電話與錢袋是轉場,每一次呼喚月光寶盒都是差異極大的過程和結局。
如第一次羅拉為了在20分鐘內(nèi)湊夠10萬馬克救男友曼尼,不惜向關系破裂的父親求救。
但父親的冷漠讓她無計可施,只能跟男友一起打劫超市,最終被警察圍堵,羅拉中槍而亡,任務失敗。
第二次羅拉并沒有一味地乞求在銀行當高管的父親,而是直接掏槍搶劫銀行。
搶夠10萬后直奔在電話亭等待救援的曼尼,但急救車的突然出現(xiàn),撞死了曼尼,這一次的闖關再次失敗,羅拉只好重新來過。
第三次羅拉成功了,導演透過圖片蒙太奇和羅拉沒有沖破修女的隊形來暗示,羅拉每次遇到路人,他們都會有不同的結局,羅拉自己亦是如此。
而羅拉前兩次均失敗,是因為她打亂了代表秩序的修女,搶超市、搶銀行都是破壞規(guī)矩,所以第一次羅拉死了,第二次曼尼死了,一切都得推倒重來。
第三次羅拉在賭場通過正當手段贏了足以救男友的錢,而曼尼在電話亭掛掉電話后遇到了撿到他錢的流浪漢,一石二鳥,羅拉沒有犯罪,曼尼將錢物歸原主,皆大歡喜。
這種把一個故事分三次講完的方式十分大膽,因為觀眾不一定能接受如此快節(jié)奏又另類的后現(xiàn)代主義。
畢竟《羅拉快跑》的前輩《大話西游》就因過于超前而票房失利,但晚三年的《羅拉快跑》顯然沒有這個困境,在全世界都比較流行。
科技與電影一直都是緊密聯(lián)系的。
《羅拉快跑》誕生于1998年,這一年,互聯(lián)網(wǎng)飛速發(fā)展,個人電腦迅速普及,60年代生人擁有話語權,電影的觀眾也因此換了一代。
這一代觀眾長于影像時代,與文字時代的觀眾是截然不同的兩代人。
文字時代是讀、想,影像時代是看、想,一字之差,千差萬別,讀意味著接受新鮮事物慢,看則代表了快,也表示對新東西不排斥,愿意去了解。
正是因為觀眾的更新?lián)Q代,科技的推陳出新,讓《大話西游》在2000年之后逐漸被重視,直至譽為經(jīng)典。
《羅拉快跑》也是如此,是可以代表影像時代的產(chǎn)物,如果在文字時代上映,肯定會被當時的觀眾批評到體無完膚。
就像庫布里克的《殺手》一樣,那時的觀眾看的電影多是《羅馬假日》《魂斷藍橋》這類傳統(tǒng)電影。
當《殺手》的重復線性敘事出來后,很多觀眾大呼看不懂,致使票房失敗,多年后才被影史證明其地位。
由此可知,電影想要革新電影語言,不僅僅需要創(chuàng)作者本身除舊布新,還需要觀眾一同成長,以及技術的不斷發(fā)展。
否則電影的變革必然是緩慢,甚至停滯的,即使有《公民凱恩》這樣的天降猛男,也得在幾年后才能看到其價值。
其次是角色的獨樹一幟。
《羅拉快跑》里的羅拉和曼尼,不是什么傳統(tǒng)意義上的良好青年,沒工作,混社會,對一切不屑一顧,任何規(guī)則在他們眼里都是狗屁不通。
這種角色行為在海斯法典還未廢除的好萊塢是大逆不道的,而全世界的觀眾當時都被這種限制所桎梏著,電影就該傳達正確的價值觀,導人向善,而非離經(jīng)叛道。
于是新好萊塢出現(xiàn)打破了常規(guī)。
《逍遙騎士》《雌雄大盜》《畢業(yè)生》等一眾影片,一夜之間改變了好萊塢。
這股風潮也刮到了歐洲,與新浪潮相融合,反傳統(tǒng)、反正經(jīng),追求個人化、意識流。
《羅拉快跑》所代表的就是個人自由。
羅拉可以為了救男友不管他人,不理會是否犯法,只要達成目的,其他無所謂。
與新新人類的理念不謀而合,喜歡我行我素,標新立異,以自我為中心,不同于舊時代的人們,從羅拉染一頭黃發(fā)就可以看出。
然而《羅拉快跑》所蘊含不僅僅是自由,還有激勵作用。
片中羅拉永不放棄的精神,讓許多迷失和停留的人勇往直前,如當年的阿甘一樣,只有跑起來才能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而非停在原地,自怨自艾。
羅拉所遇到的困難是性命之憂,家庭分裂,社會不容,比大多數(shù)人的窘境都難,但她從未想過擺爛或躺平,而是不斷想辦法解決問題。
這種遇事不慌,辦法先行的行為遠勝于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永遠抱有希望,積極面對生活的主題也讓新世紀的到來變得不那么恐慌,好電影本該如此。
最后是《羅拉快跑》中的后現(xiàn)代主義。
對古典主義嗤之以鼻,不遵循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尾聲的邏輯,在時間線上隨意拼接、組合,極具碎片化和跳脫性。
對新古典主義不以為然,不在電影中好為人師,教育他人,就是用闖關游戲的方式講一個通俗易懂的有趣故事,隨性而為,不附庸風雅,讓觀眾看得懂最重要。
這讓《羅拉快跑》像一個叛逆的小孩,專門與大人對著干。
多變的鏡頭,快速的剪輯,節(jié)奏感極強的電子樂,三段式敘事,都與年輕人產(chǎn)生共振,也使《羅拉快跑》一直到現(xiàn)在都很年輕,沒有老氣出現(xiàn)。
關鍵詞: 名氣大于電影本身 為什么羅拉快跑過了24年 依舊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