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出鞘2:抽絲剝繭/玻璃洋蔥》(Glass Onion: A Knives Out Mystery)在2022年底正式上線網飛,這是2019年大熱阿加莎式偵探電影《利刃出鞘》(Knives Out)的續篇電影。
無論口碑如何,《利刃出鞘2》都引發了全網熱度,網飛數據顯示,在影片上線的第一周內,觀眾累計觀看時長達到了8210萬小時,保守估計有3500萬人在網飛平臺觀看了這部影片。
網飛早也為這樣的熱度支付了巨額的賬單,2021年,網飛花了4.5億美元買下了《利刃出鞘》兩部續集的制作權,此外,還為這部“玻璃洋蔥”支付了4千萬美元的制作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部電影在商業上到底值不值還有待考證,不過在口碑上,觀眾已經下了結論:不值。
在豆瓣,六萬余人參與評分,《利刃出鞘2》只拿到了6.8的評價,幾乎半數的觀眾只給出了三顆星的評價。對比第一部8.1的評分,半數以上的觀眾給出了四顆星的評價,續集的質量只能說是讓觀眾失望了。
來源于豆瓣,評分截止12月29日
敘述性詭計,電影又不是劇本殺!
(以下劇透預警)
仍然由丹尼爾·克雷格飾演,英國偵探布蘭克再度出發。
這次的他也因為疫情而被困在家中,因為乏味的居家隔離,沒有案件裝點生活的偵探泡在浴缸里不肯出來,和朋友們在網絡上玩Among us推理游戲(還輸得一塌糊涂)。
門鈴響起,他收到了一個神秘的木盒子,里面放著一張邀請函,他被邀請到科技新貴邁爾斯(愛德華·諾頓飾演)的私人島嶼,度過一個周末。
同樣,被邀請到島嶼上的還有邁爾斯自稱“破壞者”的朋友們:州長克萊爾,科學家萊昂內爾,油管博主杜克和他的女友Whiskey,女明星杰伊和她的小秘書佩格,還有一位不速之客——安迪。
邁爾斯與破壞者們的聚會是常規進行的,然而安迪的到來卻讓大家都很意外。
多年前,原本是好友的安迪和邁爾斯共同創建了科技公司Alpha,但卻在成功之后,邁爾斯通過法律手段清走了安迪,獨占了公司,主要人物的關系是一個類似《社交網絡》的故事(2010年美國電影,講述的是著名科技公司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的創業故事)。
電影《社交網絡》
一群性格迥異心懷鬼胎的朋友們興致沖沖地前往私人島嶼,開啟難得的度假周末。
奇怪的是,科技新貴邁爾斯并沒有邀請大偵探布蘭克——誰邀請了布蘭克也成了前半部分電影的主要謎團。然而,令很多觀眾(包括筆者)感到比較意外的是,支撐前一個小時影片的謎題竟然是個偽命題。
影片中段,導演選擇用一段閃回揭示上島之前的故事,真正的謀殺案早已發生,被害人是安迪,而眼前上島這位則是其孿生姐妹海倫。
通過布蘭克的回憶,我們看到了一段截然不同的背景故事:安迪和破壞者們的糾葛,而剛剛過去的一個小時的影片則從海倫的角度重新呈現了一遍。這也是如今觀眾比較熟悉的劇本殺游戲的一種類型:敘述性詭計。
當然,敘述性詭計在許多懸疑電影里也多有用到,導演試圖通過刻意地掩藏和誤導觀眾,給劇情造成無限反轉的觀感,在這種類型里做的比較成功的代表作有西班牙電影《看不見的客人》。
然而,這種敘述性詭計之所以筆者認為不適配于《利刃出鞘》系列,是因為經典的推理作品和懸疑電影是有本質區別的,而這也是《利刃出鞘1》之所以能被許多推理迷喜愛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利刃出鞘1》之所以能達到一種古典阿加莎推理的氛圍,除了整體美術和影片拍攝的設計之外,也是因為導演誠懇地將所有的線索、證詞、偵探的走訪和經歷擺到了觀眾面前,放棄了所謂的敘述性詭計,仍然達到了反轉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這也是阿加莎推理的迷人之處,一種與偵探的智斗,你與偵探的經歷近乎相同,能夠將事實拼湊出來的線索也擺在眼前,所以最終才能夠達到恍然大悟的效果。
此外,《利刃出鞘1》也應用了傳統推理作品的 “契訶夫之槍”的敘事手法,該手法認為故事中提及的每一個元素都應在后文出場,不然就沒有必要提及。《契訶夫回憶錄》里談到:“第一幕掛在墻上的槍,第二幕中一定會發射。不然這把槍就沒必要掛在那。”
然而,在《利刃出鞘2》中,幾乎有無數“沒必要掛在那的槍”。原本從眾人上島開始,以為會開啟經典的“暴風雪山莊”模式,然而,島上居然有一位四處游蕩且無身份信息的住客,且這位住客到最終也沒有任何功能。
此外,雖然到了夜晚確實外人無法上島,但是卻沒能造成任何“無人生還”的危機感,眾人到最后只是安然地坐在岸邊等待救援到來。
島上的住客,自稱“當我不在”
同樣,《利刃出鞘2》還有一個很多推理電影的問題,即看演員表就知道誰是兇手。
《利刃出鞘1》的星光熠熠規避了這個問題,然而《利刃出鞘2》可能因為預算有限,星光主要集中在了零星的彩蛋上,比如只有一個鏡頭的扮演布蘭克的伴侶休·格蘭特,以及在眾人上船之前出現了一次的伊桑·霍克,還有為整點報時Dong配音的囧瑟夫,出現在辣椒醬上的鷹眼等等。
于是劇作基本上圍繞著幾位明星,而由愛德華·諾頓飾演的反派幾乎無懸念……
休·格蘭特
伊桑·霍克
科技新貴,環保主義
蒙娜麗莎和馬斯克笑不出來
導演Rian Johnson在接受美國媒體The Atlantic的采訪時,談到對比第一部作品諷刺Old Money的虛偽面孔的主題,續作有意識地選擇了嘲諷New Money的自大與無知。
美國社交媒體上也有許多觀眾表示在邁爾斯的身上似乎看到了Space X的創始人馬斯克的影子。
2022年以來,馬斯克宣布為維護言論自由買下推特,而后又公開反悔卻因簽下了契約而無法撤回決定,再到裁員推特,并在硅谷推行996的企業文化,最后到決定屏蔽幾位知名媒體人的推特賬號(因為他們集中報道了針對馬斯克的負面新聞)。
CNN于2022年12月報道新聞
馬斯克的一系列作為在導演于2020年創作時還未發生,然而這一年近乎于鬧劇的新聞事件也讓《利刃出鞘2》更具現實性的諷刺含義。
但是,對比前作在移民問題與對Old Money的辛辣批判與探討下,《利刃出鞘2》在主題上略顯淺薄。無論是對邁爾斯的愚蠢的直白描述與難以自證的安迪窘境的描述,想要批判New Money“破壞者們”的虛偽面孔,卻將劇情設定得過于表淺:
氫能源的危害難道只有安迪知道?證明知識產權只需要一張紙巾?邁爾斯是個蠢貨顯而易見,但其他的朋友卻紛紛選擇攻擊安迪?
此外,以在電影中毀掉世界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是環保主義者常用的方式,但卻對主題幫助不大,似乎只是一個噱頭。
《利刃出鞘1》亮眼于其古典推理的氛圍和劇作對推理的尊重和還原,這也是它獨特英式推理的魅力。第一部反響熱烈,也讓人感到其潛力和發展,以及大偵探布蘭克的生命力。這可能也是網飛斥巨資訂購兩部續集的原因。
然而,如果放棄這種古典推理的內核,《利刃出鞘》IP就會失去其原本的魅力,變為懸疑電影,論懸疑電影,似乎其驚悚度和懸疑度也差強人意。
雖說數據不錯,可能看到第二部《利刃出鞘》的口碑,網飛也笑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