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超級英雄領域是漫威的一天片,但在當年,DC可是攪弄風云的高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989年,蒂姆·波頓執導的《蝙蝠俠》,以4.11億美元的全球票房讓蝙蝠俠風靡全世界,哥特式+表現主義的暗黑風使蝙蝠俠在風格上定型。
杰克·尼科爾森對小丑癲狂、神經質的表演,被杰瑞德·萊托、希斯·萊杰、杰昆·菲尼克斯借鑒,成為《蝙蝠俠》中最大的亮點。
只是蒂姆·波頓導了兩部《蝙蝠俠》便不干了。
直到16年后遇到諾蘭,才讓蝙蝠俠有了完整的三部曲。
第一部《蝙蝠俠:俠影之謎》的開頭還是諾蘭慣用的倒敘,但過程暫時放棄了碎片化的切割。
回歸到古典敘事,遵循五幕劇的邏輯,讓影片高潮迭起,精彩紛呈,所以諾蘭別盲目迷信打亂時間線,偶爾試試其他敘事方式,也可以享譽全球。
這樣的諾蘭,將蝙蝠俠拔到了不屬于超級英雄的高度。
以往和現在的超級英雄是純粹的科幻片,要么被咬變異,要么天生神力,動不動就拯救世界,拯救宇宙,而諾蘭讓超級英雄成了黑色電影,成了武俠片。
蝙蝠俠不再是非人類,像神仙一樣無敵,動不動上天入地,特效亂飛,一個響指就能力敵千軍。
而是也會恐懼的一般人,經歷生離死別也會退縮,面對強大對手也會迷失自我,救贖他人與城市時也會束手無策。
他與其他超級英雄不一樣的地方在于,他清除罪惡不靠殺掉所有反派,那樣只是治標不治本。
他與罪惡一起成長,他知民間疾苦,罪惡抹去的是哥譚的希望,他就給哥譚帶來希望,救一城,先救一人,救一人,先給信念,信念即希望。
布魯斯·韋恩是論跡不論心的君子,也是快意恩仇的俠客,于江湖中行走,懲奸除惡,當一個被人夾道歡迎的大俠。
讓自己身上的俠氣彌漫整個哥譚,驅散籠罩在哥譚上空的絕望、頹廢,自我毀滅,重塑風雨飄搖的武林,重歸安居樂業的生活。
不論是故事,還是角色,《蝙蝠俠:俠影之謎》都為三部曲開了個好頭,難怪能獲得漫畫迷和評論界的一致好評。
這就是好看的漫改電影,只是王八拳的打斗導致影片失色不少,若是能讓成家班或袁家班設計一下動作,將會有錦上添花的效果,遠不是剪輯所能比的。
如果說第一部的王八拳是敗筆,那么續集完全讓人忽略這個問題,是因為反派太出彩了,他就是小丑。
畢竟《蝙蝠俠:黑暗騎士》本質上是警匪片中的雙雄對決,這類影片想要成為經典,反派必須立得住,否則一切努力都將白費。
在第一部中,由于蝙蝠俠的出現,哥譚市市民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城市恢復了秩序,大家都在規則下按部就班。
但小丑的出現讓哥譚變得混亂,他試圖摧毀哥譚的希望,以及哥譚的圖騰蝙蝠俠,讓每個人墮入罪惡深淵,成為一個個Joker。
小丑之所以這么做,是為了證明一件事,若非迫不得已,誰不想正義凜然。
他的嘴角有兩道疤,一道是童年,一道是愛情,從小到大沒有體會過完整的愛,讓他憎恨這個世界,不相信性本善,從而變得沒有底線。
他不在乎錢,可以一把火付之一炬,也沒有同理心,可以在搶劫銀行時,毫不手軟地殺掉同伴。
更不理會盜亦有道,可以扔給三個黑幫大佬兩截棍子,讓他們自相殘殺,只活一人,他的三觀中,只有邪可壓正。
小丑為證明自己的理論分四步走。
第一步,揭露民眾的真面目,他們從來沒有什么立場,也不會團結一致,只是一群隨波逐流的盲從者,誰贏他們幫誰。
當初蝙蝠俠懲奸除惡,如猛男一般天降,令哥譚的犯罪者人人自危,他們就奉蝙蝠俠為英雄,在他的精神福澤下遵紀守法。
可小丑僅用一招打草驚蛇便能夠隔岸觀火。
他先殺掉了蝙蝠俠的模仿者,并向全哥譚市發出威脅,只要蝙蝠俠一日不現身脫下面具,他就無差別殺人。
從這刻開始,哥譚市民對蝙蝠俠的崇拜逐步瓦解,直到小丑毒死警察局長,炸死女法官后,市民們徹底與蝙蝠俠決裂。
由此可知,民眾一直都是利己主義者,沒人領導就是一盤散沙,有人威脅,也不是鐵板一塊,人性的弱點只差有人推一把。
第二步,讓代表正義的蝙蝠俠黑化成罪惡。
眾所周知,蝙蝠俠有一個原則,不殺人,講究懲處,而非置于死地,但小丑差點讓他打破底線。
小丑在追殺哈維·丹特時,中了蝙蝠俠和警方設計的圈套,導致他的隊伍只剩自己,然而小丑并不驚慌,早已成竹在胸。
他跳下車,站在馬路中間,一點也不避讓。
反而不斷地激怒蝙蝠俠,讓蝙蝠俠撞死自己,只要蝙蝠俠殺了自己,哥譚市的信仰就自動崩潰。
蝙蝠俠的確一時迷了心智,但在最后一刻及時轉向,沒有掉入小丑精心布置的陷阱,為哥譚保留了東山再起的希望。
第三步,讓民眾露出獠牙,自相殘殺。
小丑威脅整個哥譚,要么成為他的人,要么離開城市,但他在隧道和橋梁都放置了炸藥,只能靠渡船撤走。
最后一批人上了兩艘船,一艘全是罪犯,一艘都是普通民眾,小丑在兩艘船上都安裝了炸藥,起爆器也在船上。
每個起爆器控制的是另一條船,要想活下來就得在12點前炸掉另一條船,可罪犯選擇扔掉起爆器,普通人不肯為茍活犧牲他人生命,小丑的計劃失敗了。
第四步,小丑在靈魂上打敗蝙蝠俠。
哈維·丹特是蝙蝠俠選的光明騎士,是哥譚可以露面的英雄,可以帶領哥譚走向更光明的未來。
但丹特和韋恩同時愛著瑞秋,令小丑找到了缺口,他綁架了瑞秋和丹特,又故意說錯他倆被綁的位置,因為小丑知道蝙蝠俠肯定先去救瑞秋。
果不其然,韋恩確實按照他的設想而走,再加上戈登沒有及時趕到,導致瑞秋被炸死,丹特被燒成雙面人。
隨后,小丑來到醫院,一番陳詞,丹特便黑化。
他為替瑞秋報仇,不顧以前自己恪守的正義與法律,決心用暴力解決問題,殺完貪腐警察,再殺黑幫分子,直至將戈登和蝙蝠俠引在一起。
蝙蝠俠沒讓丹特的詭計得逞,反手處決了他,讓丹特繼續當英雄,自己背下了丹特犯下的所有罪,進入黑暗之中,守護哥譚市。
小丑的這四步極為狠毒,只要有一步成功,所有的秩序都會土崩瓦解,哥譚就會再次陷入混亂,淪為罪惡之城。
蝙蝠俠之所以是蝙蝠俠,是因為他和他的信徒都不會被罪惡腐蝕。
小丑的第一步,哈維·丹特站了出來,承認自己是蝙蝠俠,替布魯斯·韋恩擋槍,小丑的第二步,蝙蝠俠幡然醒悟。
小丑的第三步,是蝙蝠俠的付出終有收獲,小丑的第四步,蝙蝠俠殺了丹特,與戈登一起隱瞞了丹特殺人的真相,自己扛下了一切,成為黑暗騎士。
小丑看似步步緊逼,可他始終是一個人。
所要對抗的卻不止是蝙蝠俠,而是所有仁人志士,小丑是混亂代理人,所作所為足以引發一場大動亂。
但蝙蝠俠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的英雄,他從沒放棄過民眾,也不譴責他們的愚昧,而是引導他們明理、革命。
訴諸武力只能解一時之急,利用英雄主義對抗滅世主義,改變民眾的思想,才能換來一世之穩,讓邪終究壓不了正。
諾蘭讓《黑暗騎士》這種商業片,有了文藝片質感。
其中的暗黑風與現實主義也影響了后來的超級英雄電影,但無論他們怎么拍都無法撼動《黑暗騎士》的地位。
這可是當年的全球票房冠軍,影史上第一部跨入“10億美元俱樂部”的超級英雄電影,全球第四部票房破10億美元的電影。
四年后的蝙蝠俠三部曲終結篇《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延續了《黑暗騎士》的風靡全球的特性,再次成為10億美元票房的超級英雄電影。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作為三部曲的最終章,并沒犯疲軟的毛病,反而制作更加精良,在主題上是對前兩部的全面升華。
第一部是蝙蝠俠誕生,哥譚有了希望,第二部是蝙蝠俠成為真正的英雄,哥譚有了信仰,第三部是不再需要蝙蝠俠,哥譚涅槃重生。
哥譚市民不能靠英雄來活著,給予他們希望。
處于絕望的時候,不再大聲疾呼蝙蝠俠,而是做自己的英雄,勇于對抗罪惡,讓第二部的一個黑暗騎士變成所有黑暗騎士的崛起。
只有這樣,哥譚才不會再有犯罪彌漫,不會被邪惡有機可乘。
這時哥譚也就不必再依賴蝙蝠俠了,所以蝙蝠俠有沒有活下來不重要,重要的是哥譚的每一個人都成了蝙蝠俠。
布魯斯·韋恩可以安心的回歸普通人的生活,與貓女一起游山玩水,生兒育女,完成管家阿爾弗雷德的心愿。
諾蘭以此為三部曲的終結,確實讓這個系列實現了英雄出場與落幕的完美閉環。
蝙蝠俠的故事到此為止,沒有再發展下去的必要,蝙蝠俠三部曲也到此為止,成為了超級英雄中屈指可數的經典。
關鍵詞: 將超級英雄帶到一個新高度 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為什么是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