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輕微劇透,不影響觀劇體驗
廢話不多說,我們直接切入正題。
(資料圖)
大年初一我看的第一場電影就是《流浪地球2》,在不影響大家觀看體驗的前提下,說說自己的感受。
超可愛的海報
早上9點多入場,影廳除了第一、第二排,全部滿座。
全場觀眾都很有素質,沒有任何打電話的聲音或者小孩子的吵鬧,我坐第三排過道邊,整場電影只有不到5個人去上了廁所(而且是加速度的)。
可側面證明電影情節很吸睛,基本沒有“尿點”。
再說特效。
不和其他電影比,只比系列的第一部,明顯在特效方面更宏大震撼了。
太空電梯一鏡到底的運行、無人機“倒戈”傾巢而出,軍人乘坐單程飛船前往月球引爆核彈等等,這些大型場面視效不錯,強烈建議巨幕觀看。
很多硬科幻的設定,可能需要看第二遍才能挖掘到更多細節(鏡頭目不暇接)。
最后回到正題——這場電影還真把不少觀眾給整哭了。
價值觀輸出
《流浪地球2》的催淚場面不比第一部少。
整體內核與劉慈欣原著《三體》中的價值觀一脈相承。
那就是中國式的集體主義思想。
各國建立地下城后,只能入住人口總數的一半。中國采取的做法是抽簽。分攤到每個家庭身上,結果很殘酷很無奈,很多家庭都會面臨著親人離散,生死離別。
你說這公平嗎?如果不是,那什么又是公平呢?
吳京飾演的劉培強就面臨了這樣的生死抉擇,第二部里圓滿解釋了第一部中,為何孩子會恨他。
在中國人的傳統思想里,講究的就是傳承、舍小我顧大家,這種支撐著民族脊梁的價值觀在片中用三句臺詞可概括:
“我只想讓我的家人活下去”
“50歲以上的,出列!”
“沒有人的文明,毫無意義”
催淚名場面
由于不可預料的原因,月球上的核爆裝置需要人工機械引爆,這意味著200多個裝置,就需要200多個人從容赴死。為了保證任務完成,需要300個飛行員自愿前往月球。
各國飛行精英沉默了。
突然,人群里傳出一聲斬釘截鐵的中文:“我去!”,有一個中國飛行員帶頭,接著就出現了此起彼伏各種語言的“我去”。
這時候觀眾就已經被感動到了,但最感動的還是下一幕:
沙溢飾演的張鵬,看著旁邊舉起手報名的年輕飛行員,對方回報以堅定的目光。
作為隊長的張鵬拉下了他的手,對方疑惑的看著他。他懟過去:看什么看,月球是我們的。
隨后跨出隊伍大喊一聲:中國航天中隊,50歲以上的,出列!
隊伍里瞬間站出多位符合年齡的飛行員。和張鵬共同作戰過多次的諾夫一看,急眼了:俄羅斯人在宇宙中是無敵的,50歲以上的出列!
很快各國都開始號召超過年齡的隊員站出來,而站出來的每個人,都沒有絲毫猶疑。
聽到各種語言的報名聲,看著大銀幕里那一張張滄桑的面孔,眼淚忍不住就涌了出來。
他們都選擇了把生存機會留給更年輕的人,讓年輕人去傳承火種。
這種觀念在西方電影里是很難見到的,他們可能會把重點放到哲學、人性方面的沖突,但中國人會毫不猶豫的選擇集體主義無意識,也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只有責任。
劉德華這條線主要是“親情的抉擇”,如果是放在生活類電影里,這條線會很感人,可是在人類即將覆滅的大背景下,他的抉擇顯得那么的微不足道。
吳京的愛情線與親情線同樣也是。起初,他想讓家人活下去,后來,他想讓地球上的人類活下去。
當你把視角放到宇宙之中,回望地球那個小小的白點,會深切感受到人類的渺小。
人類的力量只有集合起來,才能勉強對抗外部的威脅。而令人類恐懼的核彈,把地球上所有的存量都集合起來,也只是相當于引爆月球的一個引線而已。
要完成看起來不可能的任務,只有團結互助才有希望。
李雪健在片中講了一個“斷骨愈合”的故事,中國式的價值觀輸出,在這部電影里完成得非常棒!
小結
《流浪地球2》的劇情,郭帆原本是打算要拍成兩部電影的,但為了讓觀眾一次看過癮,把幾條線都并了進來。
通常這種多線并行的劇情很容易顯得節奏凌亂,但我看完之后感覺良好,銜接得比較絲滑。
圖恒宇(劉德華 飾)和馬兆(寧理)這條線是最有科幻味道的,對逝去女兒的AI研發,給中央控制系統“莫斯”出現自主意識做了鋪墊。
數字世界和現實社會的沖突,用一句臺詞確定了立場:沒有人的文明,毫無意義
吳京的不少打斗戲很有成龍早年的搞笑風格,吳孟達作為岳父出現在婚禮上,讓人十分感懷。想起第一部里,他帶著劉啟的畫面……
我想,新年第一天,大多數人選擇首先觀看《流浪地球2》,肯定是出于第一部的口碑使然,也是對中國硬科幻的支持。
看完電影,我心里的石頭也落下了,郭帆導演的發揮很穩定,作為觀眾我認為完全對得起這票價。片中確實也有幾個邏輯不通的地方,但瑕不掩瑜,若出第三部我仍然會支持!
關鍵詞: 看流浪地球2有感這波大國價值觀輸出 大寫的服 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