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春晚結束了,可關于春晚的話題,還是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特別是“為何春晚都是影視紅星當道,專業歌手和笑星呢?”這個怪象,引發了不少網友吐槽。
(資料圖片)
網友說:現在的春晚就像“亂燉”:歌曲不像歌曲,小品不像小品。專業歌手和小品演員都不見人影,一大堆影視演員唱歌、演小品。
不怪網友吐槽啊,我也想問:為啥要讓演員既唱歌又演小品啊?中國的專業歌手和笑星他們都去哪了?
有影視演員出現的歌曲和小品,大半全撲
數了一下,今年春晚歌曲和語言類節目20多個,其中有影視演員參加的節目,就占了多半,而這些節目也正是觀眾爭議聲最多的。
比如,在19位明星開場大合唱《花開種花家》中,除了三個國家級運動員和一個不知名的澳門小歌手之外,幾乎都是影視演員,更離譜的是,一個專業的歌手都沒有!
要知道開場節目就是一個晚會的臉面,對整場活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運動員也就算了,還能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但這么重要的合唱,為啥用演員代替專業歌手?
我可不可以認為——對春晚團隊來說,最主要是搞個排面、拉個人氣、看著養眼,節目最終呈現的效果不重要了。
但是,這個“形式”和“內容”的比例差距,會不會太大?
還有,這些演員的嘴型和發聲對都對不上,而且這首歌還被網友扒出抄襲。這、這、這,真是春晚的底線和水平嗎?
鄧超算得上今年春晚熱度最高的男演員,也不愧是影帝,一首《好運全都來》把舞臺氛圍調動得“杠杠的”。舞臺表現是有了,但關于他假唱的質疑聲不斷。
有網友發現他最后一個音沒結束,嘴已經離開話筒了……是咋回事,大家都心里明白!這都是非專業歌手的正常表現。
春晚導演對趙麗穎很重視,竟然在創意節目《滿庭芳·國色》單獨獻唱。話說,以往單獨獻唱都是歌唱家的級別吧。
有粉絲說趙麗穎長了一張國泰民安的臉,唱這首歌剛好,請問,中國的專業歌手是沒有一個“臉拿得出手”的嗎,用得著演員撐場面?
小品《初見照相館》選了四位影視明星做主角,成就了它成為“春晚四十年最難看的語言類節目”。
萬年不變的催婚主題,用得爛透了的梗,而且演員和喜劇演員是兩回事,不會甩包袱,造成整個小品一個笑點都沒有!
也不知道這個小品是怎么篩選過關的,不明白小品本身要表達什么……
小品《馬上到》也是由影視演員獨挑大梁,雖說這個小品也有點不像小品,但有了《初見照相館》的襯托,還算看得過去。
可是,本來在影視行業很有觀眾緣的王寶強和楊紫,在小品舞臺上或多或少也有點違和。
有人說,楊紫演小品時說的臺詞,像沒有感情的機器人,站在臺上杵在那呆呆的;
我們也能看到王寶強真的是“努力搞笑”了,甚至表情都有點用力過度了,也真是難為他了!
有時候我在想,這些影視演員是被動來參加春晚的嗎?
還是演小品的時候,被剪得太嚴重,或者“隔行如隔山”真的是鐵律 ?為啥有影視演員出現的地方,大半全“撲”,一個特別好的舞臺效果都沒有?
曾有趙本山、馮鞏、王菲、陳奕迅春晚舞臺,真懷念啊
看完今年的春晚小品,好像不少網友為了“洗眼睛”,去搜趙本山的小品合集了。
一些視頻網站上,趙本山小品的播放量都是百萬起步,和宋丹丹合作的經典小品,更是達到了11173萬的驚人播放量。
這對在春晚舞臺上表演了數十年的黃金搭檔,曾奉獻了《老伴》《鐘點工》《說事兒》《昨天今天明天》等多個小品作品,和數不清的、充滿哲理的臺詞。
??在世屈指算,最多三萬六千天。——《?病》
怕就是愛,愛就是怕。——《?九?樂》
腦袋?,脖?粗,不是?款就是伙夫。——《賣拐》
操碎了?,磨破了嘴,?板差點沒累毀,還給寡婦挑過?。——《拜年》
趙本山老師曾經在采訪中說過,他演小品就一個目的,就是要帶給觀眾快樂,觀眾在這一晚上就是來找樂的,整其他的沒用。
正如網友所說,“小時候最期待的就是春晚”,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春晚有趙本山這個“檔次”的小品。
反觀現在的小品:總想套進許多社會熱點的梗,借此來教育觀眾,除了不搞笑,啥都有……
除了趙本山之外,當年的馮鞏也是春晚的一個活招牌,據網友統計,馮鞏總共上過33次春晚,這個紀錄可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馮鞏老師在春晚舞臺上貢獻了諸如《咱村的事兒》《信任》等幾十部精彩的相聲作品,馮鞏的相聲集也被網友拿來反復觀看。
雖然馮鞏擔任了更重要的職務,也沒有央視春晚出現。但他仍然在遼視和山東衛視上說了相聲,真為央媽可惜!
除了語言類節目,往年春晚也曾不缺少大咖型專業歌手。
1984年,張明敏在春晚演唱的愛國歌曲《我的中國心》,不知曾讓多少中國人心潮澎湃。
1987年,費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燃燒了多少人的青春歲月;
1999年,陳紅和蔡國慶演唱的《常回家看看》,喜慶而暖徹心扉;
2010年,小虎隊的《愛》喚醒了童年記憶;
2011年,劉德華演唱的《恭喜發財》曾是春晚最大的亮點;
2012年,王菲和陳奕迅的《因為愛情》又讓多少戀人沉醉……
過去春晚的經典舞臺太多了,不管是歌曲還是小品相聲,都有專業的歌手和笑星來壓場,難怪觀眾年年都會回味!
影視演員“當道”春晚的三個原因
原因1:流量思維害死人,現在的春晚,重視“流量”超過了“內容”
縱觀今年春晚上臺的明星,個個都是有巨大流量和龐大粉絲群體的。
近幾年的春晚不似往年興盛,流失了大批觀眾,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春晚節目組就邀請一大群流量明星,希望用他們的人氣來拯救春晚的人氣。
孰不知,這樣雖得來了關注,卻砸了春晚的招牌。
原因2:人才匱乏,沒有拿得出手的歌手和笑星,同時春晚的策劃思路也匱乏。
近幾年,各類選秀節目的盛行,讓一群長得好看,但不一定有過硬專業實力的小鮮肉們,得到追捧,真正有才華的人得不到關注。
相比國外和港臺比較成熟的音樂市場體系,近幾年內地的音樂市場顯得不那么完善,像前幾年那樣,能拿出原創作品、真正有影響力的年輕歌星越來越少。
小品相聲的市場也越來越小,德云社相聲得不到主流市場的關注。小品,除了開心麻花的沈騰、馬麗的“開心麻花”之外,并沒有涌現出新的小品演員,出現了人才斷層。
小品界的大佬趙本山、鞏漢林、黃宏、范偉,都在2010年左右,永久性地退出了春晚。
開心麻花團隊、賈玲團隊隨后冒頭,但他們也只是在小品界“虛晃一槍”,投資拍電影去了……
“缺人才、缺思路、缺想法”成為春晚的“三缺”。
原因3:“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變成“臺上一分鐘,臺下一分鐘”
不知道從何時起,春晚舞臺變成了“快餐式”舞臺。
曾經的春晚舞臺,奉行的精神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任何一個完美的表演,都要經過日積月累的磨練打造而成。
歌唱演員不僅要有演唱功底,也要有豐富的大型晚會演出經驗,才能保證最終在春晚的舞臺上發揮出色。
小品演員不僅要有演技,能充分“吃透”劇本,也要反復磋磨臺詞和喜劇效果,這樣才能保證正式演出時臨危不懼。
可現在的現象是“臺上一分鐘,臺下一分鐘”。
太多的春晚演員都是臨時搭建“草臺班子”,他們的肉體在春晚舞臺上,心還在想著通過春晚自己會增加多少影響力和人氣值。
還有一些專業笑星和歌手,根本不會再考慮春晚,因為與演一個春節檔相比,上一次春晚收益實在不值一提。沒有經濟利益驅動,也就沒有人愿意奉獻十年功。
綜上所魔神,長此以往就形成了惡性循環……春晚,難道真的無解嗎?
你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