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日刊|?總第3135期
2023年剛剛過去一個月,已經出爐了一部9分劇——《狂飆》,兩部8分劇——《去有風的地方》和《三體》。
對于今年的國產劇市場而言,這無疑是一個驚喜的開局。有人預測今年可能是劇集大年,也有人擔憂接下來國產劇的總體豆瓣評分會越來越高,含金量下降,市場走向虛假繁榮。
(資料圖片)
這種擔憂不無道理。三年前,7分已經算得上口碑劇了;到了去年,8分劇成為好劇門檻;如今,好劇的標準直逼9分。一個月一部9分劇、兩部8分劇,是什么概念?
從近十年的豆瓣榜單來看,2021年有三部9分劇,分別是《覺醒年代》《山海情》和《功勛》,均為主旋律劇集;2020年有兩部9分劇《想見你》和《沉默的真相》;2019年的9分劇是兩部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和《俗女養成記》,內地劇集沒有上9分的;2016年是《一起同過窗》,2015年是《瑯琊榜》和《毛騙》。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則是近十年9分劇最多的一年,有《戰長沙》《紅色》《北平無戰事》《父母愛情》4部;對比之下,2022、2018和2017年的高分榜TOP10中,9分劇是缺位的。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2014年是國產劇最繁榮、質量最高的一年,也不意味著9分劇缺位的三年就是國劇低谷期。
拿2014年的這幾部劇來說,都是隨著時間的沉淀,分數越來越高,才步入9分劇列的;而9分劇為零的2017年反而是國產劇大年,那一年,《人民的名義》《白鹿原》《大秦帝國之崛起》《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雞毛飛上天》《風箏》等不同類型劇同臺競技,爆款頻出。饒是如此,反腐劇《人民的名義》也只穩定在8.3分。
如今,全民追看的掃黑劇《狂飆》,從播放量、話題熱度、覆蓋面和觀眾口碑等綜合維度來看,十分逼近《人民的名義》當年的盛況,豆瓣評分卻比《人民的名義》高了0.7分。兩部劇真有段位上的差別嗎?論劇情的飽滿感、完整性、思想深度,《人民的名義》更勝一籌。論故事的類型化、游戲感和人物色彩,《狂飆》更高一截。總體品質伯仲之間。
國產劇豆瓣評分“通貨膨脹”,不是一兩天了。
階段性“通貨膨脹”
豆瓣這個平臺做評分系統的主旨和原則是,“盡力還原大眾對一部作品的平均看法”,評分機制采取五星制,計算方式是算平均值,將“無法量化”的觀劇體驗和用戶評價可視化,給其他觀眾做決策參考。
每個平臺都有其基因,很長一段時間內,豆瓣用戶對不同國家和類型的作品存在著天然鄙視鏈:對海外劇有濾鏡,對國產劇持批判立場,對小眾和文藝作品寬容,對爆米花屬性作品不屑一顧。什么樣的用戶造就什么樣的平臺,行業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豆瓣生態。
2018年是個轉折點。這一年,更多觀眾和粉絲涌入豆瓣,打分人數突增的同時,抬高了國產劇的平均分。豆瓣評分人數TOP20國產劇里,50%以上都是2018年之后的劇;從2018年到2020年,國產劇TOP10平均分從7.8升至8.5。下沉用戶對國產劇比文藝青年和“泛中產”觀眾更加寬容,這是豆瓣評分通脹的第一階段。
另一方面,《娘道》《漂亮的李慧珍》等作品被報復性打低分,也讓豆瓣評分成了大眾情緒的顯影劑。此后,豆瓣評分逐漸成為國產劇的“兵家必爭之地”,原住民、路人觀眾、各路粉絲、片方與營銷方混戰其中。
不止一位業內人士向影視獨舌透露,那段時間,不少片方會用較少的用戶樣本刷出一個高開分,來打造良好的開局,再讓評分隨著打分基數擴大慢慢回落,最終完成一個平臺可以接受范圍內的評分KPI,這早已成為一種“時間差戰術”。
而凡是由流量明星主演的劇集,評分區幾乎都會上演一場粉黑大戰,在一部劇上映前,粉絲組織水軍打五星,黑粉打一星,“C型”分布屢見不鮮。2021年,因《風起洛陽》《誰是兇手》這兩部劇的豆瓣評分遭遇水軍控評事件,豆瓣官方重申了“影視劇上映或開播前的評分和評論一律不計入總評分”的評分機制。
對于以上作弊打分現象,豆瓣建立了通過技術和人工識別“剔除不正常打分”的反作弊機制,但無法徹底消除作弊因素。很多國產劇都遭遇開分越來越慢,或播完才開分,甚至不開分的處境。
值得注意的是,刷量作弊、樣本少、情緒化打分,都會影響一部劇的真實評價。如果說前者可以通過平臺機制和參考人數來識別,那么大規模的情緒性打分卻是無法區分和阻止的。
豆瓣用戶既然可以給一些國產劇情緒性打低分,就能給另一些國產劇情緒性打高分。于是,能為觀眾提供情緒價值的國產劇,評分便開始走高,豆瓣評分通脹第二階段來臨。
情緒性打高分背后
其一,給老劇打高分。
時間是檢驗一部劇是否經典的標尺,也是成年觀眾為童年愛看電視劇重新“定價”的工具,比如如今拿下9.1分的《仙劍奇俠傳》,就是典型的“后來居上型”高分電視劇。每一次翻拍“仙劍”的新聞出來,每當又一部質量糟糕的仙俠劇辣了觀眾的眼睛,這部劇的評分都會增加。
這9.1分里,能擠出多少情懷水分,不好說,但像這樣以情懷拿高分的老劇,還在源源不斷地產生。
另一方面,因為苦爛劇久矣。近兩年,觀眾對新劇明顯更容易“激動性打高分”。比如去年給《夢華錄》開出的8.8分,現在給《狂飆》打出的9.0分,給《去有風的地方》評出的8.4分,就連《蒼蘭訣》如今也有8.1分……
這背后固然有國產劇質量提升的因素,但也有類型和題材紅利使然。換句話說,國產劇并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接受觀眾打分的。一部劇能拿下情緒性高分,在某種程度上解了觀眾對稀缺類型劇的渴。
如古偶和仙俠劇常年拉胯,《夢華錄》《蒼蘭訣》本身在古偶劇和仙俠劇領域算是優質,已然罕見;此前,國內沒有《去有風的地方》這樣的田園治愈劇;而如此淋漓盡致地掃黑、書寫反派發家史的國產劇多年不見,《狂飆》的尺度和精彩程度都讓觀眾感到驚艷。
不同賽道、起跑線,導致受眾的打分標準不同,不能橫向對比。比如歷史劇、諜戰劇甚至懸疑劇,在國產劇中算是成熟類型,起跑線也和其他劇種不一樣,觀眾就不太會激動性給高分,評分相對不會通貨膨脹。
高分劇越來越多有一個好處是,容易降低決策門檻,從而促進觀眾消費、追劇。但一個能夠良性循環、有權威性的評分體系,一定要有區分度。像貓眼、微博等平臺內部的評分經常一律都是8分或9分,區分度不高,基本無法給人參考,評分含金量就低。
新劇評分會“通貨膨脹”,老劇會有情懷殺水分,說到底,還是觀眾的期待值低和后續同類作品不給力。現在《狂飆》的9.0分已然不算低,打個比方,如果《狂飆》五年后的豆瓣評分上升了,很可能是因為:《狂飆》后的五年,掃黑劇乏善可陳。
同理適用于以往的老劇評分上漲現象。一部劇的格外突出,與一個賽道的總體乏力,總是有一定關系,正所謂“全靠同行襯托”。
因此,對于國產劇長遠發展而言,有時候分數高,并不一定是件值得開心的事情。對于觀眾也是如此,如果一眼望去都是高分劇,如何鑒別遴選、辨別真偽?這都增加了觀眾的決策成本。
好在豆瓣評分機制除了整體評分,還有 “好友評分”選項,用戶還可以參考自己關注的劇迷、與自己觀劇口味相似的人的評分。這從某種程度上,可從微觀層面抵御豆瓣評分通脹帶來的困惑。
【文/飛魚】
關鍵詞: 國產劇豆瓣評分五年兩通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