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三軍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編輯|李鐘豪
2月3日晚,騰訊視頻同步官宣七部儲備科幻片單。
最受矚目的《三體II:黑暗森林》打頭陣,IP衍生番外劇集《三體:大史》緊隨其后,另有星云獎最佳長篇《群星》、北大物理系博士付強創作的《時間深淵》以及三部原創劇集《元都》、《二進制》、《完美之軀》蓄勢待發。
科幻劇集是世界頂級流媒體平臺的“壓艙石”,Apple TV+的開局之作便是阿西莫夫的《基地》,家大業大的Netflix每年必有科幻劇集上線。但科幻影視作品的生產要求極高,一方面,它是對一國影視工業化能力的大考,另一方面,科幻建立在科學之上,唯有科學與工業全球的領先的國家才具備生產科幻內容,特別是硬科幻題材的底氣。
而能讓與Netflix“同題競爭”的騰訊視頻有如此野心和信心的,正是開播即好評如潮的《三體》劇集。
從用戶的評價來看,如今豆瓣評分高達8.1的《三體》劇集埋設了三個炸點——精確到場景和臺詞的質感還原,插敘閃回、交代全劇前因的年代戲,以及極為驚艷的超大特效場面,而這三個炸點又指向一個目標——忠于原著,滿足書迷。
娛樂資本論了解到,在前期籌備過程中,曾經有更長集數的版本,盡管更長的劇集意味著更大的商業化容量,但騰訊視頻和制作團隊最終選擇了后者,并用長達五年的籌備周期,奉上了一部誠意之作。
五年間,中國用戶的在線視頻消費習慣迭代進化,破億的騰訊視頻會員基本盤,廣告主和平臺共同塑造的流媒體商業模型,以及隨著《三體》知名度不斷提升而帶來的更多核心受眾,都讓打磨至臻的《三體》劇集,逐步發酵出其應得的播放成績與用戶口碑。
“我們這行常說‘一劇一命’,對于同類的作品來說,命運可能會有天壤之別。”
不久前,娛樂資本論見到了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在線視頻首席執行官、《三體》總出品人孫忠懷,采訪前一晚,《三體》劇集第15集剛剛播出,“人列計算機”的名場面得到完美復現,他告訴小娛,“有朋友發微信告訴我,他‘跪著’看了一整集”。
《三體》IP開發浮沉多年,終于等來了口碑爆發的一刻,這也是孫忠懷所說的“命”。
時間撥回2016年,彼時中國市場硬科幻大制作劇集的數量為零,但作為重度科幻迷,孫忠懷力排眾議選擇拿下《三體》劇集開發權,“總覺得如果我們不開發,交給別人,不太甘心”。到了2023年春節,在騰訊視頻與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科幻劇集終于迎來從零到一的突破。
“《三體》播出,大致就可以確定科幻賽道算是打開了,如果你是首先打開這個賽道的人,肯定會拿到這個賽道最大的紅利。”
騰訊視頻用《三體》劇集打開科幻劇集賽道的故事,精彩程度不亞于《三體》本身。
“選擇開發《三體》,因為我自己對這個題材有偏愛”
“這是一個由中國人主導的、影響全人類和宇宙的故事,在很多知名科幻作品中,是沒有出現過中國名字的,而現在我們知道汪淼、史強,知道章北海、羅輯......這本身就意義重大”。
在采訪中,《三體》的意義被反復提及,和《流浪地球》一樣,做出“說中國話的科幻作品”,幾乎是中國所有文娛人的共同期望。
2015年,劉慈欣的《三體I:地球往事》斬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這是中國作家首次拿下該獎項。在科幻圈內,《三體》的大名無人不知,而且呈現小范圍出圈的態勢,IP改編又是市場看好的熱門方向,這部后來引發無數戲劇性情節的科幻小說,擺在了騰訊視頻的項目會上。
讀過原著的孫忠懷自然清楚《三體》的分量,不希望錯過這個機會,然而這一想法在公司內部的決策會上遇到了困難。“決策會有二十多個人參加,大家意見分歧很大,反對的人很多,爭論也很激烈。”
“不太甘心。”這是孫忠懷在決策會上面對反對意見的想法,作為一個重度科幻愛好者,《基地》系列、丹·西蒙斯的《海伯利安》、《深淵上的火》、《天淵》……這些科幻巨著他都如數家珍,當然也包括《三體》。“說實話在當時來看,這是一個比較感性的決策,也冒了很大風險,不太符合我平時相對理性的做事風格。”孫忠懷如是說。
如果回看七年前的電視劇市場,其邏輯和受眾跟今天完全不一樣,對于當時的中國市場來說,科幻題材無論電影還是電視劇都沒有經過驗證,更關乎整個國家的影視工業化水平,《流浪地球》2017年立項時,行業對其關注度和預期并不高。
所以孫忠懷坦言,“反對是對的,從各方面考量來看,當時的市場不太會做科幻題材,它很難駕馭,也相對太小眾了。”
但在他看來,除了科幻本身的吸引力,《三體》與中國社會歷史與現實的強聯系,把它的社會價值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另一方面,《三體》的敘事尺度是宇宙級的,中國人在故事中是絕對主角,但又沒有落入個人英雄主義拯救地球的俗套,即便剝離科幻的外殼,依然是一部值得玩味和思考的作品,而這正是它具備出圈潛力的原因。
從《開端》到《三體》,騰訊視頻幾乎是唯一下注科幻劇集賽道并持續投入其中的中國視頻平臺,實際上,采訪時孫忠懷就向小娛透露了后續一系列科幻作品的開發規劃,拓新賽道的緣起可能是勇氣,也可能是野心,但最終還是要回歸經驗和方法,才會有持續的勢能和紅利。
《三體》成功播出后,對于科幻影視化的潛力標準,騰訊視頻和孫忠懷也有了一套新的評估系統,第一優先級的考量就在于故事內核,其次是視覺呈現。
“它的精神風貌、核心價值觀是什么,是不是符合我們時代的價值觀,在這個基礎上再看人物、故事情節、橋段,有一些科幻作品太過于灰色,就不太適合”。而從落地的角度看,孫忠懷認為外在呈現更多的科幻作品更容易影視化,但在涉及到宇宙和外太空的場面時,制作難度又會指數級提升。
而已經被騰訊視頻拿下,時間跨度大、場景多的《三體I:地球往事》和《三體II:黑暗森林》等作品,正是故事內核堅硬,外在呈現極難的作品。
《三體》開發難,難在何處?
拍《三體》,到底目標受眾是誰?
這是騰訊視頻和制作團隊最重要也最冒險的問題。
最初的考慮是走大眾路線,對原著進行大幅度改編,做成一個罪案題材的作品,在罪案之外增加科幻元素。畢竟科幻小說可以自由地放飛想象,但是影視化必須考慮現實落地的可行性,這樣不僅可以照顧更多的觀眾,還能節約成本,但孫忠懷覺得,“這么拍,過不了自己那關”。
幾經商討,直到2019年,團隊最終敲定了《三體》回歸原著的方向,拍原汁原味的《三體》電視劇。
同時在這段時間里,《三體》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基于雨果獎的影響力,包括商界領袖和名人政要在內的更多人成為《三體》書粉,不遺余力地推介此書,為《三體》奠定了良好的觀眾基礎。
更多的變化正是在這幾年中發生的,超過一億規模的騰訊視頻會員基本盤,用戶的付費習慣逐漸養成,商業邏輯也有變化,《三體》劇集在優質的平臺、恰當的時間遇到了足夠多核心受眾,這都印證了孫忠懷所說的“一劇一命”。
在合作伙伴的選擇上,騰訊視頻經過慎重考量,最終選擇了與靈河文化一起開發劇版《三體》,2014年,由白一驄深度參與創作的《暗黑者》在孫忠懷看來就是“開賽道”之作,而到了《三體》這個再開賽道的機會,騰訊視頻和白一驄團隊憑借信任再次走到了一起。
就導演人選而言,用戶對楊磊導演此前的認知以年代大戲《紅色》為代表,但孫忠懷告訴小娛,市面上鮮有特效班底固定的劇集導演,但楊磊和特效導演陸貝珂是常年固定合作的搭檔,彼此很有默契,對于《三體》高投入大制作的作品,穩定性和團隊協調性很重要,而且兩人作為《三體》的書迷,對于作品有發自真心的熱愛,這也是確定人選的重要因素。
科幻劇不像常規電視劇,往往涉及大量科學原理、科學理論的相關知識,因此前期的籌備工作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光這部分工作就耗時一兩年。開拍過程中同樣也難度重重,CG、動作捕捉、實景拍攝……每一個困難都耗費了團隊大量的心血。
殺青之后的后期工作也不輕松,據楊磊透露,“整體剪輯大概花了一年半時間。”和一般的電視劇剪輯不同,《三體》有大量的戲需要靠感受、情緒來推進,那么如何選擇恰當的方案就成了關鍵,只能反復比對,不停嘗試,以至于在最初的三個月里,只剪好了一集。
如此精雕細琢的創作態度,必然會導致成本的上升,但是像《三體》這樣“定海神針”量級的作品,不能只看商業價值,還要注重藝術價值和口碑價值,這些東西是不能用錢來衡量。
基于這些考慮,騰訊視頻對于《三體》開了不少綠燈。像紅岸基地的戲份,室內戲是在北京進行場地搭景拍攝,但想拍全景只能在冬天拍攝,最終劇組選擇了先解散,冬天再集合的策略,在冬天前往黑龍江的黑河拍攝,最終達到了想要的效果。
最終,《三體》開播后的口碑沒有辜負這些付出,不光贏得了書粉的贊揚,也吸引了大批路人觀眾,擴大了中國科幻的基本盤。這些成績都說明,《三體》找到了一種適合國內科幻的解法,那就是緊扣原著。
以往的 IP 改編或多或少都會有對原著的解構,但現在看來,對于科幻作品來說,盡可能忠實原著基本不會錯。回到《三體》本身,它跟社會的聯結、所具有的企業洞察以及和現實生活的深刻關聯,都讓它更接地氣,也更容易被普通觀眾接受。
在娛樂資本論看來,立足原著,服務書粉,輻射路人,以科幻作品的基本盤撬動破圈的實現,是一條國內科幻改編可以復制的道路。
《三體》是騰訊視頻打開科幻賽道的鑰匙
毋庸置疑,《三體》之于中國科幻,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長期以來,科幻在中國影視版圖里始終地位不顯,如果說《流浪地球》讓國產科幻電影有底氣在電影領域立足,那么《三體》就讓國產科幻劇在電視劇領域扎下了深根。
好的作品可以打開一個賽道,《開端》成功的吸引了一批對科幻沒那么感興趣的觀眾,而《三體》的影響力更是出圈,也確定了科幻賽道被打開。孫忠懷對此表示:
“首先打開這個賽道的人,肯定會拿到這個賽道最大的紅利。科幻賽道會從很難、很小,變得沒有那么難、那么小,當然可能無法像常規電視劇那么大眾化,但也比我們原來預想的要好很多。”
從之前《開端》到如今的《三體》,騰訊在科幻賽道上持續耕耘,終于有所收獲。《三體》成功拓展了對科幻感興趣的基本盤,有不少書迷瘋狂的向身邊人安利,帶動了大量觀眾被《三體》吸引,形成破圈勢能。
但孫忠懷也坦言,像《三體》這樣規模宏大、質量上乘的作品并不好找,未來騰訊視頻可能也會針對一些小體量的科幻作品進行改編,以推出短劇集的形式來鞏固科幻賽道,而未來一段時間的主要精力,肯定是投入到《三體2》的制作中去。
回望《三體》項目的這七年,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得益于前期的努力,讓《三體》的口碑立得住,也讓騰訊視頻對《三體II:黑暗森林》有了信心。據孫忠懷透露,目前續作已經處于大綱階段。因為將會涉及到太空畫面的制作,比起前作難度更大,但是第一部已經給予了他們足夠多的信心,也明確了第二部的改編方向,壓力依然存在,但孫忠懷卻并不擔憂,“當你在三四月做了該做的事,七八月就一定會有收獲。”
在科幻賽道上,騰訊視頻已經摸索出了一條前行之路,有些項目很難,但是值得全力以赴,正是因為這樣的全力以赴,才讓中國科幻的土壤逐漸走向成熟。日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發表評論文章,高度評價《三體》劇集的價值:
“電視劇《三體》創作團隊以7年的時間精心構思、耐心打磨作品,為觀眾奉獻了一部寫意與寫實并重、現實與科幻交融的中國氣派的科幻劇,為國際市場貢獻了一部別具一格的中國式科幻劇,為海外觀眾提供了新選項。”
對于騰訊視頻和整個在線視頻行業來說,《三體》劇集成功的意義遠遠超過劇集賽道本身。在這部作品之前,國內觀眾很難在腦海中將“科幻”和“國產劇”掛鉤,但《三體》劇集本身過硬的質量,將具備超越時間的力量,也讓國內外的觀眾意識到,影響全人類和宇宙的名字,可以是葉文潔、史強、汪淼、羅輯、章北海,正如孫忠懷所言:
“希望將來中國觀眾不只去看海外的作品,也能對中國的作品有所期待,隨著創作的提升、故事的豐富,將來想看科幻作品的時候,中國作品也一定會是首選之一。”
關鍵詞: 現實、匠心、極致 三體推開中國科幻劇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