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視破2。
豆瓣7.5分開畫。
當《狂飆》長尾效應還在稱霸熱搜時,不少網友也在調侃新劇《我們的日子》“悶聲發大財”,表面上看,它似乎沒有太多登上熱搜的爆款話題。
(資料圖)
但實際上,這部劇讓平臺喜笑顏開。
它不僅獲得收視與口碑雙豐收的好反饋,忠實觀眾的粘度也非常高,關于角色、劇情的討論話題已經被觀眾蓋了很多樓,沒“王炸”之名,卻有“王炸”之成績。
七話最初因為“家庭、婚姻、成長”這些概念產生了故事可能會有點沉重感的印象,沒有第一時間追劇,等養肥了再看時,沒忍住連熬兩夜,一口氣追平。
明明是圍繞家長里短展開的年代生活劇,卻比很多打怪晉級的爽劇都要讓人“上頭”,表面上是平平淡淡的生活日子,內里是讓人欲罷不能的精彩人生。
“年代生活劇”,日常生活中的雞毛蒜皮與角色群像的人性短板肯定是有的,客觀來說,如果較真評判,《我們的日子》全劇幾乎沒有一個“完美”角色。
文藝媽媽劉淑霞(李小冉飾),喜好與《平原上的摩西》傅東心一角很相似,開口是詩歌文藝,閉口是小資情調,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很執著,開明浪漫。
但生于60后的父母注定要面臨更多的柴米油鹽,劉淑霞的文藝情懷有時候會因為現實的障礙而略顯矯情,她的生活一旦離開疼愛自己的母親,便會雞飛狗跳。
軍人出身的王憲平(李乃文飾),典型的傳統大男子主義丈夫,老實、本份、善良,卻又極度愛面子、固執不解人情,對所有人幾乎都帶著一股“爹味”。
近期網上曾經談到“情緒穩定伴侶”的重要性,王憲平便是那種典型情緒不穩定的丈夫,他溫暖時極度感人,暴躁時,又能瞬間將空氣變得壓抑窒息。
配角群像也各有各的優缺點,單獨拎出來皆能找到可吐槽之處。
出場開朗爽快的傅瑩(齊歡飾),沖動愛上頭,話好聽,事卻做得不怎么漂亮。
男角色里好評最多的楊大山,是愛妻好丈夫、義氣好兄弟,但如果老實本分的社畜工作上遇到這種辦事不講規則又愛鉆營的同事,想想就讓人有苦難言。
劇中所有角色幾乎都留下過不太友好的印象,每個人都帶著天然槽點,但一群“不完美”的角色,為何能創造出一部讓人“上頭”的口碑之作?
答案只有兩個詞:真實,真誠。
真實的人物群像,真實的故事。
早前網友們將“內娛渴活人久矣”刷上熱搜,大家對明星們千篇一律的形象普遍覺得反感,更喜歡看到真實的他們,而不是外形華麗內里死板的營業機器。
其實,內娛觀眾,何嘗不是渴活人久矣?
很多影視作品在角色的創作上,往往集套路、懸浮、刻板之大成,生活劇尤其如此,人物外殼堆砌的相當“完美”,靈魂卻也在無聲中缺失了。
看多了套路與懸浮,當《人世間》給出有共情力的角色與劇情時,便顯得格外親切,《我們的日子》同樣如此,角色與故事,都抓住了生活精髓。
王憲平與劉淑霞都有槽點,可他們卻又同樣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父母形象,大男子主義父親與追求精神價值的母親,永遠沒辦法處在同一個頻道。
當他們一起面對婚姻命題時,尖銳的碰撞無法掩蓋,這是兩個不同生活觀的人必然面對的問題,讓劉淑霞難以釋懷的“不懂”,王憲平不懂,觀眾卻懂。
但他們的婚姻,又時而溫馨快樂。
因為他們都具有善良的底色,能看見彼此的美好,有過最初的心動,又有為子女提供更好家庭氛圍的責任心,時代注定他們沒辦法各自安好,便努力共同成長。
這是老一輩典型的婚姻模式,每個8090后幾乎都能從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父母的影子,看到父母帶來的溫情,也能看到父母有婚姻中的苦惱與犧牲。
當然,夸《我們的日子》將父母輩婚姻寫得出色,并不代表推崇執著于犧牲、隱忍來解決問題的“父母愛情”,而是因為它足夠真實,所以才讓人動容。
宋春麗老師飾演的姥姥一角,也讓人印象深刻,她比60后的父母擁有更多為子女、家庭犧牲的貢獻意識,年輕一代已經不提倡,可每次看到,都讓人淚目。
姥姥對女兒、女婿的照顧,對外孫的疼愛,讓很多感受過隔輩親的觀眾感同身受,在我們的傳統親情模式中,永遠都有著說不完的情感羈絆。
但如此感人的姥姥,會完美嗎?并不會。
當姥姥回到兒子家中,觀眾可以發現她對自己的兒媳來說,是典型的惡婆婆,習慣性挑剔兒媳,習慣性挑撥孫子與兒媳的關系,永遠把兒媳當外人看待。
傳統思想里的糟粕與精華幾乎都在她身上展現出來了,可她,恰恰又是老一輩很多人的寫照,不偏不倚,刻畫視角中立,人物形象飽滿真實。
觀眾不會因為角色的美好而去洗白缺點,同樣也不會因為人物存在缺點而否定她所有付出,分寸把握的非常好,有贊賞與有反省,這就是真實的魅力。
從這些角色也可以看出,《我們的日子》沒有完美的人,卻也沒有極致大壞人,他們皆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皆為凡人,有私心,有追求,也有人間煙火。
真誠的影視藝術創作,真誠的作品。
角色與故事的真實感,想要呈現最佳魅力,還需要真誠的制作支撐,《我們的日子》從內在的戲劇張力拿捏到外在的布景到鏡頭語言,都可圈可點。
熟悉國產生活劇的觀眾可以發現,近年來很多片方都掌握了“熱搜密碼”。
放一個社會熱點里比較能調動網友情緒的矛盾話題,再加上奇葩角色的煽動,就能讓劇情順利登上熱搜,靠尖銳沖擊反哺作品熱度。
這一創作形式初現身時意義很不錯,可以引發觀眾重視一些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但重復多了、套路崩得太緊了,便會淪為沒有溫度的熱搜工具。
在這方面,《我們的日子》的處理方式便很真誠,編劇塑造了不少矛盾沖突,卻沒有使用非黑即白視角,而是更全面的展開,讓觀眾去看。
比如姥姥與兒媳婦的戲份,既呈現了老人面對老無所養的局面的悲哀,又沒有將媳婦抹黑成一個惡人,而是兩邊的問題全部攤開,由觀眾去評判。
如此一來,戲劇張力有了,內核溫度也沒受到破壞。
服化道與鏡頭語言更是加分項,家庭、工廠、學校,每個場景布置都很用心,做舊效果都考慮到了,還搭配了舒適的光線,畫面讓觀眾夢回童年。
真實的劇本,碰上真誠的制作,是《我們的日子》成功殺手锏。
不過,這部劇也存在一些難以忽視的遺憾。
一份遺憾在劉淑霞的文藝人設,她很真實,卻又少了一點真實。
我們的國產劇似乎對60后的文藝青年認知有所偏差,從《平原上的摩西》里的傅東心到劉淑霞,都是隨時承地吟詩誦詞的類型,情商低、不會生活。
可現實生活中60后文藝青年卻并非如此。
七話印象中熱愛文學、浪漫甚至有點小資情調的長輩,并不會把詩詞文學掛在嘴邊,也不會面對生活一籌莫展,她們更多把書讀進了靈魂,將文藝融入生活。
在愛浪漫、追求精神世界的女性角色刻畫上,或許編劇們應該多深入研究,少一點刻板,多一點靈魂共振。
另一份遺憾在子女平等問題的刻畫上。
《我們的日子》借劉淑霞、王憲平的一對兒女適當點了一下重男輕女議題,但加了重生病BUFF,哥哥天生有疾,妹妹開朗心大,家人便偏愛哥哥一些。
當哥哥為了自己的病希望放棄保送名額考醫學院時,家人出于資金壓力,便選擇讓妹妹放棄讀大學機會,這讓妹妹委屈不平。
這段劇情的核心點其實想呈現父母面對子女無法一碗水端平時的壓力、愧疚、掙扎,以及兄妹之間的親情與守護,其實很感人。
但在妹妹決定為哥哥犧牲自己時,劇情處理得便不太妥當了,無論是受益的哥哥還是其他長輩們、鄰居,所有人的反應都是感動、愧疚,而不是:不應該讓她犧牲。
也許是因為編劇知道他們的家庭條件立馬就會反轉,妹妹仍舊能上大學,所以沒意識到妹妹的決定除了帶來感動,還因帶來傳統思想里妹妹為哥哥犧牲的反思。
就像前面提到的婆媳關系一下,我們看到了姥姥委屈的一面,卻也通過媳婦的意難平看到了兩人矛盾根深蒂固背后的傳統糟粕問題,有矛盾也有思考。
當然,還是那句話,《我們的日子》有無法忽視的遺憾,卻仍舊瑕不掩瑜,它的優點足以撐起收視一位的成績,更是值得觀眾一追的驚喜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