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電影為了在商業上得到更好的高回報,往往會不惜血本投入巨資。
比如《長津湖》上下兩部投資13億,最后收獲近百億的票房,其中上部還超越了《戰狼2》,拿到國產電影的影史票房冠軍。
【資料圖】
投資2億的《泰坦尼克號》,也是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在全球電影市場狂收22億美元,之后每次重映,仍吸引無數觀眾,票房效益甚至超過不少新片。
盡管高投資的電影大賺特賺的不少,但陰溝里翻船的情況也并不罕見。
比如讓無數影迷期待多年的好萊塢巨制《巴比倫》,在去年年底上映后,不僅口碑兩極分化嚴重,票房更是一路暴跌。
包括皮哥在內的很多人對《巴比倫》的失利都非常意外。
畢竟影片無論是導演還是演員都相當靠譜。
導演達米恩·查澤雷曾以一部熱血而又暗黑的《爆裂鼓手》驚艷世界影壇,前幾年的《愛樂之城》更是讓沉寂許久的歌舞片,重新煥發生機。
演員陣容上,除了布拉德·皮特和“小丑女”瑪格特·羅比,還有“初代蜘蛛俠”托比·馬奎爾、憑借《致命女人》被人熟知的李麗君等,可以說是超豪華配置了。
據導演本人透露,他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開始籌謀本片,2019年正式投入拍攝,最終花費三年時間,斥資高達8000萬美元(約5.4億人民幣)才得以完成。
但上映兩個多月,《巴比倫》全球票房才只有5000萬美元(約3.4億人民幣),堪稱影史最慘的滑鐵盧之一了。
如此頂尖的制作團隊,究竟為什么會輸得如此慘烈?這部電影真的像很多人所說的不堪入目嗎?
01、
真愛還是獵奇?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部電影,那就是達米恩·查澤雷“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
放眼世界影壇,“給電影寫情書”這個命題,在近幾年已經成了不少大導演拍電影的“必選題”。
比如張藝謀的《一秒鐘》,斯皮爾伯格的《造夢之家》,昆汀的《好萊塢往事》,無一不是用電影的方式,講述和電影有關的故事,表達對電影的熱愛。
《巴比倫》也是如此,它將目光對準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好萊塢,對發生在好萊塢的各種陳年往事,以及不為人知的辛辣秘聞,進行全方位的展現。
這一時期的好萊塢,正處于由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過渡的重要階段,也正在步入最為鼎盛的黃金年代。
影片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呈現著那個年代好萊塢片場“萬片齊拍”的壯觀景象:
這一方是戰爭片的戰場,千軍萬馬在鏡頭前呼嘯奔騰;
那一方是冒險片的地盤,在叢林里上演著原始土著的激烈戰斗。
那個時期的電影,由于沒有聲音,拍攝時往往還要請上一群音樂家現場演奏。
偌大的片場里,各種各樣的電影造型、樂器聲音混雜在一起,何其嘈雜,又何其多彩。
影片并不滿足于對拍電影幕后的細節揭秘,更是挖掘著好萊塢背后,那些關乎名與利的丑聞亂象。
比如對演員來說,想要在圈里有更好的資源和更高的地位,必須要在公眾場合學會迎合諂媚,甚至忍受高層人士的“咸豬手”。
那些為電影投資的幕后大佬,也是致命的威脅,一旦得罪了他們,就可能是命喪黃泉的下場。
但最讓人“大開眼界”的,無疑是影片開始那場喧囂、狂熱而又毫無底線的“好萊塢內部狂歡”。
平日里姿態優雅的明星大腕,此刻都卸下偽裝縱情聲色,在毫無顧忌的肉體交歡中回歸動物的本能。
這一好萊塢版的“酒池肉林”片段,尺度之驚人,讓人瞠目結舌,但也足夠生猛真實。
對時代情境的還原,對隱藏黑幕的大膽揭秘,看得出導演沒少做功課,也有足夠的勇氣去表現。
但另一方面,這種呈現方式實在是太直白赤裸,使得影片遭受了不少“低俗、獵奇”的非議。
影片中充斥著各種讓人“生理不適”場景:
準備運往狂歡派對的大象,在半路上突然腸胃不適,將推車人弄得一身污糟;
無法忍受上流人士裝腔作勢的內莉,在眾目睽睽之下大吐特吐,甚至直接“噴”到另一個人臉上。
包括在異類叢生的地下世界,頭戴面具的肌肉怪人活吞老鼠的一幕,更是在挑戰觀眾的生理極限。
可以理解,導演是想通過這樣“直給”的方式,扒開好萊塢神話的虛偽外表,刺激觀眾的感官,讓他們看到骯臟和丑惡的另一面。
或許真實的好萊塢比電影中表現得更加不堪,但對于一部電影來說,這樣的生理性刺激大可不必,反而會造成“獵奇”大于“情感”的相反效果。
02、
浪費演員配置?
除去各種事件的疊加,《巴比倫》真正要展現的,是好萊塢的眾生相。
從上流到底層,從臺前到幕后,影片設計了存在于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多個關鍵角色,演繹著好萊塢的外皮和內里。
比如布拉德·皮特飾演的杰克·康拉德,是無聲電影時代的頂流大明星,有人氣有實力,享受著眾星捧月的待遇。
他曾是好萊塢的象征和典范,但也伴隨著有聲電影的到來,被時代淘汰。
他的光彩、放浪與隕落,是所有好萊塢明星的一個縮影。
與之相對的,是出身貧苦的底層女孩內莉,心懷明星夢的她,在陰差陽錯間被劇組選中,擁有了一段輝煌卻又短暫的明星生涯。
內莉是從底層打拼上來的普通人的代表。
她試圖融入好萊塢的光鮮世界,但最終又被虛假的浮華,所吞噬。
再比如墨西哥移民的曼尼,原本只是狂歡派對上的打雜工,因為工作能力得到杰克的賞識,逐漸成為手握一定權力的制片人。
為了權力地位,他不得不拋棄自己的墨西哥身份,不得不去做一些違心的事,這也讓他逐漸忘記了,當初對電影那份純粹的熱愛。
此外,神秘的華裔女演員朱飛,演奏團隊里的黑人樂手,眼光毒辣的電影評論家,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共同組成好萊塢的華麗群像。
片中的這些角色并非憑空捏造,每個角色在真實的好萊塢歷史上,都有相應的人物原型。
比如內莉的形象,參考了無聲電影時代末期的女明星克拉拉·鮑。
克拉拉出生于紐約的貧民區。
她的家庭非常不幸,父親酗酒日夜不歸,母親精神異常,片中內莉去精神病院探望母親,正是對這一現實的還原。
盡管16歲就走上了演藝道路,但出身卑微、文化程度不高的克拉拉,始終受到同行的冷眼排擠。
進入有聲電影時期后,克拉拉事業一路下滑,再加上婚姻上的問題,以至于在精神上受到刺激,最終于60歲那年,在精神病院離世。
還有李麗君飾演的朱飛,人物原型是二三十年代好萊塢最知名的華裔女演員黃柳霜。
黃柳霜出生于唐人街的普通人家,在當時華人普遍遭受排擠的情況下,硬是在好萊塢闖蕩出了一番名堂。
但在30年代初,黃柳霜不滿在好萊塢接不到好的角色而遠赴歐洲,片中朱飛與杰克道別的那場戲,正是她離開好萊塢前的最后一次亮相。
好萊塢見證了他們的奮斗、努力,以及為了夢想的拼搏,但終究成了鏡花水月一場空。
非常可惜的是,原型人物豐富而動人的情感經歷和悲劇色彩,在《巴比倫》中變得索然無味。
由于電影時間有限,而且出場人物眾多,每個人物都只是浮光掠影,沒有深入刻畫,他們的存在,更像是為了劇情需要的“工具人”。
單薄的人物塑造,也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演員的發揮。
比如飾演內莉的瑪格特·羅比之前多次提名奧斯卡。
她在本片中的表演同樣可圈可點,內莉的粗俗、狂野與瘋癲等個性,都得到了精準的展現。
即便如此,她也遭到不少對于其表演“程式化”、“同質化”的質疑,認為和以前的角色重合度太高,那股瘋勁和“小丑女”太像了。
還有飾演曼尼的迭戈·卡爾瓦,對于角色情緒的把控非常老道,讓人完全看不出,他只是個新人演員。
但影片的大多數時間,曼尼只是充當其他角色的“陪襯”,而他自己對電影的熱情,以及對內莉的深愛,都沒有得到充分展現,讓這個角色,顯得有些虛無縹緲。
平心而論,《巴比倫》在人物的塑造上,也并不是毫無是處。
比如片中有一場戲,許久無戲可拍的杰克接到電話,邀請他擔任一部戲的主演。
杰克并沒有表現出喜悅,而是用試探的語氣問對方,是不是因為片子太爛,才找他來救場。
得到肯定的答復后,杰克搖晃著手中的酒杯,嗤笑一聲搖了搖頭。
他已然明白自己不再屬于這個時代,此時的杰克沒有一句臺詞,他的沉默,以及背后隱隱跳動的爐火,都在傳達著杰克的心如死灰。
但像這樣于細節處呈現人物情感的片段,在影片中寥寥可數。
整體來看,主要角色的人設,都比較簡單粗暴,要么就狂野到底,要么就癡情到底,要么就神秘到底,缺乏成長和變化。
更不用說角色與角色之間的情感互動,更是蒼白空洞,這一切都讓影片的三個小時,變得更加漫長。
也無怪有人說,讓皮特、羅比這些大神出演這些角色,著實是有些浪費演技了。
03、
想表達的東西太多?
想當初,《愛樂之城》之所以贏得滿堂喝彩,一部分得益于導演,非常善于用鏡頭講故事的功力。
客觀來講,《巴比倫》在鏡頭表現力上也不乏華彩之處。
比如特寫鏡頭下,初次在鏡頭前表演的內莉,用眼中滑落的淚珠,驚艷片場,而一旁燃燒的布景,也在無聲中傳達著,內莉對于表演的那份投入與激情。
最動人的莫過于杰克的最后一場戲。
伴隨著舒緩而傷感的背景旋律,鏡頭跟隨杰克落寞而孤寂的背影,走上樓梯穿過走廊,最終在一聲槍響中,宣告巨星的隕落。
這些鏡頭單拉出來細細品味,都會讓人感覺拍的非常有味道。
但當所有鏡頭組合在一起后,這種強烈的情感,卻被削弱,失去了這種味道。
在皮哥看來,問題在于影片三個小時的時間,不足以支撐如此豐富的情感,就像在一道湯里加幾十種精致的佐料,但味道其實并不好。
上一秒還在為杰克的自殺而震驚,下一秒緊接著就是曼尼帶著內莉逃亡;
上一秒還在回味朱飛與內莉之間的曖昧,下一秒就轉入內莉與父親的矛盾······
最讓人感到突兀的是,在親身經歷了好萊塢的種種黑暗、離開這個行當后,曼尼卻坐在電影院里,伴隨著一段電影混剪淚流滿面。
能明白導演想要表達對電影又愛又恨的復雜情感,但在經歷了失去工作、痛失愛人等變故后,曼尼為何能對電影保持這樣的深愛,《巴比倫》并沒有給出答案。
這種情緒基調的不斷變化,也讓觀眾在看電影的過程中陷入一種“思維混亂”的狀態,因此很難將自己完全代入影片的情感氛圍中。
04、
空有其表?
《巴比倫》的片名,源于“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巴比倫王國。
在這個古老國度存在的2700多年里,曾孕育了無比輝煌和璀璨的文明,但也隨著古巴比倫的覆滅,化為烏有。
古巴比倫的興盛與覆滅,與電影中的好萊塢形成巧妙的對照。
這一點通過影片開場的狂歡派對,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派對的糜亂與盛大正如古巴比倫在鼎盛時期的奢靡無度,派對在一夜狂歡后的歸于寂靜,亦是古巴比倫由盛轉衰的覆滅隱喻。
正如一位專業人士所說,好萊塢和古巴比倫何其相似。
“繁華之后就是腐朽,璀璨之中孕育著混亂”。
但非常遺憾的是,《巴比倫》的精華全都濃縮在開場狂歡派對的半小時中,之后的大多數場景都陷入一種用力過猛的的聒噪和混亂。
比如影片對第一次拍攝有聲電影的幕后展現。
所有人都被有聲電影繁瑣的拍攝方式,折磨到近乎崩潰,各種咒罵和咆哮充斥其間,其混亂程度令人窒息。
內莉在眾人圍觀中,與響尾蛇搏斗后被咬住脖子,場面隨即亂成一團。
這種刻意制造的無序與混亂,讓影片始終處于一種“亢奮”的狀態,也讓所有角色的情感表達變成了狂躁式的一鍋亂燉。
如果說《爆裂鼓手》和《愛樂之城》里,導演在激情中還能保持幾分細膩,那么《巴比倫》中,導演已經完全放飛自我,營造著“盡皆過火,盡是癲狂”的情緒狂飆。
這樣太過放飛自我的局面,所造成的是本片空有古巴比倫的虛浮外表,其內在的情感表達,早已在癲狂中流失殆盡。
票房血虧3000萬美金(約2億元人民幣),總的來看,《巴比倫》不是一部“爛片”,盡管槽點不少,但也有讓人印象深刻的華彩之處。
這也從另一各方面反映出《巴比倫》票房失利的一個原因:內核太沉重,不夠娛樂,注定無法得到大多數觀眾的喜歡。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阿志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關鍵詞: 籌備十年 耗資5個億 這部頂級巨制也難逃翻車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