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戛納影展常勝導演蒙吉重返大熒幕,又交出一部擲地有聲的電影《核磁共振》。
(相關資料圖)
片中一場當地居民在城鎮大會堂激辯的長鏡頭,讓該片在戛納影展上映后便引發討論。18分鐘的群戲一鏡到底,26位演員在鏡頭前不時發言、插嘴并互相指責,一舉引爆小鎮勞資雙方壓抑多時的矛盾。
這場戲讓知名媒體影評如indieWire、Time Out大為贊賞,被認為是年度最重要電影之一。
蒙吉是羅馬尼亞電影新浪潮領軍人物,2007年以《四月三周兩天》奪得戛納影展金棕櫚獎,之后又以《山之外》《畢業會考》等入選戛納影展并斬獲最佳導演、劇本及影后獎等多項榮譽,《山之外》也入選2013年奧斯卡外語片9強名單,為該國近年在此項目的最佳成績。
“那場18分鐘一鏡到底的集會戲太震撼了看得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一場十幾分鐘的集會戲,幾乎把當今歐洲的種族主義問題和盤托出。一邊是原始野蠻的仇恨與歧視,另一邊是軟弱的偽善與正直。在種族主義盛行的今天,自由荒誕得像一個古老的傳說,只有眼前的利益是永恒的真理。”
“冰冷,黯淡,灰蒙蒙色調下的羅馬尼亞小鎮里產生的那種于無聲處聽驚雷的巨大力量。時隔五年再看蒙吉的新片,還是會被打擊的不知該如何言語。”
——觀眾也是好評如潮。
復雜與多義
故事改編自真實事件,描述在全球化影響下,歐盟邊陲小鎮勞動力流失、經濟蕭條。原本就聚集多元民族的小鎮,逐漸累積出仇外與種族主義,最終在耶誕節前夕因當地工廠引進薪資低廉的外勞,讓問題浮上臺面。
影片前面采取了點狀的敘事:先是男孩上學經過樹林時突然止步,面露驚惶。然后我們看到一個屠宰場工人因為使用手機被訓斥而攻擊語言霸凌他的上司。以及小鎮面包廠的女主管正為人手不足而傷腦筋。
男子原在德國打工,出事后靠著搭便車躲回羅馬尼亞老家,我們才知道男孩就是他的兒子,可以想見當時電話內容很可能就是有關男孩的事,后者突然不肯言語。
男主角在這里除了小孩,還有個身體愈趨衰弱但獨居的老父親,以及兩個女人,一個是貌合神離的妻子,一個正是面包廠的主管,后者是第三者?也不明說。反正當這些點連結成線的時候,銀幕上下便心知肚明。
這個男人并不討喜。在感情上優柔寡斷(不像掌理面包廠的情人早跟前夫一刀兩斷,他則是避走德國把家里丟給妻子,回來后又對情人糾纏不清),然后對妻子陪小孩上學、睡覺、教他編織等等排遣恐懼情緒的作為嗤之以鼻,深怕他變成媽寶或娘炮。
然而當他負責示范怎么帶孩子,則出現不少意在言外的暗示:他第一次送小孩上學,樹林出現陌生人,遭到他的驅趕;第二次則疑似有熊出沒,他舉槍要射擊被小孩阻止,他表示只是嚇嚇它。
第三次他帶小孩學做陷阱,劃船,點出已停工的礦場,以及教小孩把污水凈化飲用,除了環保與生計、污染與失業的循環,也告知祖輩其實來自盧森堡。
這些日常都包含弦外之音。兩次驅趕(宣示主權),對象分別是外人與野生動物,他們在影片后段會成為巨大而明顯的問題。
另外,女主角也說她的祖籍是匈牙利,哥哥則在西班牙工作,連帶男主角先前的自報家門,說明這個小鎮本來就是多元民族組成,隨著加入歐盟與經濟誘因,不少人離鄉背井去西歐工作,所以面包廠請不到人(跟低薪也有關)。值得注意的是女主角去貼征人啟事時,導演刻意凸顯了玻璃上另有“小心野生動物出沒(圖案為熊)”的警告。
其實真正的熊并未在片中出現,它被當作危險的攻擊性動物,但當地人卻覺得最危險的是面包廠引進的斯里蘭卡移工。
有趣的是片中還有一個外來者,是法國非政府保育組織派來調查野生熊數量的法國人(他代表了加入歐盟的代價,環保對傳統經濟的影響,也是當地敢怒不敢言的對象)。但熊在傳統上也是勇氣與力量的象征,所以游行中有人會戴上熊頭面具,甚至當地人以暴力威脅移工時,也做如是打扮。
這就諷刺了,深知寄人籬下之苦也有遷徙歷史的一群人,排擠歧視理應同病相憐的新移工卻毫不手軟,還搬出多年前好不容易趕走吉普賽人的舊事說嘴(這也讓我們突然理解男主角開場的暴怒由來,因為德國上司罵他是懶惰的吉普賽人)。而當“熊”的意象與鎮民、移工相互混淆后,也更坐實了這部片的復雜與多義。
長鏡頭技驚四座
電影里技驚四座的長鏡頭,一鏡到底,像是呈堂證供般體現各種歧視。恐怖的是這些威脅不是來自什么陌生的瘋子怪物,而是主角的左鄰右舍親朋好友,他們是會和你一起看曲棍球賽或在社區活動喝酒聊天的人,是你認識甚至一起長大的人。
就連牧師和醫生都在這里提供危言聳聽的偏見,火上加油。當然,導火線的面包廠長久以來的低薪以及適應歐盟的結果,亦無所遁形。
它創造了一幅真實而震撼的肖像,眾人把無力與憤怒轉向代罪羔羊。然而在看似自由實則縝密的構圖里,我們也看到心不在焉的男主角只顧著騷擾對盲目鎮民不以為然的面包廠情人,而坐在另一邊的妻子全都看在眼里。
每個角色的互動看起來如此自然,講話卻都一針見血,簡單暴力的帶出歐洲現今面臨的巨大危機。整體觀看過程其實還蠻不舒服的,因為它是如此的真實,是許多開發國家都不想面對的問題核心,因此也凸顯這部電影是多么的精湛。
電影的冷色調,讓一個溫馨的小鎮看起來疑團重重,也凸顯出電影里每個人物的冷漠。
支持電影
蒙吉采取寫實手法來處理棘手議題。片中獨居的老爹被送去大醫院做檢查,男主角用手機就可以看核磁共振的顯影結果,一如電影鏡頭讓羅馬尼亞的沉疴新疾無所遁形。
不過導演丟了個莫辨真假、意在言外的結尾,讓你跌入震撼與兩難的局面。蒙吉證明他依然是最值得期待的導演之一。
蒙吉永遠在用電影揭露當代社會的陰暗面,以拿手的寫實風格描繪社會現況,犀利針砭制度及人性冷酷,宛如手執手術刀的醫生,冷靜精準地切開國家社會的病灶。
就像杜Sir在柏林電影節的發言一樣“電影永遠在前鋒位置,如果權力想要摧毀一個地方,他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摧毀電影,因為電影離公眾很近,和觀眾有著密切聯系。如果你想要自由,首先要做的就是支持電影。”
關鍵詞: 戛納影展常勝導演強勢回歸 無情揭露社會問題引發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