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這兩年從國產劇《狂飆》,到韓劇《黑暗榮耀》,再到美劇《最后生還者》,今年剛開年,全球電視劇市場就是相當熱鬧,各個題材、各個國家的優質作品可以說是層出不窮。
但是電影呢,好像這兩年因為流媒體、網劇、電視劇的盛行,我們很久都沒有在大熒幕上看到一部從視覺效果到心靈上都震撼、回蕩不已的電影了。
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2》看得出是要造就出一個阿凡達宇宙世界,當詹姆斯開始遙望更遙遠的未來時,我們能感受到是一種技術層面的電影式的感動 :絕對政治正確的訴求,過于雜糅的科幻元素,刻板的人設;然后,3D特效、華美的世界觀與藝術渲染,依然能使得我們被觸手可及的美麗而心動,在肆意酣暢的奔跑飛翔中沉醉,仍被生命的純凈本真和神秘幽深所折服;
(資料圖片)
《阿凡達》更多的是關乎電影的工業與技術層面;
而這些年越來越多的名導們也開始懷念起了電影的黃金時代,比如史蒂夫斯皮爾伯格今年的沖奧之作——《造夢之家》,松散的聚焦于自己的人生經歷,來展現一個男孩是如何成長為一個電影名導的對于家庭、夢想、友誼和愛情的困惑與憂傷;五歲時看到玩具火車撞擊的鏡頭,剩下的70多年的人生都奉獻給了電影。那些關于電影的激情、回憶,好像陪伴著一生的太陽,隨著地平線向下一沉,從此前途一片光明。
在兩手之間,我們能觸碰的是光影的投射;當電影院的暗下來,電影是唯一的光。
“鬼才”昆汀的《好萊塢往事》,也是一部關于電影的電影,永遠難忘的黃金時代。誰不會為了第一次參演電影的瑪格特羅比,買了票之后在電影院看著周圍人為了自己的表演而發笑,像孩子般的笑顏所感動。這就是電影的魅力——現實世界是如此糟糕,但還好有電影,幫我們逃離。
今年又有一部《愛樂之城》的導演關于電影的新作——《巴比倫》,依然是如癡如醉的爵士樂,讓人懷念的風起云涌的電影黃金時代;一個金粉色走向蒙太奇中黑白色彩,由盛向衰的故事。我們依然會被電影,看電影的人,那些電影中的人所感動。
本片聚焦于1920年代的早期好萊塢,電影工業從默片發展到有聲電影時代的過渡時期。本片聚焦于一對男女主角的事業與情感,并且追隨了這一時期其他三位虛擬角色的起起落落;他們都有各自的歷史原型。
1926年的洛杉磯,墨西哥移民Manny作為打雜工來到Kinoscope制片廠高管舉辦的放蕩狂野的排隊工作,在這里他邂逅了來自新澤西底層的進犯女孩Nellie LaRoy;她剛來到洛杉磯,狂放粗魯,卻又野心勃勃,希望在好萊塢成為一個電影明星,而Manny也對她一見鐘情。
參加這場派對的還有當時已經名聲大噪的中年男演員Jack Conard和華裔女演員朱菲,還有尚在打拼的非洲裔爵士小號手Sidney。在排隊上,Manny還結識了Jack,并在后者的引薦下來到了電影的拍攝現場工作,并因其國人的工作表現而受人賞識。同時,在片場的另一邊,Nelie也因為其驚艷的舞蹈和表演而被發掘,拍攝了一部讓她聲名鵲起的無聲電影。
在后來的1927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上映,這永遠地改變了電影工業和好萊塢的格局。Manny把握住了時代的機會,逐漸成長,成為了電影制片人;Nellie卻因為自我放縱,無法在跟上有聲時代的不乏,逐漸沉淪,被制片廠要求強制改變。Jack因其表演能力已不再適合有聲時代,進入了備受煎熬的中年和事業雙重危機。朱菲因為其同性戀身份,無法再被日漸保守的好萊塢報童。SIdeny成為了黑人爵士音樂片的演員,卻被要求“把臉涂得更黑”以迎合刻板印象。
在此之后,五個人的命運都急轉直下。聲貌詭異、行為變態的洛杉磯的黑幫頭目James Mckay因Neillie欠下的賭債突然介入,打斷了Manny的美好人生,電影也在此時進入一種黑暗的氛圍。好萊塢的黃金時代,似乎在此逐漸消逝。那些曾經在影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也在變革的陣痛中被歷史拋棄,在時光流轉之下被世人遺忘。
這些年,各位導演們都愛拍“關于電影的電影:而這部《巴比倫》確實拍出了一種璀璨、紙醉金迷、蓬勃發展的那種高飽和的自我沉浸的復古又迷人的光輝色彩;
一開場的長鏡頭+爵士樂,各色肉體、在泛著金粉色光輝的趴體上舞動的場景,真是有一種黃金時代的酒池肉林和紙醉金迷的迷人。瑪格特羅比穿著紅色開叉連衣裙金發披肩在這場盛大的派對里舞動,就好像具象化的黃金時代的好萊塢,璀璨、迷亂又自滯;有一種電影式的純真,正如片名《巴比倫》華美中帶著壯烈,還有落幕時的無盡唏噓。
導演用一種龐大的歷史眼光與復古質感再現了無聲電影時代,一部電影是如何不易又偉大的誕生的:一比一復刻的兵荒馬亂的戰爭場面;機器壞損必須開著急救車趁著日落之前送回來的膠卷機器,泛著金光的沙場……
即使是混亂的、永遠未知下一刻會怎樣的、人人緊張又暴躁的片場。但山頂落日時的吻戲,那一枚恰好落在演員肩頭的蝴蝶,依然會讓所有在場的高雅或粗鄙之人所感動。這就是電影,不僅是視聽上,更是一種心靈上的動容。它打破了現實與幻想的邊界,讓我們沉浸在一種真實的幻夢中不愿醒來。
達米恩的電影之殘酷在于,前半段呈現了一種黃金時代如美夢般的不真實的讓人不想離開:lalaland里的爵士樂時代,爆裂鼓手里的亢奮熱愛與憤怒,以及《巴比倫》里無聲默片與黑白光影里讓人沉淪的幻夢感。
而故事的急轉直下,則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盛極必衰“,讓我們開始懷念時,我們便得知,一個時代結束了。還有什么比一場必須要醒來的美夢,更讓人可惜、失落又無比懷念的呢?
而《巴比倫》就如同浮華的古巴比倫下的尸骨,在輝煌的黃金時代下,一場不舍、無可奈何的淚流滿面的告別?就好像去描繪一場電影結尾時的失落,不舍卻依然沉浸其中。
在風流簇擁的風光不再后,皮特在宴會廳偶遇了多年不見的老友,給了青澀侍者一筆慷慨的小費后,隨著爵士樂回到房間,在落幕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瑪格特羅比飾演的Neille經歷了從鄉下女孩到電影明星,再因為瘋狂撕裂的性格被追殺到走頭無頭跑進舞廳后,與心愛的男人相擁著私定終身后,又深覺不能離開洛杉磯這個她一生熱愛的造夢之地,在黑夜的寂靜里不告而別,獨自小哼著個走進夜色里;
而墨西哥裔的導演終于在荒誕癲狂、璀璨腐爛的趴體散場后;在結束了一生熱愛的事業、痛失此生最愛的女人后,所有的瘋狂熱烈孤獨空虛全部歸于平靜后,又回到了漆黑的影院里,為一場幻夢般的電影再次落淚。
達米恩在最后將長鏡頭華美的轉移,在電影院里看電影的我們,看見的是在電影里看電影的他們。他們或許聚精會神,或許正和戀愛接吻,或許嚇得用手指捂住眼睛,或許為了那一場光影的幻夢而淚流滿面。
好萊塢從來不缺的是徹夜的趴體,與走入趴體里荒誕龐大又怪誕的大象,但最終讓我們走進影院里淚流滿面的是輕柔的《雨中曲》。
我們都曾期待去解救某個人,但其實到最后渴望被解救的依然是我們自己。可惜我們從未遇到這樣的人,最后解救我們的是電影……
看電影的人在看在看電影的人,在最后的蒙太奇里,我們回憶起電影最初的感動,也品嘗著當下帶來的感受。我們都做了一場美夢,夢的名字叫電影。
關鍵詞: 小丑女+布拉德皮特 我們都做了一場電影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