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放開后,電影院不斷迎來佳作上映,最近,院線上映了一部印度高分影片《印式英語》。
豆瓣評分高達8.1。喜歡印度電影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
(資料圖片)
電影曾經轟動多倫多、柏林、圣地亞哥等多個國際影展。
《印度時報》盛贊本片為當年最佳印度電影,給予4顆星高度評價。
棕櫚泉國際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劇情片第二名。
印度“Filmfare獎”、“Zee Cine獎”最佳新導演。
作為印度電影女神希里黛玉睽違大熒幕多年后的復出之作,有人更是將其與另一部讓人驚艷的印度電影《三個傻瓜》相提并論。
獻給所有女性
劇情講述印度家庭主婦莎希,做得一手好菜,她的印度甜點“小圓仔”人人驚艷,甚至可以讓她自煮自售,做點小本生意,是規律反復的日常中,唯一的成就感來源。
可惜在家人眼中,她只不過是個擅廚藝、沒知識的黃臉婆,她的菜英文更常遭到丈夫和女兒的揶揄。沒想到,語言不通的她,竟必須只身遠赴美國紐約,幫忙籌備外甥女的婚禮。
美國行迫使她離開舒適圈,一場令她身心皆瀕臨崩潰的意外,讓她決定報名英文課程班,不但打開了她的眼界,也帶領她重新找回自信。
簡單明了的故事,以好萊塢、寶萊塢慣用的三幕劇形式做了不慍不火的編排,在感人元素中又帶著一點詼諧幽默,電影時間雖有兩個多小時,但劇情流暢簡單,因此很好入口。
片名取作《印式英語》,劇情也以莎希四星期的英語學習課程為主軸,但如同金馬影展國際行銷陳俊蓉所說,在這部片勵志輕喜劇的外皮包裹之下,講述的卻是多元文化融合時的沖突與辯證,和女性的自我成長。
這是導演葛莉辛德的第一部電影,她指出,這部片的靈感來自自己的媽媽,展示了女人的蛻變,她也希望把這部電影獻給所有女性。
“男人煮飯是藝術,女人煮飯是義務”
印度本身的殖民歷史,讓這個國家染上了復雜的民族情結和文化背景。
即使在印度本土,英文能力也是在企業中的必備能力,因此學校的家長日,印度人也說英語,莎希的女兒更因母親說印度語感到丟臉。英語與歐美文化的強勢,在來到美國后愈發明顯,也因此釀成了莎希決定報名英語班的契機。
有趣的是,莎希的英文班上,除了她之外,共有另外6位同學:南印電腦工程師、巴基斯坦計程車司機、日本發型設計師、墨西哥保母、非洲的同志男孩、和一位來自法國的廚師。
這些人在美國常被認為是所謂“次等公民”“藍領階級”。但這些人真的比較“次等”嗎?還是只是因為皮膚顏色、或說出口的語言,而恣意地被貼上了標簽?
巴基斯坦的司機同學就指出,“我們每個人都學有專精,比老師還強,要不是英文不好,才不會這樣看人臉色!”
而連唯一的白人老師,也被設定為非主流的“同志”身份,連“次等公民”都可以恣意玩笑,輕浮地以刻板印象調侃跟男友分手的老師:反正同志見一個愛一個,哪有什么傷心難過!
但莎希卻充滿同理地點出,異性戀看同志覺得不正常,同志看異性戀又何嘗不是?我們雖然不一樣,但心痛的感覺卻是一樣的。
印度女性長久以來地位低下,莎希雖身處印度中產階級家庭,教育程度相對較高,但丈夫仍然將女人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不但說她“生來就是為了做小圓仔”,更希望她別再出售自制甜點,只為他一個人做就好。
片中莎希的一句話,“男人煮飯是藝術,女人煮飯是義務”不知要讓多少家庭主婦心有戚戚焉。
小孩的不尊重、丈夫的冷落,在家庭中得不到的自信,在英文課開始后,卻慢慢找回:販售小圓仔的小本生意,被老師以“entrepreneur(企業家、創業家)”形容;法國同學更迷上她認真迷人的萬種風情。
心靈相通之后,語言好像也變成身外之物,不再重要了。她與法國同學聊天時,常常各自說著自己的母語,兩人卻能溝通無礙,對比起說著同樣語言,卻相對無語的丈夫,或口出惡言的女兒,顯得格外諷刺。
新的課程和新的關系打破了百無聊賴的常規,像一扇通往新世界的門。但莎希沒有被這些贊美與曖昧沖昏頭,她很清楚這一切都是外在的新鮮,如同她在片尾所說,“當你不愛自己時,新的事物看起來總是比較好,但那不是真的。”
在充滿挫折與委屈的生活里,英語課程仿佛一場救贖。放棄原本的一切或許比較容易,但導演不讓莎希逃避,而是透過英語課的學習獲得成就感,透過一段嶄新的邂逅重新感受愛與尊重。
在全力以赴后,找到那個努力、堅定、充滿自信的自己,真正認同自己后,也才能真正愛自己。
找回自我
對一般人來說,通常對于家人的需求感是最高的,可偏偏因為習慣所衍生的錯覺,導致于我們對于家人的存在感往往不僅無法與需求感劃上等號,甚至嚴重低估。
莎希的處境正是如此,她深情而努力地為家人付出,可是家人對于此一部分的感受與理解,卻只是反映著一位母親、一位妻子,而不是莎希。因此家人們享受著莎希在母親與妻子角色上的功能,卻未必給予適切的尊重。
電影的高潮在于當婚禮進行到后頭,新娘請莎希致詞時,原本還有點猶豫與不安的莎希,卻在丈夫慣常地立刻起身說她語言不好無法勝任這個請托時,毅然決然地起身致詞。
那像是她原本就準備好的期末演講,那關于自我、關于家人之間相互扶持與尊重的言辭,那發自內心的渴望與情感,感動著在場的所有人,也讓她的丈夫與女兒慚愧不已。
愿意去相信的是,就從那一刻起,莎希的自我價值感終于得以憑借自己的力量,向下扎根。也希望喜歡這部電影的觀眾朋友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看到身邊的第一位女性角色,她們不只是母親、女兒、妻子,還是一個獨立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