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今天繼續寫寫新海誠的《鈴芽之旅》,故事劇情就不再贅述,看過電影的觀眾應該更容易理解。首先說我的整體感受:十分只能給四分兩分畫質,兩分配樂。剩下的劇情,人物塑造,主題內涵倒不是下乘。但是因為沒有講好,綜合在一起就有了大問題。
我覺得這部電影太潦草了,《言葉之庭》的情節缺失,《你的名字》的戀愛邏輯,《天氣之子》的能力細節,而《鈴芽戶締》集三家之短甚至更甚。
(相關資料圖)
我在觀影前我是抱有極大期待的,之前《你的名字》的成功,我看了新海誠幾乎所有的動畫電影,想再找回那份特別的感動,但看完這部電影只有失望。
他想要講很多,愛情、災難、家庭、神話、生存、死亡……但都沒講好。
我不管他的小說如何補充,電影里的細節部分又有多少內涵外延。總之,這部影片給人的感觀影體驗不好,支離破碎,前面洞沒補完,后面接踵而至又是一推洞,情節推動莫名其妙,最后強行升華主題。
這部電影想表達的東西很好,畫面也到位,但有種為了強行推動劇情的感覺。要是放以前,可能就對劇情抱著既然它是這樣那它就是這樣的心態看下去了,不去細究。但是現在去看總會想著為什么會這樣。
當你帶著思考和審視的目光,本以為能看出它更深層次的邏輯,但帶來的卻是失望。
女主不討喜,愛情線敗筆?新海誠新片為何“罵聲一片”
這部片子對于普通觀眾來講,我認為最大的問題還是角色人設,塑造導致的不討喜過于明顯了。就角色塑造來說,對于男主的塑造就是毫無重心,對于男主對于女主的感情描述很少,于是中間女主說沒有男主的世界活不下去,會顯得很突兀。
當然,我看到有喜歡的觀眾認為,鈴芽去廢墟那里找草太不僅僅是因為他很帥,而是因為鈴芽覺得好像在哪里見過他(電影后面有提到,小鈴芽從常世出去之前看到的草原上的鈴芽和草太,這一幕給小鈴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十二年后再見到草太會覺得很熟悉,很好奇,想要跟上去找他)。
另外就是男女主的感情線,女主對男主更多的是像迷茫中抓住的光亮。一開始初見,女主說了“好美”,有簡單的好感度,是對于一種美好事物的偏向;男女主合作關上第一扇門的時候,女主能察覺到門內的東西和地震有點關系。
而她自己無意放走了要石使事情變得復雜,如果不及時關門,會有很多的人遇難。女主作為大地震的幸存者,媽媽因為海嘯失蹤一直是她心里過不去的坎兒。
男主變成凳子后他倆一起努力關門,女主上摩天輪男主放棄抓大臣去救女主,撿起橘子的默契,女主踩凳子時候他倆的嬉戲歡樂,路人告訴女主叫醒一個人需要去親的小助攻,女主不知為何沖動坐在凳子上的小曖昧,女主帶小孩時候男主主動暴露自己特俗去幫助陷入困境煩惱的女主。
男主被救后給女主披外衣等等很多小細節,情感線很多,但是都是小細節,缺少了人物內心的描寫,觀眾代入感不足。后面環阿姨找到她以后車程7小時,中間有大片留白,去讓人想環阿姨對女主找男主態度轉變,以及對于男主朋友的態度轉變。
但是受到電影時間的限制,劇情顯得很進度快。這個從要石變成“大臣”的貓咪線,還有養大女主的姨媽線也是如此。
我相信大多數中國觀眾,都有點接受不了這種“自己挖坑自己填,再被自己感動又原諒所有人”的“圣母”價值觀。
這部電影的人物動機沒有很好地展現,卻納入了很多刻意的喜劇元素,只能感受到一種不知從何而來的使命感,這種人物情感和觀眾理解之間的割裂讓我產生了一種不解,就如同我理解不了很多二創片段純粹混剪,能夠使一幫人動容一樣。
這部電影正是如此的觀感,沒有足夠呈現動機的劇情很難讓人代入和信服,都說好的電影是傾訴而非說教,我是被尬到腳趾抓地了。
一邊票房破3億,一邊口碑分化嚴重?新海誠“災難三部曲”如何排名
這部電影的主要問題就是商業元素太多,其他女主角和男主角的愛情,女主角和姨媽的親情都可以說是篇幅不夠,有小細節去展現但是推進得太快了,使得該片的立意沒有表現出來。
但是請問左大臣是誰拔出來的?如果不是大臣所做是否應該有一個畫面提及?如果是大臣所做,那這和所謂的大臣一直都是為了指引這點就矛盾了。
女主角玲芽真的太熊孩紙了,你說救贖,我真的除了最后一段和自己的對白外,玲芽真的靠自己阻止了任何一場災難嗎?并沒有,可以說是都是靠男主角草太。電影最后的立意很好,看廢墟和中間旅游碰到的人還是很有感覺,但是遠遠到不了撐起一部電影的程度。
這個片子確實有對于災難后的反思,但是整部劇在這個尷尬的愛情描寫和無聊的劇情之下就顯得不明顯,在我看來,要是新海誠把重點不要放在他那個愛情上把重點換一下對于我的感官會好很多。
現實是新海誠把很多東西都塞進了這部電影,親情,愛情,災難,以及路遇的美好都加進去,最終讓電影顯得非常臃腫,怎么說看完之后沒有網上吹的那么多的感動,至于看哭了倒不如說看困了比較好。
總而言之,這部電影劇情邏輯過于混亂,男女感情戲稀爛,世界觀過于龐大,新海誠想要表達的太多,而120分鐘的電影承載的太少了,那些網上的解讀二創,大多數都是腦補。所以在電影院觀看時,我相信很多人看完后一臉懵,完全get不到內核。
像路上遇到的送橘子的女生、帶孩子的媽媽桑,以及男主朋友這種可有可無的角色著墨過多,而對阿姨、大臣、爺爺這幾個核心角色寫的太草率。兩個女生的夜談、幫媽媽桑帶娃、路上放歌這類對劇情沒有推動意義的部分寫的太多,對于男女主的感情發展寫的太少。
我明白新海誠可能就是想淡化感情戲,但別又突然搞什么親吻起床:"我不能接受沒有草太的世界"
這一部表達可能是新海誠電影的巔峰,但論劇情細膩遠不及《你的名字》。一部電影無論立意有多高,一部讓觀眾看得懂的電影,它才是好電影!
純愛,奇幻,高中生拯救世界?新海誠憑什么做“宮崎駿接班人”
新海誠的動畫電影數量有7部,但前面作品還是比較小眾吧,畢竟早期《星之聲》《云之彼端,約定的地方》《秒速五厘米》《追逐繁星的孩子》《言葉之庭》。這當中有三部都是短篇,前期長篇巔峰我猜很多人還是選《秒速五厘米》吧。
后來首部商業化長片巔峰就是《你的名字》,不但破了日本票房紀錄,全世界也是。
這也是新海誠被稱為宮崎駿接班人的原因,因為上一代日本動畫電影票房紀錄是宮崎駿的《千與千尋》,這一代就是新海誠的《你的名字》了,這一代其它動畫導演商業上差不少,《鬼滅之刃》這種劇場版動畫電影,不是一個賽道。
新海誠的《天氣之子》《鈴芽之旅》雖然沒有超過君名,但是不管本土還是全世界,仍是這一代商業成績最好日本動畫電影。那么,新海誠為什么能成為新一代日本動畫電影的天王呢?
早期短片和《秒速五厘米》雖然更純粹。能把那種中二且浪漫的情感拍得打動人,這也是本事,看看《云之彼端,約定的地方》,整得跟現在回想起來矯情的QQ名字和QQ空間動態一樣。
這就跟小眾文藝作品一樣,畫風獨特,表達純粹。不能理解的人覺得矯情,能夠get到的觀眾愛得要死。
但是你推向大眾的過程當中,這個流行化和商業化的平衡點就很重要了。
我覺得《你的名字》還是新海誠的巔峰作品,畫風、設定、角色塑造、敘事結構、奇幻世界的搭建;再到新海誠那種日本高中生男女拯救世界,卻因為種種原因互生情愫的情緒,以及對于日本風景風光和日本人文元素展現等等。
可能不如前面的作品純粹,但綜合水平確實最高。這也是《你的名字》在日本本土,之前中國市場,包括世界市場都大獲成功的原因。但從《天氣之子》開始,新海誠動畫的商業氣息越來越濃重,設定越來越多,元素越來越龐雜,最終就導致電影觀影感受上過于冗余。
我感覺這部《鈴芽之旅》和《天氣之子》評價都兩極分化嚴重,最大的原因就是新海誠太過貪心,并沒有引導觀眾去看懂,觀眾也就沒有共鳴和共情,這就導致能從其中體會到東西的觀眾會很感動,體會不到的觀眾只有迷惑。
這點和春節檔國產動畫《深海》如出一轍,我都認為這兩部動畫差不多。
我本身是傾向于迷惑的,我看到有不少粉絲這樣說:你體會不了《鈴芽之旅》,因為你不是日本人,你沒有像日本人一樣體會過那么多地震——
我可謝謝您吶——我沒有體會那么多地震可太感謝生在祖國了。
話說回來,我看犯罪片還得殺過人才能體會?我沒坐過太空電梯看《流浪地球2》怎么熱血沸騰?我倒是能看明白電影的內核挺好,但我覺得新海誠太過貪心,或者說創作到了瓶頸,沒有做到引導觀眾去理解。
只要你不能共鳴,這部片確實有剛剛達到及格線的感覺。這樣作為一部面向所有觀眾基礎的商業電影,這部電影的評價兩極分化是絕對正常的。我真覺得這部要作為連載動畫來制作,增多描寫,讓大家都能看懂,一定比現在這個敘事節奏混亂,人物塑造糟糕的電影有很大的改善。
《你的名字》是巔峰,后續一部比一部差?新海誠是時候轉變了
最后,新海誠別惦記你那什么日本高中生純愛了,一部商業電影糅雜的東西越多,并不代表電影就越好。《你的名字》過后,后面連續兩部作品票房,口碑和評價都是持續走低的。
這已經證明新海誠在創作上面臨瓶頸了,還是可以嘗試突破一下了。
如果說他前面到《言葉之庭》是第一階段,現在“災難三部曲”就是新海誠第二階段。如果新海誠還能在創作上突破開啟第三階段,并且各方面達到巔峰。他也不是什么宮崎駿接班人,而是新一代日本動畫電影王者。
雖然我覺得動畫藝術層面,新海誠再怎么努力也沒辦法趕上宮崎駿就是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