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這兩年的中國影視劇明顯處于更新換代當中,也就是新時代的創作者,取代舊時代的創作者越來越明顯了,一般這種過渡是平和的,但國內卻造成了新時代對于舊時代強烈的沖擊、碰撞。
(資料圖片)
以中國電影導演為例,春節檔兩部頭部作品《滿江紅》《流浪地球2》輿論爭議不休。
同期動畫《深海》導演田曉鵬、《交換人生》導演蘇倫,后來《中國乒乓》的鄧超,《保你平安》的大鵬,《宇宙探索編輯部》導演孔大山全是新一代導演。以及五一檔剛上映的《長空之王》劉曉世,電視劇《漫長的季節》的導演辛爽等等。
可能很多人不清楚中國電影發展到什么程度,為什么新舊導演又會迎來強烈碰撞?
答案就是因為種種原因“張藝謀們”等老牌大導演不退位,但觀眾成長卻太快了,他們一直在等待“郭帆們”的崛起。但又因為之前張藝謀們把持著整個文娛市場,所以在“郭帆們”崛起的時候,爆發了強烈的碰撞。
內地第五代大導演要藝術,也要商業,但普遍不懂真正的電影工業化,也不懂中國觀眾想看什么。
眾所周知,第五代導演有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顧長衛、霍建起、吳子牛、孫周、夏鋼、張軍釗、張建亞、黃建新等等。這里還能算上晚他們半代的姜文,馮小剛。
8090年代是他們的巔峰期,他們的文藝片在有多輝煌,無需贅述。
2000年左右,因為中國市場經濟進一步深入,再到李安《臥虎藏龍》在海外大獲成功,第五代大導演集體開始商業化,但是真正成功也只有張藝謀有晚半代的馮小剛,陳凱歌毀譽參半,姜文到現在都不算多么商業化。
2000年到2010年這10年,張藝謀的“武俠三部曲”,馮小剛的《集結號》等,還是奠定中國商業大片模式。
這一階段他們的商業大片前期是兩岸三地合作模式,內地出地方,出人頭,出市場;港臺出投資,出創作團隊。馮小剛《集結號》過后,同樣的制作團隊+韓國特效團隊or好萊塢特效團隊。
2012年徐崢《泰囧》后,中國電影進入票房高增長時代,真正在臺前活躍的只剩下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和姜文等幾個大導演,但他們拍攝的電影,開始不再受市場歡迎。
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馮小剛的《一九四二》是同樣的片子,指的就是上面這種生產模式。
2016年,張藝謀接下好萊塢的《長城》,是這種多地合作的巔峰之作。
2年后,金鎖偷稅漏稅的事件爆發,公司華誼兄弟經營出現了問題,馮小剛停了幾年沒再跟上。陳凱歌拍了一部《妖貓傳》,再就是聯合導演的《長津湖》系列。
張藝謀拍了幾部商業類型片,雖然不是市場超級爆款,但各方面都很穩。最后終于拍出一部市場爆款《滿江紅》,結果迎面撞上了《流浪地球2》,結果我們都知道了。
總而言之,第五代大導演有點“天授神權”的意思,他們的文藝片達到中國電影的巔峰,早期商業大片雖然和好萊塢和香港電影不是一回事,但也真正的開啟中國商業大片時代。
和第五代相比,第六代大導演為何沒有出現張藝謀和馮小剛
答案很簡單,內地第六代導演有藝術追求,有類型片追求。要么不太懂市場,要么不太懂觀眾,后來才出了兩個唯二不糾結的商業大片導演。但相比第五代,第六代大導演大概就能分成三波。
一是專門拍文藝片的大導演,賈樟柯、婁燁、王小帥、王全安等。
他們的文藝片在世界上的成績也不錯,但直到現在都沒有怎么拍商業片,有些電影有商業屬性,但真不是商業片。他們拍的電影完全就是沖著藝術,或者說沖著海外電影節拿獎去的。
二是專門拍類型片的導演,曹保平、刁亦男、徐浩峰、程耳等。
這些導演懂電影但不懂市場,準確來說他們也不管觀眾喜不喜歡吧。我認為網友認為的中國電影不行,主要就是他們這類導演太少了,他們的電影對于中國類型片的推動很大。但刁亦男,程耳產量低,曹保平和徐浩峰的片子都被壓了幾部,顯得有些匱乏。
三是前期是文藝片或者類型片,但后期轉型成為商業大片導演,分別有陸川、管虎、寧浩、烏爾善等。
陸川和管虎明顯是懂市場,也比較懂工業化,但不太懂中國觀眾的第六代導演,陸川的《南京南京》,管虎的《八佰》。制作模式類似馮小剛和張藝謀的戰爭片,但在表達上面走得也更遠,爭議很大。
烏爾善,寧浩就是什么都懂,觀眾也認可的商業大片導演了。
寧浩下面再講,烏爾善開始一開始就是商業大片導演,人家可從來沒有糾結過,否則也不會拍出《尋龍訣》《封神三部曲》,只可惜后者命運多舛。
郭帆為何威脅張藝謀的地位?不止“郭帆”,更不止“張藝謀”
內地第五代和第六代導演真就這樣,要么懂電影太糾結,觀眾不喜歡。要么懂電影不糾結,電影小眾不夠商業化,最不糾結的就是港臺大導演,也比較懂影視工業,但他們不懂內地市場和環境。
香港大導演不懂中國觀眾的精神需求,所以電影越來越無法打動中國觀眾。
這樣算了一圈,如果不算小眾文藝片和類型片導演,最后剩下的就是2012年后崛起的內地新勢力,以及背后他們扶持的青年導演了。
首先是第六代導演的寧浩,他在《無人區》被打擊,然后選擇幕后大佬,可惜的就是自己拍的《瘋狂的外星人》各方面輸給《流浪地球》,但好歹推出的“壞猴子72變”扶持了一票青年導演。
文牧野拍出一部《藥神》,后續《奇跡》不行,路陽的《刺殺小說家》又差了點。
其它青年導演的成績就差得更遠了,但只要扶持青年導演,這個自然還是有崛起的機會。
徐崢、黃渤和寧浩組成了鐵三角,黃渤本身拍的《一出好戲》就差點,扶持的《風平浪靜》導演也一般。徐崢本身導演能力強黃渤一籌,又扶持了不少優秀的青年導演,比如《愛情神話》等。
其次是受到中國觀眾強烈認可的商業片導演勢力,他們懂電影、懂觀眾、懂影視工業;而且能力過硬態度還相當的誠懇,現在看來很快會崛起成中國電影第一大勢力。
目前首屈一指的就是郭帆團隊,和吳京是深度綁定的關系,團隊核心導演還有《無名之輩》《萬里歸途》的饒曉志,郭帆扶持的青年導演《宇宙探索編輯部》的孔大山等等。
遜色一檔的可能很多人沒有想到,那就是陳思誠團隊。陳思誠自己拍了《唐探》系列,用《誤殺》系列和《唐探》網劇扶持一票青年導演,現在又靠《消失的她》《球狀閃電》又扶持一票青年導演。
陳思誠對于中國電影題材突破,影視工業搭建其實僅次于郭帆團隊,寧浩團隊,還有幾個第六代大導演。
陳思誠主要的爭議吧,在于扛把子的《唐探》系列一部比一部爛,還有抄襲的爭議,而《誤殺》系列是翻拍,加上私下人品問題被人詬病,實際上對于中國商業電影還是有較大的推動。
最后就是這一支導演勢力,還算懂電影和懂觀眾,但是對于影視工業搭建,還有本身能力水平有較大的問題,只是拍出當下觀眾比較喜歡的電影,市場成績很好。
比如開心麻花喜劇片,《李煥英》的賈玲,再到《前任3》《小紅花》導演都是如此。
韓寒電影也能劃為這類,對于題材,影視工業和內容方面都沒有太大突破,只是開始觀眾比較喜歡,一不喜歡就滑鐵盧了。韓寒目前最大的貢獻是扶持《揚名立萬》的劉循子墨,《長空之王》的劉曉世等青年導演吧。
ps:大鵬的能力還是不錯的,有機會成為不錯的商業片導演。《小紅花》導演韓延也扶持青年導演,《人生大事》導演就是他扶持出來的。現在華語電影新勢力扶持青年導演,真的非常鋪墊。
2023年過后,留給老牌大導演的時間,不多了
上面的列舉當然還有疏漏,像中國動畫電影導演就沒列。目前市場有追光(《白蛇系列》《哪吒重生》《楊戩》等),與彩條屋兩家(《大圣歸來》《大魚海棠》《大護法》《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深海》等),其它動畫電影除了《熊出沒》,值得一提的就不多了。
青年文藝片導演則有《路邊野餐》《春江水暖》《永安鎮故事集》等一大堆。
同樣還有類似的類型片風格有探索,開始表現中國城市化,工業化的青年導演,像《心迷宮》《暴裂無聲》的忻鈺坤,《平原上的夏洛克》的徐磊等等。
最終你會發現內地第五代,第六代大導演懂電影不懂市場,在影視工業搭建和契合觀眾表達更是非常的糾結(不糾結的就是文藝片,類型片,商業大片鳳毛麟角)。
香港大導演就是一個打工的,懂影視工業和懂流程,但不愿意懂市場和觀眾。
那些懂觀眾,懂市場,懂內容,既懂影視工業,還有審美的的內地青年導演強勢崛起,開始占據中國電影市場的主流了。只是他們各個方面的能力還是有所欠缺,作品也不是非常的成熟。
比如《流浪地球》系列代表的中國商業大片,遠不是之前大導演的商業大片能比較的。但是完成度上面就是有差距的,和國內外優秀商業大片相比都是這樣。
比如《路邊野餐》等文藝片雖然題材五花八門,藝術成就也不低了。但講到在海外拿獎和影史貢獻之類的,和早期大導演相比,成績也差得太遠。
但從目前發展來看,青年導演未來可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