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撤檔又定檔的《檢察風云》總算來了。
但在五一檔其他影片的強勢攻擊下,《檢察風云》的票房并不理想,而其質量并不是那么差。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有麥兆輝編導,雖然片中有些地方音畫不同步,懸疑味兒不夠足,但最起碼能保證下限,讓其值回票價。
這是一部當下觀看覺得還行的電影,片中的許多細節確實經不起細思,在邏輯上不夠合理,稍一推敲就能發現問題。
如張有成(王千源飾演)被撞,警方知道調監控,可夏薇(王麗坤飾)有沒有去陳鑫(包貝爾飾)家,再有沒有其他人去陳鑫家卻不曉得調監控。
這種強行隱藏關鍵人物的意圖太過明顯。
但根據后續的劇情發展,以及前面的鋪墊可知,麥兆輝在劇作方面運用的敘事性詭計失敗了。
影片一開始就是洪啟明、洪俊山(馮紹峰飾)、陳鑫三人很熟絡并有生意往來的鏡頭,而且洪啟明還懟了陳鑫。
然后陳鑫被殺,現場發現第三個人的指紋,再到洪啟明詢問洪俊山夏薇知道他們多少事,劇情發展到這,觀眾已經可以猜到陳鑫家的第三個人就是洪啟明了。
后面再用鏡頭語言將這種既成事實的真相顯露出來已經沒有多大懸疑性和吸引力了,所以麥兆輝不調監控的隱藏與視點轉移并沒有起到該有的效果。
還不如直截了當的告訴觀眾第三個人就是洪啟明,然后把重點放在陳鑫究竟是誰殺的,為什么要殺陳鑫上。
這樣電影的節奏會更快一點,劇情也會更緊湊,而不是像現在一樣,洪啟明是不是第三個人的所有戲份都顯得比較累贅。
因為《檢察風云》的目的不是講兇殺案有多么復雜,而是深究背后的保護傘,以及官商勾結,可現在的結構有些顧此失彼,沒有分清主次。
這是《檢察風云》在劇本設計上的漏洞,在其他方面,就是港味的集中體現。
港味是什么?港味就是功利主義,觀眾想看什么就給什么,最好能讓他們在90到100多分鐘的時長內目不暇接。
所以麥兆輝給《檢察風云》灌進了許多元素,愛情、懸疑、刑偵、盜墓、犯罪、律政,幾乎照顧到了每一位觀眾的口味。
元素多就意味著容易亂,觀影門檻也會相應提高,如何做到井然有序并通俗易懂,麥兆輝采用遞進式的結構方式。
先用強奸案引出兇殺案,再借兇殺案帶出盜墓案,最后拿盜墓案打傘破傘,主線上只保留犯罪一個元素,其他元素皆為工具。
這種層層遞進的模式,也許看起來會有些眼花繚亂,但線索一直是陳鑫為什么會被殺,如此一來,焦點便不再模糊不清,故事就變得簡單了。
當故事簡單后,為了不使劇情過于單薄,觀眾的觀影體驗無聊,必須調整影片的節奏,讓觀眾每一次的情緒變化都在導演的掌控之中。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麥兆輝借助麥格芬的不斷轉移,以及剪輯上的閃回,讓觀眾始終保持對電影的興趣,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新鮮感,來不及思考是否嚴謹。
如電影開頭,導演就拋出校園貸女生這個工具人,她的任務完成后迅速下線,接下來,故事才算真正上演。
夏薇為替自己的學生討個公道,帶著錄音筆找陳鑫要說法,最后不歡而散,隨后鏡頭一轉,陳鑫死在屋內,夏薇被認為是嫌疑人帶走。
這時觀眾的直觀想法是夏薇肯定不是兇手,否則這個案件就太簡單了,麥兆輝也順著觀眾的意思往下發展,并引出第三個人的指紋來佐證觀眾的推斷。
有了這個線索,觀眾的猜想就變成了第三個人到底是誰。
隨后導演用到了錯誤引導,不斷地暗示洪俊山就是第三個人,如指紋被確定為是男性,洪俊山與陳鑫之間有不可告人的往事。
正當觀眾為自己猜中謎底而對影片的熱情逐漸減弱時,麥兆輝放出了盜墓線,讓觀眾的視點從洪俊山轉移到洪俊山、洪啟明、陳鑫三人過去所做的事上來。
但麥兆輝并沒有一次性亮出所有底牌,而是像擠牙膏一樣慢慢來,過去線提一下,現在線點一下,就是讓觀眾一直處于一個猜謎的狀態。
待到這種藏著掖著的做法即將失效時,導演又一次拿出快被大家遺忘的第三個人。
但并不是順著洪俊山擴展,而是告訴觀眾,你們之前的猜測全錯了,殺害陳鑫的第三人根本不是洪俊山。
就像希區柯克的《驚魂記》一樣,前面45分鐘都在營造女主的錢會被偷的氛圍,進行到中段才告訴觀眾,錢不是真正的麥格芬,兇殺案才是。
《檢察風云》也是如此,洪俊山并不是個狠角色,麥兆輝將他當作幌子來故意擾亂觀眾的視線。
最終是為了兇手反轉時能讓觀眾驚訝,這種“玩弄”觀眾的做法,雖沒有希區柯克那么高明,但也算做到了水準之上。
兇殺案這條線到這已經可以收尾了,只要兇殺案背后的盜墓案能夠立住,《檢察風云》就配得上一個好的評價。
只可惜,由盜墓案引發的官商勾結過于潦草,如蜻蜓點水一般一筆帶過,導致影片的厚重感不足,在戲劇張力上缺乏感染力。
這就讓正反兩派之間的爭斗成了反派的單方面的輸出,正派的能力并沒有展現出來,全部依靠外力才將罪惡繩之以法。
如果可以的話,《檢察風云》這個劇本再交由莊文強打磨打磨,或許正派的形象會更具體,屆時,影片的質量也能再上幾個檔次。
現在的《檢察風云》有種高不成低不就的觀感,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看倒是能看,就是差那么一口氣,讓人看的不夠痛快。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