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季節》高開高走完結了,如果要評最沒有表演痕跡的角色,那“王響老婆”“王陽媽”——羅美素是當仁不讓的。
相比之下,她的結局是讓不少人唏噓不已的。
羅美素上吊自殺了,沒有一點預兆,很決絕的就往生了。
(資料圖)
怪不得,兒子王陽去世之后她沒有展現出太大的情緒波動,甚至眼淚都沒幾滴,有的就只有對丈夫的怨氣。
原來她早就決定好了隨兒子“去了”。
所有人都預料到她會死,但都沒有想到她會用這么慘烈這么無聲無息的死法。
原先都以為她會心臟病發死去,畢竟劇里鋪墊了很久。
所以,羅美素的死是給人以“當頭一棒”似的震撼的,尤其是看到了房梁上吊著的那團彩色的毛線。
在此之前,“羅美素”這個角色是很樸素平常的,因為她太真實了。
作為王陽的母親,她把兒子看得比自己的命還重,雖然寵溺,但她不專制,對兒子是尊重的。
作為王響的妻子,她很嘮叨,很嘴碎,但看得出來,她很遷就、很了解、很愛自己的丈夫。
她是家里最溫暖的存在,是粘合劑一般的存在。
羅美素知道自己的心臟病拖累了全家,認為自己是家里的罪人,所以她處處甘愿妥協。
很多時候,她就像祥林嫂一樣,處處抱怨自己的病,細細碎碎的惆悵、焦慮、心慌展現無遺。
但她也有另外一面,斤斤計較、精打細算、貪小便宜,也有霸道潑辣的做派。
這是一個簡簡單單、樸實無華、接地氣的為丈夫為兒子為家庭而活的婦女,也是一個面對時代洪流無可奈何的可憐人。
大多數時候,她都如背景板一樣“素”,但決絕死去的那一刻,她仿佛“活過來”了。
不再死氣沉沉,不再怨天尤人,自盡就是她反抗不公命運的選擇,像她的名字“羅美素”一樣,不再“素”,回歸了“美”。
這個角色塑造得極好,不僅是導演、編劇、剪輯的功勞,還是演員林曉杰的功勞。
第一次看到了一個演員能把角色打造得如此“鮮活”,不僅有形,有神,還有魂。
簡直宛若一名素人,不像是演的,神一般的自然,角色不僅立住了,還渾然天成,讓人嘆為觀止,忍不住為她豎起大拇指。
不說一句“牛X”都不足以表達對演員林曉杰的敬意。
這位60歲的演員面生得很,但真的值得一個“老戲骨”的頭銜。
事實證明,老戲骨年輕的時候也是年輕的戲骨。
1962年出生于黑龍江哈爾濱一個干部家庭的林曉杰年輕的時候也是八十年代珠影廠的當家花旦之一。
她也有《幸福不是毛毛雨》《人生沒有單行道》《商界》《鄉民》《女人的故事》《警官與偵探》《風流警察亡命匪》等不少作品,其中《鄉民》還讓她提名了金雞獎最佳女主角。
中學被破格招入市評劇團,之后考入中國歌劇院,轉入哈爾濱市話劇團,最后與劉威、丁嘉麗等屬同一批考入上海戲劇學院的林曉杰天生就是吃表演這碗飯的。
因為她不僅演技過人,而且年輕時候也非常的美艷動人。
別看在《漫長的季節》里,粗糙土氣又老態縱橫,但曾經她可是美艷不可方物的,還是紅極一時的掛歷女神。
明眸皓齒、楚楚動人、性感清純,也是風姿綽約。
林曉杰和明珠電影制片廠的于莉、普超英、左翎等成為了齊名的“珠影廠十二釵”。
這也難怪其能和珠影廠的“當家一哥”陳銳結為夫妻了。
陳銳,在《鄉民》《鄉音》《給咖啡加點糖》《和平年代》《騷動的鄉風》《隋唐演義》《情滿珠江》《海棠依舊》《乾隆王朝》《恰同學少年》等里都有出色的表現。
1986年,兩人接連合作了《幸福不是毛毛雨》《鄉民》等幾部電影,就日久生情,喜結良緣了。
郎才女貌,才子佳人、俊男靚女,在大眾眼里,林曉杰和陳銳這對熒幕情侶能珠聯璧合倒是大家樂見其成的。
只可惜,相愛容易相處難,能白頭偕老的夫妻本就少見,能廝守一生的真愛更是難遇。
都說相差很大的人相愛容易相守難,而相似的人相守容易相愛難。
林曉杰和陳銳個性確實很不一樣。
前者個性大大咧咧,比較男孩子氣,后者則內斂沉默,相處久了如果不好好磨合那的確容易心生矛盾。
尤其是1991年,林曉杰就去澳大利亞留學了,兩個人分居兩地,聚少離多,不到兩年,婚姻就奄奄一息了。
這段持續了7年的婚姻敗給了尚顯稚嫩不夠成熟的兩個人。
后來,分道揚鑣的他們,一個與茅海童迎來了第二春,一個在澳大利亞遇到了廝守一生的真愛。
在澳大利亞的林曉杰不僅愛情迎來了枯木逢春,就連事業也迎來了新生。
從最開始的靠打零工穩住腳跟到如今能在澳大利亞靠演話劇維生甚至還能在好萊塢冒頭,這個女人是不一般的。
尤其是近些年,精湛的演技為她在海外贏得了不少機會。
靠《皮膚之下》,她獲得了澳洲AFI最佳女主角提名;
靠《羅家》,包括她在內的主演團隊連續兩年獲得了澳大利亞喜劇類最佳集體演出獎;
她主演的電影《別告訴她》在圣丹斯電影節斬獲了“觀眾最喜愛影片”獎,成為了當年的黑馬,被視作沖擊奧斯卡的種子選手,還是李安當年最喜愛影片。
《羅家》《皮膚之下》《母語》《鋼琴虎媽》《別告訴她》等佳作頻出宣告了林曉杰作為一個女人作為一個女演員旺盛的生命力和創作力。
可是,“澳大利亞籍華裔演員”這個標簽卻給這位實力派演員惹了不少爭議。
尤其是《漫長的季節》強勢出圈之后,不少冷嘲熱諷開始冒出頭來。
大多數人在對林曉杰實力贊不絕口的同時,一小部分人卻揪著她的國籍不放,涌現了不少刺耳的聲音。
“一大把年紀了,還要回國討生活。”
“這是在國外混不好了,回國內撈錢啊。”
看到這些言論,不免百感交集。
對這種愛國情懷,是理解的,但不免心生反問,愛國心能不能寬廣一點?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作為中國人,能不能硬氣一點,能不能有屬于大國“開放包容”的姿態。
八九十年代為什么有“出國潮”出現,一大批明星演員紛紛出國?
就是因為我們那個時候還不行,影視劇制作遠落人后。
如今,外籍華裔演員紛紛回歸,不就證明了中國正越來越強大,大陸市場越來越有吸引力,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越來越強嗎?
作為東道主,我們應該拿出主人翁的姿態,歡迎強者皈依,更應該驕傲于我們能拿出《漫長的季節》這樣的佳作。
何況,留洋多年再演一個東北婦女還能讓人挑不出毛病,不就更證明了林曉杰功力的深厚了嗎?
就像導演毛衛寧所說的:
“我們這十年,我邀請林曉杰參演,她在澳大利亞多年,但演農民時,一開口完全不覺得她出國過。”
能與這樣的強者競爭,才能不斷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才有機會超越對手,成為真正的強者。
——原創不易,敬請點贊關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