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位,撕番,這個話題近幾年在內娛非常受寵。
有明星親自下場撕的,彭昱暢便控訴過電影《小小的愿望》涉嫌“番位欺騙”,合同承諾的番位與海報實際的番位不符。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有粉絲不滿制作方模糊番位爭執不休的,鹿晗吳磊主演的《穿越火線》便是典型。
也有粉絲不滿明星隨后承諾自行處理的。
比如楊紫和吳姓明星主演的《青簪行》,雙方粉絲掰頭直接把“撕番”鬧出了圈。
當然,也有演員對番位無動于衷但粉絲堅持抗議的。
很明顯,近年來制片方、明星、粉絲三方在番位方面越來越敏感。
過往每次娛樂圈因為“番位”問題產生爭議時,大眾的態度都很一致:問號臉。
一部作品最關鍵的難道不是內容?能證明演員實力的難道不是演技與播出實績?放在海報上除了粉絲幾乎都無人關注的番位,有這么重要嗎?
圈內人士和粉絲一再證明:很重要。
重要到如今很多新劇官宣,番位已經內卷到“全員主演”的地步。
而普通觀眾的想法也很一致,別再番位上玩花樣了,好好做作品吧謝謝!
大家期待的是演員與制片方都將精力放在內容與演技,而不是海報文字。
不知是不是網友的吶喊得到了回應,當下的確出現了對番位選擇淡定應對的一線頂流:楊冪,新劇《哈爾濱一九四四》官宣海報中她排在秦昊后面。
按娛樂圈番位論,這代表她屬于二番女主。
路人來看,這個排位并沒有什么問題。
一方面,《哈爾濱一九四四》劇情是圍繞秦昊飾演的潛伏男主宋卓文展開,楊冪在劇中飾演反派女主,主線視角在男主這邊,人物主次很明顯。
另一方面,秦昊雖沒有楊冪的超強人氣,代表作卻很扎實,又是近幾年國民度一再突破的實力派,把他排在楊冪前面,并不違和。
再看《哈爾濱一九四四》這部作品。
該劇由張黎執導,這位大導演雖然在大男主古偶劇上曾栽過跟頭,卻在自己擅長的年代、諜戰、歷史類題材上頗有口碑。
編劇是王小槍,去年剛剛憑現代諜戰劇《對手》拿過獎。
卡司團隊有實力派秦昊,怎么看,都是一個無論85花還是90后頂流都值得爭取的作品吧?且這類題材與班底,很適合偶像派藝人進行轉型。
看到有一線頂流不介意番位只沖著作品和班底接劇,其實挺讓人覺得欣慰,若效果出色,有很大概率能帶頭打破業內層出不窮的爭番位畸形現象。
然,這一次頂流自己沒意見,坦言順序應該為角色讓步。
楊冪粉絲也沒推著偶像去撕番。
業內人士也對楊冪不用流量裹挾番位的選擇表示認可。
關于番位的爭議卻仍舊上演。
群嘲隨之而來。
做了十余年的超級頂流,歸來還是二番?
原來嘉行不是拖了楊冪后腿,而是一直在幫她兜底?
笑看楊冪與楊冪粉絲如何為二番挽尊?
藝人和藝人粉絲都放棄撕番位,反而受到群嘲,顯然,在很多人心中,番位仍舊是藝人實力與咖位的證明,他們選擇不撕,輿論也要“內卷”他們去撕?
結合網友面對大量娛樂圈“撕番”現象的態度,你會發現輿論聲音很矛盾。
撕番,有網友會覺得藝人與粉絲在做負面的事情。
不撕,也有網友會覺得這是頂流藝人走下坡路的證明。
撕或不撕,似乎都成了問題,那以后藝人到底要不要執著番位?
客觀來說,有楊冪演二番劇被群嘲事件在先,后續一線明星接劇方面的番位顧慮可能會更多,最終如何取舍,只能看藝人團隊的考量了。
但仔細盤點這一次頂流演二番被群嘲事件,你會發現大部分路人網友被話題吸引進行討論時,其實基本都理解楊冪的選擇,不理解爭議。
那么,群嘲怎么來的呢?
兩個關鍵詞:飯圈,回旋鏢。
執著于嘲笑楊冪二番的網友以兩種類型為主。
一類是楊冪同期或相似級別藝人的粉絲。
這些藝人因為被大眾歸為同一類,或者咖位等相似,難免會被拿來做對比,而一旦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藝人被拿來做對比,便會引發粉絲之間的摩擦。
各家粉絲為了證明自己家的偶像更加優秀,會拿偶像戰績、發展前景、資源進行掰頭,而一旦掰頭激烈化,便會涉及到相互拉踩。
比如我家偶像有高奢代言而你家無之類的,很多在普通路人眼中完全沒印象的東西,經常會成為他們之間掰頭的重要籌碼。
這些粉絲之間的吵架很像辯論賽,雙方已經選擇好了陣營便根據自己立場所需要進行攻擊與反駁,一旦對方有東西可以在論點上被打成短板,便會進入辯論局。
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都需要一個對方的嘲點來進行掰頭,至于這個嘲點是否有意義去嘲笑并讓藝人加以重視、改變,并不重要。
另一種是曾經被楊冪粉絲嘲笑過番位的藝人粉絲及不滿對方言論的看客。
娛樂圈比番位更常出現的便是“回旋鏢”,前一天A家粉絲因為某個點嘴B家,后一天B家粉絲便可能因為同樣的點回擊A家。
楊冪這次二番被嘲事件,便隨處都可以看到“回旋鏢”的影子。
比如,《狐妖小紅娘月紅篇》被指原版是男主視角,龔俊被嘲笑是二番大男主。
再比如《花千骨》趙麗穎排位因為在前輩霍建華之后被嘲是二番大女主。
自己的偶像是一番時便視二番為“低一等”,待到自己的偶像演二番時,很容易也會成為其他人口中的“低一等”,一番不一定到,回旋鏢卻一定會到。
但楊冪此次被群嘲,純粹是因為粉絲嘲過其他藝人,用同樣的“嘲點”嘲笑過其他藝人才迎來的福報嗎?客觀來說,問題也遠沒有那么簡單。
圍觀過飯圈吵架或明星引發的掰頭事件,甚至一些普通網友參加的掰頭,你會發現每一次有不同陣營參與的激烈掰頭背后,幾乎都存在各式各樣的回旋鏢案例。
而每一個“回旋鏢”,往往都有“先撩者J”的無限套娃。
比如,AB兩家粉絲撕番,A家的證據是B家粉絲吐槽他們掀起罵戰,B家的證據同樣是A家粉絲吐槽他們掀起罵戰,而且,雙方的證據,往往都“有理有據”。
楊冪粉絲前期嘲笑其他藝人番位一事,如果讓楊冪粉絲來自證,相信他們絕對能給出是對方“先撩”的證據,而對方,也能找到對方“先撩”。
想真正理清誰先撩其實非常難。
因為粉絲體量太大了,關注娛樂圈的網友也非常多,再加上有些故意引發粉絲矛盾的惡意話題,以及對明星比較類話題過于敏感的飯圈現狀。
種種原因共同造就了無限互嘲與無限回旋鏢的出現。
此次的楊冪二番被嘲事件,只是這類輿論現象之下的一個縮影罷了,想要杜絕爭議,除非能停止輿論無意義的摩擦與掰頭,而這些,又是更難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