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中諜》這個IP絕對是影壇的搖錢樹和常青樹。
【資料圖】
每一次亮相都能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視覺享受,第一二三部接連大賣,第四部不僅票房再創新高,連口碑也是系列最高。
《碟4》究竟做對了什么能讓IP越來越值錢?
《碟中諜》前三部在關聯性上并不大,除了片名和湯姆·克魯斯、文·瑞姆斯之外,再無其他相似之處,宛如獨立的篇章。
而《碟中諜4》終于看起來像個系列電影了,與第三部有了承上啟下,內核升華的關系,不再只是簡單的開頭、結尾接受任務,中間推倒重來。
在《碟中諜3》中,伊森·亨特結了婚,但好友兼同事盧瑟告訴他,特工不應該動感情,否則家破人亡。
到了《碟4》,一語成讖,伊森被關進俄羅斯的監獄是因為殺了六個人,這六個人則是殺害他妻子的兇手。
此后伊森執行任務,不僅是對自己心結的開導,也是與過去的自己的和解,更加理解盧瑟的話,不能讓家人卷入任務之中。
雖然在片尾,伊森告訴布蘭德,自己的妻子是假死,他之所以被關進監獄,是為了接近亨德里克的線人,進而更好的完成任務。
但這個反轉的本意并沒有變,保護家人,為國效力,讓朋友走出陰霾,而這也是《碟中諜4》故事的開始,起到了首尾呼應的效果。
只是從《碟中諜3》這里埋下了一個雷點,那就是《速激》系列用爛了的“家人梗”,若是此后的續集以此為核心,而不是突出動作場面,口碑下跌也就不遠了。
幸好,現在的《碟中諜》還沒有重蹈《速激》的覆轍,畢竟伊森不像唐老大一樣,可以無視物理學。
《碟中諜》系列一直不是純粹的美式個人英雄主義,主角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一人干翻整個世界。
伊森每次漂亮的完成任務都離不開隊友的協助,在第四部中更是將這一點放大,新加入的鷹眼杰瑞米·雷納便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他不僅代替伊森去做經典的急速下墜、懸空平衡的動作,還跟伊森有一條相輔相成的暗線,這在前三部中也絕無僅有的。
唯一遺憾的是,《碟4》的故事太老套了,沿用的是60年代美蘇冷戰時的劇本。
片中的俄羅斯成了反派,與美國再次產生了核彈危機,伊森特工小隊火速出擊,化險為夷,但以故事為載體帶出的動作場面彌補了劇情落俗的缺憾。
炸掉克里姆林宮,佯裝的全息投影,阿湯哥親自上陣勇攀世界第一高塔迪拜哈利法塔,沙塵暴中的追逐,片尾的打斗,都彰顯本片的緊張性、刺激性與宏大性。
這種大場面觀眾看得很過癮,但也讓湯姆·克魯斯很頭疼,下一部續集即使與前作持平也是平庸之作,必須有更多突破極限的動作與高潮迭起的場面才行。
《碟中諜5》在動作場面上確實做到了超越第四部。
開篇就是靚湯在1500多米的高空徒手扒飛機,可謂誠意十足。
隨后又是借鑒希區柯克的《擒兇記》中古典樂消音殺人的橋段,將其復制到片中成了維也納歌劇掩飾行兇。
緊接著是摩洛哥深水危機和狂野摩托,最后回歸古典,以拳拳到肉的設計收尾,整個過程一氣呵成,不拖泥帶水。
在故事的承前啟后中,《碟5》也與《碟4》緊密相連。
第四部結尾處,伊森接受調查神秘組織辛迪加的任務,《碟5》的劇情則是圍繞辛迪加是否存在,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怎樣摧毀它而進行。
故事的脈絡清晰明了,懸疑的設置扣人心弦,先提出問題吸引觀眾,后解決問題完善邏輯,兩條線融會貫通,標準的商業大片。
動作場面沒問題,文本設計沒問題,為何《碟5》的口碑不如《碟4》?
因為節奏出了問題,《碟5》用的是積累式敘事,林嶺東的風云三部曲皆用此法。
在100分鐘左右的時長內將主角逼入絕境,各種矛盾一擁而入,最后讓主角大爆發,也讓觀眾壓抑了幾十分鐘的情緒得到宣泄,有酣暢淋漓或出一口氣的觀感。
《碟5》的前中段都在釋放困境,卻在收尾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在《碟4》中因克里姆林宮被炸,IMF被CIA控告,導致IMF解散,伊森被定罪,遭到通緝,這是第一重危機。
之后辛迪加設計伊森,讓他陷入孤立無援的地步,班吉等人趕來幫他,他們都被以叛國罪起訴,面臨全球逮捕,這是第二重危機。
在摩洛哥拿到足以證明辛迪加存在的U盤,卻被同為特工的伊莎奪走,幸虧班吉有備份,但需英首相本人才能解開加密的U盤,這是第三重危機。
在此之前,《碟5》基本按照積累式敘事的方式層層遞進,主角團陷入困境,觀眾為之著急。
可在這三重危機這里,《碟5》的編排嚴重失衡,本應是最大的麻煩,處理過程卻異常順利。
伊森他們輕易地綁架了首相,解開了U盤,揭露了軍情六處局長秘密建立辛迪加的陰謀,順帶化解了IMF與CIA之間的矛盾,還讓英首相原諒了他們。
輕描淡寫便轉危為安,讓伊森他們的危機在第三重這里已經全部解除。
這就導致解救班吉,抓住萊恩,摧毀辛迪加這一重危機失去了戲劇張力,沒有了置之死地而后生之感,情緒的宣泄和爆發自然隨之消失。
片尾的劇情變得可有可無,因為觀眾早已對接下來的搭救意興闌珊。
不像《監獄風云》中周潤發咬掉張耀揚的耳朵,《學校風云》中劉松仁、林正英打死張耀揚那樣令人期待,這就是劇本結構頭重腳輕的后果。
每個危機所占的篇幅安排不合理,該抑的地方不夠抑,要揚的地方揚不起來,先抑后揚的目的就難以達到,所幸《碟5》的全球票房還不錯,這讓《碟6》不至于“胎死腹中”。
其實,《碟中諜》系列拍到第六部,難免會審美疲勞,這是系列電影的常態。
老套的劇本模式,不變的普世價值觀,越來越老的湯姆·克魯斯,以及吸納新觀眾,照顧老粉絲的平衡。
這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也意味著更多創新,但棘手的現實擺在眼前,阿湯哥竟然將其一一化解了,全球票房7.94億美元,系列新高。
《碟5》有徒手扒飛機,深水危機,摩托追逐,拳拳到肉,《碟6》則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阿湯哥高空Halo跳傘,片尾直升機山間峽谷追逐槍戰,車水馬龍的凱旋門前極速狂飆,成為成龍,在屋頂之間跳躍。
這些動作場面與《碟5》一一對應,卻都完成了對前作的超越,雖不見得創意無限,但誠意十足,并沒有借IP之名圈爛錢。
作為動作爽片,光有驚險鏡頭自然是不夠的,硬橋硬馬的動作戲才是加分項。
阿湯哥聯手“大超”亨利?卡維爾與狠厲反派展開激烈肉搏,在狹小封閉的洗手間內,雙方充分利用空間布局與裝置,奉上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動作盛宴。
這位反派的扮演者不是別人,正是本片的武術指導楊亮,擔任,獲得過武術冠軍,曾帶領雜技團奪得多項國際性大賽冠軍。
不僅如此,《碟6》在以往比較弱的劇本方面也做了提升。
故事將碟中諜中諜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無間道風格詮釋的淋漓盡致,盡管有些反轉看起來比較刻意,但在邏輯上說得通,不算什么大毛病。
同時,《碟6》也沒有讓《碟中諜》系列爛尾,反而變得愈發精彩,跟前三部相比,456更像一個整體。
第一部是找自我,第二部是純耍帥,第三部確立以后的風格,第四部才算是《碟中諜》系列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
之后的第五部、第六部,相互之間的聯系都比較緊密,每部里都有上一部的痕跡,這也是后三部的評分不降反升的原因之一。
只是,《碟7》里的靚湯已經60歲了,顯然已經打不了幾年了。
若想讓《碟中諜》系列延續下去,可能就要走《007》的模式了,每隔幾部就換一個詹姆斯·邦德,但這樣一來,《碟中諜》還能風靡全球嗎?拭目以待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