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籠中》很套路,沒有那么多投機取巧的東西,但這種套路得人心。
【資料圖】
王寶強努力想把電影拍好,那股笨鳥先飛的勁兒很實在,那種要對得起觀眾買的票的心很真誠。
《八角籠中》的敘事很平,但故事的節奏之所以不無聊,是因為王寶強采用了積累式敘事。
這種敘事方法讓矛盾和困境一環扣一環,在觀眾以為問題將要解決時,又一個更大的問題接踵而至,直至最后情緒和沖突來一次徹底的釋放。
就像剝洋蔥一樣,每剝一層就流一次眼淚,看到最本質的壓抑與無奈,然后鼻酸、訝異、流淚,《八角籠中》做到了這一點,即使有些不完美。
電影的前半段很美好,向騰輝傾注心血將當地無人照料的孩子培養成才,讓他們不必再干攔路搶劫的勾當,一切都預示著未來可期,但這種美好就是用來打破的。
到了中間部分各方矛盾全都涌現出來,沒有學校愿意收留孩子們讀書,向騰輝欠下一屁股債,被輿論裹挾,蘇木、馬虎的比賽資格被取消,所有的不如意席卷而來。
站在上帝視角的觀眾知道向騰輝是被冤枉的,他從來沒有騙過孩子們,買賣他們更是無稽之談,都在期望一次情緒的大爆發。
但王寶強還是沒有立刻如觀眾所愿,憤怒之后的暴揍并不是宣泄,反而迎來了更大的悲劇,這種憋屈的無力感由電影轉到觀眾身上。
直至片尾的金牌到手,與開頭首尾呼應,觀眾被調動的情緒才舒緩下來,雖然煽情的方式很老套,但片中流露出的情沒有一絲銅臭味。
不過,真正讓《八角籠中》能成為七分片的是現實主義和存在主義。
片中那群無家可歸的孩子是大山里面刨土吃的野孩子,看起來有個家,其實是無根浮萍。
他們渴望有飯吃、有衣穿、有地住,有人關心,有家人陪伴,能夠走出大山,走出那個困住他們的八角籠。
他們拼命抓住每一根稻草和每一次機會,于別人而言微不足道,但對他們來說無異于救命,所以他們害怕失去,也不允許別人搶奪。
如他們都知道格斗訓練很苦,但沒人想過逃避,因為在向騰輝這里可以讓他們有出路,做一個正常人。
當地痞流氓以假打的名義來挑釁時,馬虎眼神中透出殺意,當向騰輝被公眾誤會時,他們哭得比誰都難過。
他們明白機會難得,珍惜每一次的來之不易,可如此樸素的愿望卻總是被社會踐踏,讓本已有希望的他們再次步入歧途。
困住他們的大山是物理條件,只要一直向前跑就能走出去。
然而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大山是八角籠,山外面的現實也是八角籠,這個無法避免又百口莫辯的八角籠同樣困住了向騰輝。
辦格斗俱樂部缺錢,向別人低三下四,沒有教學的資質,跟外界低頭哈腰,就算你再善良再有誠意,人家依舊不和你談情感,只看錢說話。
向騰輝的盡心盡力打動了不少人,但風向一旦變了,他就成了眾矢之的,沒有人再記起他的好,只會隨大流。
格斗孤兒假打表演賽的視頻被媒體斷章取義,被輿論無限放大,向騰輝站在風口浪尖孤立無援,曾經的夸贊變成利劍刺的向騰輝千瘡百孔。
人們愛道聽途說,并趨之若鶩,沒人愿意費勁追求事實真相,旁觀者就像一陣風,讓火焰越吹越旺,卻不理會這把火會燒到誰,會把人燒成什么樣。
這也是片名“八角籠中”的第二層意思,這世道真的不公平,風一吹,所有痕跡都會被掩埋,無人知道英雄來過。
但縱使千難萬阻也要沖破牢籠,也不該輕易頹廢,人最怕的是對自己沒了信心,如果對生活仍抱有期待,現實的八角籠只不過是人生的插曲而已。
人的存在本身是沒有意義的,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礎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從而擁有意義。
《八角籠中》從頭到尾都在傳達“不拋棄,不放棄,好好活,做有意義的事”,這也是《士兵突擊》的主題,王寶強把它移植到了《八角籠中》。
許三多從下榕樹村被史今班長帶到鋼七連,是為了不再讓父親再罵他,所以他必須活出個樣子來。
《八角籠中》的這群孩子和向騰輝,跟許三多一樣,身上有種很莽的氣質,一開始茫然四顧,難以適應日新月異的變化。
但有了目標之后整個人都大變樣,不回頭地往前沖,即使沒人看到,也不讓日子把自己混了,成為兵王,拿到金牌,咬住不放。
許三多在不被人待見的紅五連每天按時起床。
踢正步、越野跑、去修路,哪怕周圍人都覺得他木訥,他依舊不為所動,最終他的堅持驚動了領導,也驚醒了老兵。
向騰輝散盡家財仍然被誤解,但他從未想過斷了孩子們的前程,想盡辦法為他們謀出路,在他們出了差錯后不離不棄,帶回正途。
所以《八角籠中》看似講的是格斗的故事,實則說的依舊是許三多式人物的成長過程,外人眼里的愚、呆,不知變通是他們成功的秘訣。
誠然,《八角籠中》肯定還有許多不如意的地方。
電影看起來很笨拙,王寶強的導演技法和編劇能力不足,但這確實不是一部爛片。
一個普通人的奮斗史,講述老百姓生活的電影,這種電影或許不怎么受市場歡迎,可對于擴充國產電影類型來說,有一定的意義。
因為百花齊放不能只有喜劇片,因為電影絕對不是純粹的商品。
它的文化含量和所折射出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思想深度和藝術高度都應以提升人文精神為己任。
而不能像快餐文化那樣使廣大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一時的快感而產生無窮的負面影響,沒半點內涵。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