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娛樂原創
文|胖部? 編輯|樸芳
(相關資料圖)
《長相思》可能是今年暑期劇集市場,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爆款。
今年劇集暑期檔的情況,此前也有文章專門討論過“三大怪”,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頭部劇集的擁擠已經造成了內卷,殺出重圍也越來越難。尤其是六月下旬以來,劇集的討論度和口碑轉化效率,都已經越來越低。
《長相思》是少數打破了這種困境的。
目前從數據來看,剛剛上線4天的該劇已經能看出超行業預期的“爆”,一天破30000、兩天破31000,把這個常規爆款指標直接碾碎;在站外連續領跑貓眼、云合等榜單,在燈塔專業版領跑播放市占和輿情熱度雙榜,市占率日均在25%以上。
這當然有許多影響因素,楊紫的市場能量、桐華IP的影響力、開播后不錯的口碑。但犀牛君特別注意到的是,該劇開播次日上了熱搜的#長相思 雄競修羅場#的話題。
對于近年來純愛、磕糖的國產愛情劇,如此慘烈的狗血(劃掉)愛情戲碼,著實是好久不見。
而一場劇集領域的類型復興,或許正通過這部爆款宣示到來。
“雄競”,但不瑪麗蘇
從目前的走勢來看,《長相思》和去年夏天的幾部古裝劇其實有很多相同點。
未必爆出多少極具討論點的劇情,但是憑借扎實的口碑和養眼的角色、視聽體驗,能夠牢牢抓住觀眾并擴大基本盤。劇集做到這種程度的話,觀眾討論和推薦的幾率往往會比電影高。
類似《長相思》這樣的S+級劇,只要開播口碑穩住,熱度都不會差;播出后如果有驚喜,成為爆款的概率也不低。去年《幸福到萬家》《星漢燦爛·月升滄海》《卿卿日常》等劇都是如此。而《長相思》當然不是說沒有問題,但有些層面是超預期的。
首先就是演員層面,而且不必先說楊紫,第一集中飾演玱玹和小夭童年階段的小演員,是本劇的第一個驚喜,雖然還有點孩子氣的做作,但情緒飽滿到能催淚的那一聲“小夭”,著實難得。
楊紫在本劇中的表演也被認為達到了個人的高水準,尤其是本劇前16集(據網友看預告推測)飾演的是個男人,有不明情況的觀眾還評價其為“國劇女扮男裝天花板”,除了妝造上的加分,角色日常的動作、語調顯然也做過功課。
除了表演,愛情劇里最不可缺少的“顏藝”,《長相思》也不缺。目前涂山璟和相柳出場后已經分別誕生了多個名場面,尤其是檀健次出演的相柳,哪怕身處“道德洼地”照樣被觀眾磕得要生要死,實在是每次飛出來的時候太帥了。
這就要說到第二點,就是全劇的“雄競”戲份。
全劇中和小夭有情感線的,共有四個男人,與她糾葛半生的表哥玱玹、最終“長相守”的涂山璟、“長相思”的相柳和曾成婚的赤水豐隆。豐隆目前還未出場,而且本身戲份不算多,就目前的三個來說,已經相當各具特色。
涂山璟其實是書迷中不太喜歡的一個,但劇里鄧為從顏值到氣質,確實完美呈現了又奶又帥的“奶狗”形象,也給演員帶來了巨大熱度。
叛軍軍師相柳則充滿危險,每次出場時而溫柔時而變臉、吸血,可謂推拉技巧完美的“狼狗”,而且劇中的造型氣質是憑實力五官拉著三觀走。
玱玹打了小夭在觀眾這邊大為失分,但張晚意的演繹很有質感,愛小夭如癡如狂、又有兄妹之情羈絆的他,怎么也算個“瘋狗”(劃掉)。
目前還不知道劇中的赤水豐隆是什么形象,但就從各種型號齊全的配置來看,桐華寫“雄競”的功力依然深厚。而且,雖然被多位男性角色追逐,小夭的形象又沒有陷入“瑪麗蘇”質疑。
一方面,劇中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每個人物的情感線索都極為清楚,而不是一見鐘情的荷爾蒙慢鏡頭,這在觀劇體驗上非常舒服。
另一方面,小夭悲慘的過去和對親密情感的懼怕,讓她在感情里的狀態很容易得到觀眾共情,一句“這世上誰都不會等誰一輩子”著實讓人心疼,大女主的位置非常穩固,不至于讓觀眾質疑“憑什么看上她”。
至于劇集的制作、服化道,雖然不算很有特點,但絕對符合劇集的敘事需求,作為一部玄幻題材劇,不失分已經很難得了。雖然節奏上前期似乎偏慢,童年劇情幾乎用了大半集,但《長相思》的質感還是能夠保證觀劇體驗。
而該劇能吸引觀眾“上頭”,除了被諸多男性角色“誘惑”,這“雄競”戲碼的能量,絕對不可小覷。
一場劇集類型復興
此前多年,市場上“雄競”題材的消失不是沒有原因的。
隨著劇集行業進入網絡視頻的新制作周期,同樣由《長相思》作者桐華IP改編的《步步驚心》,成為最初推動多男爭女模式的代表作品,包括到后來的《那年花開月正圓》《傾世皇妃》《花千骨》,頭部女星人手一部都富裕。
在這個過程中,隨著行業進入互聯網思維、以模式打造內容,挑戰觀眾常識的“雄競”模式,在沒有劇情打磨的情況下,很容易陷入無腦、狗血的“瑪麗蘇”泥淖,成為國劇的“大俗”代表。
所以在大約2018年以后,行業開啟以純愛、撒糖為主的劇情模式,觀眾對瑪麗蘇模式的厭惡,加上彼時韓劇風向等都是原因。
但這種模式的問題是劇情更加單一,在男女主的誤會與和好之間反復切換,尤其是想不出劇情的一些劇集只能肆意散發工業糖精,如今一些分賬劇尤甚。
而《長相思》和近期多部作品證明了,如果制作上靠譜、劇情有邏輯,當然是狗血劇情才夠刺激。
這似乎也在證明,從電視時代開始流行的一些類型題材,其實是驗證過的、具有商業價值的模式,但一方面是當年就存在行業內的生產過剩、同質化,在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中導致一些類型的“過時”;另一方面,或許是錯過了在線視頻生產的模式篩選,被認為不適合。
家庭年代劇其實就很典型,這種在電視端的大殺器,此前多年在網絡平臺幾乎是失位的;而2014、2015年的互聯網內容發力期,也正是這類劇集度過頂峰的泛濫期。這類劇集也就被貼上了標簽:年輕人不喜歡。
但2022年初《人世間》證明,年輕人對其中跨越時代的精神能量,悲歡離合的情緒,都相當買賬。今年年代劇內容和元素就明顯增加,《漫長的季節》《夢中的那片海》都有體現,而且梁曉聲另一部作品《黃卡》還出現在騰訊視頻的劇集片單里。
這種市場變化,也伴隨著多圈層進入在線視頻受眾、市場進一步成熟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但更直觀的是,行業制作能力和態度的改善,讓已經經過市場驗證的類型邏輯,重新煥發活力。
“雄競”當然是具有市場價值的,對于以女性為主要對象的愛情劇,超出常規的造夢屬性是最直接的價值。當年“瑪麗蘇”的失敗,是因為夢境太假容易把人嚇醒;而《長相思》這樣,讓觀眾在沉浸于幾位神顏追逐之余,還能深度共情女主,才是真正的造夢專家。
這場復興的實質,是對于模式化內容背后生產者的傲慢,觀眾已經無法忍受。在市場快速成熟的當下,這將對內容供給側進一步產生影響。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