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我國農歷分春夏秋冬四季,每一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時指三秋之半,又在仲秋之中由此得名。中秋夜空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大最明亮的滿月。皓月當空,仰望明月,使人不由生出天上月圓,人間團圓的愿望,而離鄉(xiāng)的游子思鄉(xiāng)念親更甚。于是人們設宴賞月,人們把酒問月,慶祝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jié)是傳統(tǒng)佳節(jié),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被列入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
中秋節(jié)有祭月、賞月、吃月餅,打火燒等習俗,親戚朋友間以月餅、梨果等相饋贈。我的家鄉(xiāng)趙縣尤以特產雪梨作饋贈禮品為佳。
而中秋節(jié)美食首推月餅,其起源說法多種。本地有一傳說,是元代末年明帝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民眾互贈圓餅之際,在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條。大家見了餅中字條,一傳十,十傳百,如約于這天夜里一起手刃無惡不作的“韃子”(元兵),過后,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并正式稱中秋節(jié)的圓餅為月餅。在后來很長一段時期,甚至在上世紀末,許多月餅上還貼有一張小紙片兒,后來,月餅餡兒用青絲紅絲替代了小紙片,算是月餅所含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遺存。
另有一說為,明洪武初年大將徐達攻下元朝殘余勢力盤踞的元大都北京。捷報傳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地傳諭中秋節(jié)普天同慶,并將當初反元大起義時傳遞信息的月餅賞賜臣民。月餅,從此成為中秋節(jié)“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月餅作為禮品,尤其重視外包裝,不好的習俗是有的外包裝過于奢華,近于浪費。
本地有習俗,家有新嫁女,婚期后面的第一個中秋節(jié)前,相邀家人和親戚要到女婿家里去追綴節(jié)(也寫作追節(jié)、墜節(jié)),男家熱情待客,大擺宴席,不亞于婚宴。男家一般不收女家親眷所帶的禮品,主客幾番來回推讓,飯后仍然讓女家原樣帶回,已示男家生活富足。
中秋節(jié)或在公歷10月1日,國慶節(jié)前后合在一起,即又稱雙節(jié),雙節(jié)期間時值秋收秋種,農事尤忙,俗稱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