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隋煬帝的煬怎么讀?與“陽”同音。為何楊廣會被后人稱為隋煬帝呢?這就要從古代帝王謚號說起。
煬怎么讀?
yàng
◎烘烤: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莊子》
◎向火(取暖),烤火:煬,炙燥也。――《說文》、冬則羊裘解札,短褐不掩形而煬灶口。――《淮南子》、若灶則不然,前之人煬,則后之人無從見也。――《戰國策》
◎炊:煬者(灶下燒火的人);煬器(爐灶)
◎遮蔽,蒙蔽,擋住:煬沒(湮沒,消失);煬蔽(遮瞞;遮蔽)
◎熾熱:觀天火之炎煬兮,聽大壑之波聲。――漢·東方朔《七諫》
◎又如:煬火(烈火);煬旱(炎熱干旱);煬煬(火盛的樣子);煬和(融和;暖和)
yáng
◎熔煉金屬:以一鐵范…密布字印…持就火煬之。――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謚號:如隋煬帝
楊廣為什么被稱隋煬帝?
中國傳統文化有四大無聊,“謚號”是其一(另三大無聊是“年號”、“正統”和“避諱”)。從總體上看,站在終點看謚號,可謂無聊,而又不僅僅是無聊。縱向地看,它開始有些積極意義:促使帝王大臣少作惡多為國為民立功,后來才演變成無聊、可笑,保護沒落的封建制度。正如那句名言:“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謚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進行評定后,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獲謚。這是謚法之始。《周禮》說:“小喪賜謚。”小喪,死后一段時間。《逸周書.謚法解》:“謚者,行之也。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謚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謚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謚號在死后由別人評定并授予。君主的謚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謚號是朝廷賜予的。謚號帶有評判性,相當于蓋棺定論。
謚號來自于謚法。謚法規定了若干個有固定涵義的字,大致分為三類: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于批評的有:煬、歷、靈等;屬于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
如,楚懷王的“懷”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稱為上謚、美謚;中者稱為下謚,惡謚;后者稱為中謚。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學者王國維自沉身亡,溥儀“詔”謚“忠愨”,墓碑上刻著“王忠愨公”。愨:誠實。陳寅恪在其碑文中說:“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國維尋死的主要原因。這是中國謚號制度的終點。
惡謚是后來才有的——人們漸漸覺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還很可恨。周厲王在“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他是一個貪婪的君主,“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后來死在了那里。《召公諫厲王彌謗》是先秦歷史散文名篇,選進了多種課本。本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厲王的專制殘暴。
隋煬帝的“煬”表示“好內怠政”、“外內從亂”,是他被縊殺當年,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加的。
關鍵詞: 煬怎么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