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邊的家長朋友有這樣一個疑問:“孩子到了五六歲,身邊的同齡人似乎每個人都在學習一門樂器,我們是不是也要學了?學什么好呢?決定不下來好著急,生怕錯過了最好的學習時間,怎么辦呢?”
這樣的問題多了,我不禁也要發(fā)出疑問:為什么別人學樂器你的孩子也要學樂器?每個孩子都一定要學會一門樂器嗎?學樂器對一個家庭和孩子來說意味著什么?家長和孩子選擇學習樂器之前,做好充分準備了嗎?
如果能夠事先了解和思考一下這類問題,就可以在學琴道路上,多一些堅持,少一些迷茫。從開始教琴到現(xiàn)在的十幾年時間里,我見過太多中途放棄的孩子,他們大多并不是沒有音樂才能,有的甚至已經(jīng)渡過了最困難的啟蒙階段,具有了一定的演奏水平,卻在一個學習的中間階段中斷了學琴。
這其中當然有功課變忙了這樣的客觀原因,也有孩子自己覺得學習困難或者興趣不夠了這樣的主觀原因。但是歸根結底,如果一開始學琴是有正確的初心,孩子即便是功課繁忙,練少了一些,也至少能夠堅持練琴,讓琴真正成為陪伴自己一生的伙伴。反之,如果一開始就是隨大流報名,學琴過程中孩子內(nèi)心始終對于音樂沒有產(chǎn)生喜愛,那么一旦學習生活遇到了各種困難,學琴這件事就會首當其沖被舍棄。
家長在孩子學琴的最佳年齡(我們暫定5歲)前幾年,比如二三歲,就可以開始觀察孩子對于音樂是否敏感或有興趣。比如是否喜歡唱歌跳舞,喜歡表演,喜歡模仿等,畢竟演奏樂器也是一項表演。同時,要稍微考慮一下孩子的性格因素。如果一個人天生內(nèi)向,不太喜歡展示自己,那么強迫他展示自己肯定是非常令他難受的。觀察你的孩子,了解他,會讓家長更好地做出選擇。
當然,人是會改變的。有的家長會希望能夠平衡一下孩子的性格,那么這個引導就特別重要。有的孩子粗枝大葉,那么學習樂器的確可以培養(yǎng)他細心的態(tài)度;有的孩子過于內(nèi)向,上臺演奏的確可以鍛煉孩子的膽量。但是,在此過程中孩子就一定會產(chǎn)生性格磨練所遇到的挫敗感,家長需要大量地鼓勵孩子勇于試錯,勇于糾正。這樣已經(jīng)了解了孩子的性格再來學琴,那么孩子粗心拉錯了彈錯了,家長也就不會感到崩潰,而是可以接受這一點,從而陪伴孩子慢慢進步。
還有這樣一種普遍情況:孩子對很多事情都有興趣,什么都想學,所以報了好幾個興趣班,時間不好分配,達不到老師要求的練琴時間怎么辦?這就需要盡可能地分清主次,保持一兩樣主要學習的技能,將其學好,學精。否則很有可能幾年下來一事無成。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其次,一門技能學精通了以后(請記住這個精通要以專業(yè)人士的眼光來判斷,不是自己以為或者別人口中的夸贊程度),再延伸另外一門相關技能就會很快,而不是幾種同時并進。
學不學樂器,學什么樂器?這些事情無法讓外人來拿主意,老師和專家只能告知一些行業(yè)的相關情況,但不能了解求學者本人的內(nèi)心。學習樂器,還是要多問問孩子,多問問全家人的想法,大家堅定了想法再學不遲。對于家長和孩子來說,選了就要堅持;對于教師來說,不要去強求不想學習的人來學習,把精力放在幫助想學的人就可以了。這就可以解決大部分糾結的問題。學習藝術就像爬山,一次只能爬一座山,無論你選了哪一座山,都是獨特的風景,不需要這山望著那山高。踏踏實實把自己的山爬好,就可以看到最好的風景。(俞倩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