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這位68歲的精瘦老人林春福,談起油橄欖頭頭是道:“油橄欖種植對氣候要求很高,冬天需要3℃以下低溫、持續兩到三個星期,但不能積雪。全年需要有充足的日照,降雨量不能太多。冕寧的氣候剛好符合條件,是國內油橄欖生長的一級適生區。而且,我們采果時間是每年9月份,生產的橄欖油是北半球最早、最新鮮的,搶占了市場銷售的先機。”
面對這么專業的介紹,記者不禁脫口問道:“您之前也是從事農業的吧?”
林春福笑了:“來這之前,我在深圳做了十幾年的工藝品外銷,廠里有12000名員工,跟農業完全不沾邊。”
(相關資料圖)
彼時,農業“門外漢”林春福和他高薪聘請的外籍油橄欖專家一起,用大半年時間探訪了意大利、西班牙、突尼斯等傳統油橄欖種植大國。回國后,他將目光投向云南、甘肅和四川的油橄欖一級種植區,最后選擇了大涼山。
涼山冕寧,安寧河由此發源,再從西昌、德昌奔騰而過,最后在攀枝花米易匯入雅礱江。安寧河流域的1萬余平方公里,灌溉出美麗豐饒的安寧河谷。這里被視為大涼山自然稟賦最優越、農業發展最具活力的區域。2011年,林春福在宏模鎮的山坡地種下了第一批600畝油橄欖樹。2015年擴種2500畝,2018年后開始大面積種植,現已擴大到2.5萬畝。12年里,油橄欖樹從一株株50厘米的小苗長成高高的大樹。園區每年產出150噸橄欖油,遠銷至菲律賓、新加坡等地。林春福說,橄欖樹的好收成,全靠大山滋養。而大陸政府的支持,是他事業成功的最大“靠山”,“大陸政府對農業、林業項目的補助,比臺灣力度起碼大1倍以上。”
林春福、林書任父子走在橄欖園田地間。受訪者供圖而林書任跟大涼山結緣,是因為他的父親。2013年,林書任離開臺北,進入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攻讀博士學位。讀博期間,父親不給他生活費,“爸爸讓我去賣橄欖油,每瓶提成10元。”林書任不想服軟,開始每個季度去一次大涼山。
至今,林書任仍難忘第一次到大涼山的場景。道路幾乎都是泥土路,坑坑洼洼。驢車、騾車,趕牛的、趕羊的、喂鴨的,一眼望去全是各種動物。在一次次奔赴中,變化悄然而生——油橄欖的種植面積在增加,公路修到了村子里,父親在當地有了大碗喝酒的新朋友……“精準扶貧”“脫貧攻堅”這些新聞中的詞匯,在他面前有了更為具象的呈現。“有一次,在村委會門口開小賣部的美蘭阿姨突然很認真地對我說:‘要謝謝你們父子,讓我們這些在家的嬢嬢婆婆有了尊嚴。’”這讓林書任大為震撼。他決定放棄在北京的工作機會,扎根在大涼山的廣闊田野。
從對鄉村生活的種種不適應,到會用“孜莫格尼(吉祥如意)”“卡莎莎(謝謝)”等彝語和村民聊天,林書任逐漸融入當地。行走在村莊中,不時會有村民熱情問候。對村民們而言,這對臺灣父子已不再是遠道而來的陌生人,而是帶大家致富的好朋友。
四川省臺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冕寧油橄欖現代林業園區年綜合產值超1.3億元,油橄欖全部進入豐產期后預計年產值將達到5億元。園區已帶動周邊6800余戶農戶年增收3倍以上,年用工人數達1500人以上,年用工量達到20多萬人次。此外,園區還以油橄欖文化特色為主體,將周邊山林、景觀綜合規劃利用,建成集產業園區觀光體驗、綠色生態旅游、休閑康養等多元功能于一體的“產業園區型”省級森林鄉鎮,目前年接待人數在2萬人次以上。依托園區打造的“油橄欖小鎮景區”,于2020年12月接受了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創建驗收。
“臺灣在鄉建、鄉創方面有先進經驗,我希望能將這些經驗分享給大家。”2021年,林書任多方奔走,組建了大涼山首家“春風新農人培訓中心”,每年培訓5000人次,幫助當地人學習油橄欖種植技術,涵蓋施肥、管護、修枝、采收等各個環節。他還組織北大校友來大涼山開展公益助學,幫助小朋友們打開眼界,走出大山。未來,林書任還打算開設民宿管家、直播帶貨等課程,幫更多當地群眾持續增收。
“大陸的各項發展政策,美麗的綠水青山,還有廣闊的市場機遇,能夠助力我們每個人夢想成真。”林書任說,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帶動更多臺灣青年到大陸逐夢、圓夢。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