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申明:本文為@影吹斯汀 獨家原創稿,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襲or轉載,違者必究!】
最近,一部在今年戛納電影節驚艷四座的新人處女作釋出了資源,并以豆瓣8.0的高分火速登上了豆瓣電影一周口碑榜榜首。
這部高分新片名為《曬后假日》,由蘇格蘭出生的紐約作家兼導演夏洛特·威爾斯執導。
【資料圖】
一經亮相,就直接獲得了今年戛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獎(導演處女作獎)與影評人周單元的雙提名,爛番茄的媒體新鮮度高達97%,到了國內也是清一水的影迷好評。
可以說是一部看相小眾,但備受中外觀眾認可的新導演文藝片首作。
它的主要內容基本跟這個帶著閑適感的片名“曬后假日”(英文Aftersun)一致,主講上世紀90年代,一對父女的夏日假期旅行,以及陽光與旅途結束之后,遺留的情感、記憶余波。
主演陣容里,男主保羅·麥斯卡可能是大家相對熟悉的一位,曾在高分青春愛情英劇《正常人》里,飾演外表陽光內在憂郁的大學生。
1996年出生,今年才26歲的他,這一次出演了一位30歲出頭,但女兒已經11歲大的年輕單身父親卡勒姆,試圖在這段難得的土耳其之旅里,給因自己離婚而不能常見面的女兒蘇菲,留下盡可能快樂、輕松的回憶。
在這部影片里,他也與小女兒的扮演者弗蘭基·科里奧,交出了非常真實,且有沉浸感的優質表演,讓人驚喜,看著也很舒服。
不過,與故事和表演相比,首先給觀眾留下美好印象的,大概是影片所呈現的迷人土耳其風景,以及主角們閑適、自由的假日旅行狀態。
隨性漫步在碧藍海灣、在躺椅上放空等待陽光包裹全身、體驗別有風味的土耳其泥浴、踏入一家鋪滿手織花地毯的老店、看著遠方的滑翔傘在天空留下美麗弧線……
毫無疑問,銀幕里的土耳其是一個古典與現代和諧并存,帶著夢幻感的旅游勝地。清新、愜意的風光,散漫到近乎白日夢的旅行日常,甚至可以讓我們想起在優美意大利小鎮虛擲夏日時光的文藝愛情片《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在旅行明媚、懷舊的氛圍里,影片由私人化的女孩視角展開,講述了一個取材自導演童年親身經歷,氣氛憂傷又帶有懸念的親情、成長故事:
1990年代末,年輕的單身父親和11歲的女兒,在土耳其海邊度過了一個愉快輕松的假日。旅途里發生的事情非常細小,但都顯示出父女之間的默契與情感,并給女兒留下了綿延至今的影響。
多年后,女兒蘇菲已經成長到當年父親的年紀,但父親卻不在身邊。當她再度回看那一年拍攝的土耳其旅行錄像,卻發現了鏡頭里,父親不曾被察覺的憂郁與心事。
11歲的蘇菲與長大的蘇菲
借由錄像,重返當年的旅行回憶,試圖探尋父親的秘密,作為女兒的核心動機,串起了整部影片看似零散的假日碎片。
當刻錄機發出輕微的嘶嘶聲,終于在電視上播放出帶著卡頓花屏的老舊錄像時,觀眾也隨著已過而立之年的女主蘇菲,快速穿過了時空的漫長通道,投擲到那年土耳其夏天假日的現場。
但這次時光穿梭,并不如名偵探重回事發現場一般有備而來、彈無虛發,總能以極為精準、敏銳的目光,搜索出關鍵人證物證,還原出一個不可攻破的邏輯和事實。
與之相反,這場基于真實經歷的回溯,更接近幻覺和記憶的散漫結合。
盡管旅行確實發生過,也有實拍的錄像佐證,但表現在銀幕上,還是更接近普通人回憶往事的狀態——
記住的,不是事無巨細的日程與游覽過的風景名勝,而是與空間時間相關聯的某種感覺,某段聲音,與一些看似可有可無的“無意義”片段。
它們可以是浴泥抹在身上帶點粘和涼的觸感;也可以是跟父親大手握小手地扶在游船欄桿上,陽光灑在皮膚上閃出金光的溫柔質地;
它還是某一首能輕松哼出但叫不出名字的舞池排隊歌曲;以及那些沒啥意義,或當時看不出意義的畫面,比如陽臺上晾曬的襪子、父親在夜晚走向大海的背影。
至于一些關鍵的基礎信息,包括蘇菲父母的婚姻為何破裂?父親的個人信息與目前的情感狀況?以及縈繞全片但始終未能解開的謎題:父親后來為何消失不見,他究竟怎么了?則直接被省略,或是偶爾閃現在對話與行動里。
需要觀眾主動積極地捕捉、分析乃至猜測,才能拼湊出答案。
這種看似松散,實則埋藏秘密的印象式旅途片段拼接,也帶出了故事的一大特色——境隨心轉、虛實相生。
隨著故事發展,以及影片影像材質的跳轉(時而是錄像片段,時而是鏡子里的倒影,時而是“正發生的現實”),我們會意識到,這段看似純粹的回憶,其實有女主的兩重視角參與。
一個是11歲的小蘇菲(錄像里當年的狀態)。她會天真地希望假日永不結束,也正處在情竇初開的時候,被陌生的刺激感吸引,在衛生間里偷聽成年女生的風流韻事,又和一同玩賽車游戲的同齡男孩,大概率出于好奇地接了個吻。
一個是30已過的大人蘇菲(如今她重看錄像的狀態),隱隱看懂了一些當年未曾在意的關于父親的細節,和那些未曾放在心上的緊張時刻:
比如,在逗趣的女兒采訪時刻,父親面色突轉,拒絕講述自己11歲時對未來的暢想;
明晃晃的正午,他張開手臂站在陽臺邊沿好似要下墜;
夜晚的角落,與男人接吻,完全沒意識到女兒被自己關在門外;
在手頭不寬裕的情況下,硬要買下昂貴的波斯地毯送給女兒;
過馬路時無視疾馳的貨車、沒有專業執照硬要高風險潛水、深夜一人走入波濤洶涌的海面……
結合這些劇情細節,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合理的推測:父親的童年沒有太多溫暖的親情回憶可言,倉促地結婚生子后,守不住婚姻和事業,還逐漸發現自己可能是一個雙性戀,并深受抑郁癥困擾,多次試圖自殺。
這次旅行,既是他與女兒的歡聚時光,也是一次別有用心的告別。
旅途剛開始時,父親嚴肅教導女兒一定要學會“遇襲后的手腕掙脫術”;與旅行即將結束之際,女兒獻上生日歌驚喜后,他在黑暗房間痛哭的背影,或許就是他告別心思最為外露的兩個明證。
這些脆弱的、疏忽的、焦躁的,或是父愛充盈的細小時刻,就這樣在理性與情感交織的回憶遞進中,被填充上了悲傷的含義。
影片對于父女關系的刻畫,也隱約透出了這個無法百分百確證,但很接近現實狀況的親情與創傷體驗。
作為一部聚焦父女關系的旅行電影,《曬后日記》避開了所有好萊塢通俗親情片的套路,沒有理所應當地讓這對父女的關系,在旅途中發生至關重要的進展,達成深刻的彼此理解,完成各自的成長任務。
而是在日常細節里,不著痕跡地刻畫兩人如何在小事上,相互理解、彼此支持,以及一些始終存在于父女間的、似有若無的生分與隔閡——
女兒不過問那個被鎖在門外的奇怪夜晚;
父親在得知女兒與陌生男孩接吻后,不做任何直接的評判,只是一再和她強調告訴她什么事兒都可以和自己分享。
這也展示出一種銀幕上很少見的父女相處模式——如伙伴般平視,但也有所保留。
但影片也尊重現實,并沒有讓這些細節上的溫情、平等主義,掩蓋由雙親陪伴缺失所帶來的真實傷痛。
影片的末尾,一個長鏡頭從在機場向父親揮手告別的小蘇菲身上搖走,轉向了正坐在沙發上看這段錄像的成年蘇菲,再度返歸了現實,讓我們看到她物是人非的落寞。
鏡頭沒有就此停止,而是繼續橫搖,舉著DV遲遲不肯放下的年輕父親,出現在機場長廊,然后他轉身,走入另一道暗門,攝影機被拒之門外。
很顯然,父親舉著DV然后離開的畫面,并不是被女兒拍攝下來的真實存在過的事實,更像導演自己虛構的想象,想傳達的大概是父親極為不舍,但不得不離別的孤絕心理狀況。
所以,在這個混雜錄像片段和現實反應的長鏡頭里,觀眾看到過去(機場小蘇菲)、當下(看錄像的成年蘇菲)與想象(離開的父親)這三重時空的堆疊。
情境的悲喜落差,時間的無情流逝,父女之間永恒的物理、心靈距離(再未相見,只能靠想象給出一個難以分辨的解釋),就此爆發出巨大悲傷。
而這,或許也是一些單親家庭成長的子女,尤其能共鳴的創痛情感。觀眾也能從父女間這種深沉又無奈的羈絆里,感受到強烈的心理震顫。
回看全片,會發現主創利用各種影像材質和多重時空,展現了一種很真實,但很隱蔽的人類思維-情感運作方式,即傾向于在真實的回憶片段里重塑過去,修補現實的遺憾。
在似真似幻的旅行、少年不識愁滋味時的陽光燦爛、與成年后才釋放綿延的情感傷痛里,片子也坦誠地給出了自己的態度——不是所有的尋找都有答案,我們對所愛的人仍知之甚少。能夠嘗試著去思索、理解、回看,也足夠珍貴、勇敢了。
(文/motion)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