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的病情近期受到各界關注。
臺北市動物園10月26日發消息稱,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的第二次核磁成像檢查結果出爐,病灶區域明顯擴大,腦部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大幅提高,但至今沒能做侵入型切片檢查,因此無法確認病因。
據島內媒體聯合新聞網消息,臺北市動物園獸醫室主任賴燕雪26日下午對媒體表示,比對兩次核磁成像影像圖,懷疑“團團”是罹患腦部惡性腫瘤,影響到比較核心、重要的神經元,造成“團團”后肢明顯無力,反應也比較慢。
賴燕雪表示,經過評估,麻醉對“團團”的風險比較高,因此醫療團隊決定采取舒緩治療,就和人類的安寧治療很像,目前希望讓“團團”在大家的陪伴下,盡量舒舒服服過每一天。
臺北市動物園方面介紹,自從“團團”患病之后,臺北市動物園與大陸臥龍大熊貓繁育中心的聯系就沒有斷過,但“團團”的病況已經超出臥龍方面曾發生過或搜集到的案例。至于“團團”還能活多久?臺北市動物園方面表示,“團團現在多陪我們的一天都非常感激”,因此團隊會盡所能提供照護醫療。
目前,臺北市動物園在大熊貓館出口處擺放“團團我想跟你說”留言板,希望“團團”的粉絲及民眾都可以到此留下祝福的話,一起為“團團”加油打氣。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表示,臺北市動物園對于不熟悉,尤其是數量稀少的物種,遇到生病狀況通常會采取會診的方式,這是常見的交流。裴家騏表示,臺灣地區雖有黑熊,與大熊貓都是屬于熊科動物,但兩者其實相差很大,例如消化系統等生理素質都不太相同。因此較保險做法,還是請有經驗的獸醫、專家會診比較周全。
2008年12月,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和“圓圓”赴臺。“團團”和“圓圓”深受臺灣民眾喜愛,一直是臺北市動物園的“明星”。
今年8月,大熊貓“團團”出現癲癇癥狀,10月16日開始出現后肢無力、食欲下降、躺著或趴著進食以及休息時間變長等情況。此后,相關人員觀測到“團團”的進食量、排便量和活動量均明顯下降,甚至不到以前的一半。
關鍵詞: 惡性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