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影視圈有一個問題,挺有意思——
如果拍了一部爛片或者爛劇,那主演的明星,一般都會有怎樣的反應?
(資料圖)
皮哥觀察了下,明星的反應,逃不過以下這三種。
第一種反應,否認+嘲諷,全面輸出。
盡管外界差評如潮,可是他們的自我感覺卻很好。
甚至把網友的批評,當成是“總有刁民想害朕”。
代表人物就是林更新。
2020年末,他主演的一部都市愛情懸疑劇《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別離》,因為劇情混亂、愛情故事狗血,招致了許多批評。
可他本人,并沒有虛心接受反饋,反而在社交平臺上開啟了怒懟模式,內涵觀眾,不懂裝懂。
“喜羊羊看多了”,“個個跟影評人似的,你懂剪輯啊”……
一波嘲諷,成功讓這部劇的豆瓣評分,從6.8再度跌到5.6。
第二種反應,“花式辯解”。
比如鄭愷。
被網嘲“爛片之王”以后,他在采訪中霸氣地回復:
“誰沒拍過爛片?誰敢說自己沒拍過爛片?你不拍爛片,你怎么知道什么是好片?”
這句“辯解三連問”,也讓皮哥想到了陳道明之前在金雞推介會上說的一段話。
他登臺鼓勵年輕導演及演員:
“年輕人不要害怕拍爛片,不要怕失敗。”
陳道明作為前輩,用這句話鼓勵后輩,給后輩減壓,是沒問題的。
但是鄭愷拍了多部爛片后,用這句話替自己辯解,讓人感覺挺別扭。
第三種反應,羞愧,臉紅。
這類演員知道自己拍了爛片,面對鏡頭,他們很懊悔。
比如,在《仙劍奇俠傳》中演小土豆花楹的郭曉婷,就直言自己拍過“很多像廣告一樣的影視作品”。
“希望這些作品永遠不要播出來。”
比如毛曉彤。
走紅之后,她也毫不避諱地提過自己拍爛劇的黑歷史。
并且明確表示,很多臺詞說出來,她自己都會感到別扭。
還有現在身為流量小花的楊紫。
她也坦言,自己演過許多奇怪的爛戲,這讓她感到非常痛苦。
通過這三種反應,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現象——
大部分演員拍了爛戲后,自己心里是有數的,作品播出后,內心也是知道羞恥的。
那問題來了。
既然演員自己啥都懂,那為什么影視圈的爛戲,還在源源不斷地“推陳出新”?
還有,為什么有的演員,嘴上說著悔恨,轉眼卻又繼續接起了爛戲?
在皮哥看來,這背后還真不只是一種現象,那么簡單。
明星們難以啟齒的“沉默”之下,折射出的是影視圈5大畸形亂象。
這5大現象,堪稱是5枚“深水炸彈”,讓人嘆,更讓人畏。
01
第一個畸形亂象:不良市場對演員的“反向壓迫”
爛片往往有幾大共同特點:
成本低、周期短、收益卻更高。
所以很多投資人都喜歡投爛片,很多經紀公司喜歡接爛片,很多播放平臺也喜歡買爛片。
畢竟,在這些商人的眼里,口碑和質量的好壞從來都不是第一,短平快的賺錢捷徑,才更具誘惑力。
在這樣的大環境中,演員不管成名與否,都很難擺脫拍爛片的命運。
像郭曉婷這樣有演技傍身,卻沒有名譽加持的演員,要想演戲,就只能在爛與更爛之間選擇,否則就要一直處于待業的狀態當中。
而那些沒有名氣,也沒有演技的演員,就更不必說了。
盛一倫曾在《我就是演員》的舞臺上爆料,作為一名演技有待提高的男藝人,他試鏡的成功率幾乎為零,因為他能出演的作品,都是不需要試鏡的。
可想而知,這些作品的門檻有多低。
至于那些有名有譽有演技的演員,選擇的余地,其實也大不到哪去。
很多時候,他們只能圍著同質化的作品打轉,去塑造一些毫無新意的角色。
比如,《我的前半生》大火之后,袁泉接到的角色,都是現代職場劇中的都市精英。
如果單看劇照,根本分辨不出她演的是哪部劇中的人物。
剛剛在北京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女主角獎的84歲老演員吳彥姝,也在《魯豫有約》中抱怨過,總是有片方找她去演老年癡呆患者,演到最后她都不想演了。
但是,下次找上門的,還是類似的角色。
所以說,處在這個行業環境下的演員們,很多時候也是因為沒得選,才去演爛片的。
畢竟,沒有一個演員,能夠完全擺脫行業現狀的影響,實現個人的超前發展。
02
第二個畸形亂象:投資人權力過大
如果說好萊塢,最初盛行的是制片人中心制,那么如今的中國娛樂圈,流行的則是投資人中心制。
投資人作為金主,在獨立的影視項目中,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這就意味著,從前期籌備到中期執行,再到后期的宣傳發行,他們都有權干涉。
《東八區的先生們》的失敗,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表面上看,張翰只是挑劇本的眼光不好,演了一部爛劇。
實際上,身為一畫天開影業的第一大股東,他就是這部劇的主要投資人。
這也是為什么,他不僅可以擔任這部劇的主演,更可以化身編劇和制作人,完美地插手,劇集創作的每一個環節。
但從張翰頂著投資人的身份,以身兼數職的方式,干涉創作那一天起,這部劇,就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越來越爛的道路。
因為影視,作為一門綜合藝術,最講究的就是各司其職,明明能力有限,還非要妄加干涉,直接后果就是,吃力不討好。
當然了,并不是每一個投資人都會像張翰這樣,親自出場演戲,親自去扛自己埋下的雷。
大多時候,投資人犯的錯誤,都需要沖在最前線的演員們去背鍋。
位居頂流的趙麗穎,曾在社交平臺上發過一張圖片,內涵《有翡》被魔改成了爛劇。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有帶資進組的女演員,為了給自己加戲,強行改編了劇本。
孫紅雷也承認,投資方開出了無法拒絕的條件,讓他在《戰國》中給景甜作配。
而財大氣粗的向華強,也曾為了強捧兒子向佐,專門出資投拍了《封神傳奇》,還請來了一眾大咖給向佐助陣。
雖然明知是爛片,但是面對他的邀約,有多達8位的一線明星,都只能逆來順受地委身作配。
諸如此類的事情都在表明,在強大的投資方面前,身為牟利工具的演員,會不可避免地淪為“弱勢群體”。
而且,正是因為這份弱勢,演員們還會被投資方以各種看似合理的方式,進行壓榨。
影視行業中的把“好片爛片”捆綁在一起簽約的“打包合同”,就是很常見的一個做法。
在這個不平等的游戲規則下,很多演員接拍一部好戲的前提,就是必須同意出演另外一部爛戲。
如此也就不難明白,為什么有些演員們,明明心懷追求,卻總是會出現在爛片當中。
03
第三個畸形亂象:利潤分配不均,人員收入懸殊
明星天價片酬的新聞,曝出以后,很多觀眾都誤以為,影視行業遍地黃金,只要入了這一行,超高的收入就不是問題。
可實際上,跟其他行業相對合理的分配格局比較,影視行業的利潤分配,長期處于失衡的狀態,不同人員之間的收入差距非常大。
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不同咖位的演員收入懸殊。
自身帶有商業價值的一線明星畢竟是少數,但是他們分走了蛋糕的絕大部分,這勢必會給其他演員的收入帶來影響。
所以很多咖位不夠的演員,在面臨經濟壓力的時候,會很容易走上拍爛片賺快錢的道路。
比如,柳巖為了給父母治病,楊立群為了償還債務,溫崢嶸為了給父母買房子,都曾拍了不少爛片。
另一方面是,不同崗位的員工收入懸殊。
相比于導演和演員在影視行業中的地位,很多堅守在編劇、攝影、錄音、燈光、剪輯等崗位上的工作人員,跟普通的打工人并無二致,盡管活沒少干,拿到的錢,卻非常有限。
但正是這群不被重視的低收入人群,卻在無形之中,真正影響著一部作品的質量。
就拿編劇來舉例吧,他們按字數計算的稿酬,跟明星們動輒幾千萬的片酬,完全沒有可比性。
這種巨大的收入差距,會嚴重打擊他們創作的積極性,甚至還會催生他們消極怠工的心態。
鄭愷就在采訪中爆料過,影視行業里“大編劇帶小編劇”的現象很常見。
許多有資歷的編劇寫完劇本的前幾集以后,就會把剩下的部分,交給能力有限的小編劇來寫,自己再開啟下一個項目。
這樣寫出來的劇本,自然好不到哪去。張藝謀也說過,現在碰到一個好的劇本特別難。
但好的劇本,又是成就一部優秀影視作品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于是,演員們又要出來扛槍了。
林允就在社交小號上,回復過演技傻的問題:
“劇本的人物設定就是這樣,我也沒辦法。”
但觀眾可不相信,畢竟,他們沒看到寫劇本的編劇,只看到了拍爛戲的演員。
04
第四個畸形亂象:人情交易泛濫
娛樂圈是一個關系網。
身處其中的演員們,勢必要處理,周遭的人情世故。
當紛繁雜亂的人際關系,滲入到他們的工作當中,“人情交易”,就會隨之產生。
舉個例子,賈玲的處女作《你好,李煥英》,能以友情客串的名義請到沈騰出演,就有賴于兩人在《王牌對王牌》中建立多年的兄妹感情。
只不過沈騰比較幸運而已,送人情送成了200億票房影帝。
而大多數演員,被人情裹挾的時候,都會身不由己地走上拍爛片的道路,比如黃曉明。
他曾在采訪中無奈地說道,很多電影公司的老板都知道,他是一個好人。
而他成為好人的代價,就是不分好壞地去幫助人,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都被冠上了“爛片之王”的稱呼。
像黃曉明這種被人情交易困擾的演員,娛樂圈里數不勝數。
周潤發在《魯豫有約》中坦言,他的所有作品中,大概有90%以上都是因為情感關系,而接拍的。
劉德華頻頻出現在王晶導演的爛片里,也是因為念及后者當年照顧他的恩情。
每每提及,王晶允許他在九個小時的工作時間里,休息四個小時的舊事,劉德華都會感動不已。
所以,盡管知道演爛片會影響聲譽,但是有礙于往日的情義,他還是會同意出演。
由此可見,這些難以拒絕的人情交易,會給演員們帶來多少麻煩。
05
第五個畸形亂象:過度依賴營銷手段
質量不夠,營銷來湊,是影視行業為了保證效益慣用的套路。
很多質量堪憂的作品,在營銷策略的助力下,會被包裝成好片。
而且參與其中的演員,也會獲得超高的人氣和熱度,甚至登上一夜成名的巔峰。
這種依靠過度營銷制造的“成功”,會自動幫助演員,屏蔽一些批評的聲音。
久而久之,只能聽見贊美的演員,就會逐漸失去辨別作品好壞的能力,從而自愿去創作一些看似很火實則很爛的作品。
近期翻車的張翰,就是一個被營銷誤導的例子。
出道以來,他演了很多爆款偶像劇,盡管這些爆款中的精品幾近于無,但是在各種營銷手段的加持下,他還是紅了好多年。
如果不是《東八區的先生們》爛得過于明顯,給他招來了這么多的非議,估計他到現在還不知道,原來自己拍的,真的是爛片。
所以說,被資本視為良藥的營銷,其實也在很大程度上誤導了演員,讓他們于不知不覺間,在拍攝爛片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06
撕開“爛片”,這塊遮羞布
如何破局?2個當務之急要做
這5種畸形亂象,也成了中國影視圈難治的5種病,如今還在野蠻生長。
那么,想要改變這種行業現狀,讓更多演員投身到,優秀作品的創作當中,具體應該怎么做呢?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弄清楚,導致這些畸形內幕存在的根本原因。
其實歸根究底,就是一句話:影視作品的藝術性,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弄清楚了這一點,破局的方法也就呼之欲出了——從業者要尊重影視作品的藝術性。
如何破局?
第一,掌握財政大權的出資人,要尊重影視創作規律。
不管是出錢的投資人,還是管錢的制片人,都要學會借助藝術性來實現商業目的,既不能只看利益,也不能隨心所欲地干涉創作。
《瘋狂的石頭》和《流浪地球》的成功,就很具借鑒意義。
身為投資人的劉德華和吳京,并沒有把金錢賦予的權力,視為管控創作的資本,而是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影片的創作。
結果,他們投資的作品,反而獲得了藝術和商業的雙贏。
第二,各個崗位的工作者,也要重視影視作品的藝術性。
如果投身各個環節的創作者們,能讓其他因素都讓步于藝術,影視作品的質量勢必會迎來大幅度的提升。
被譽為“業界良心”的正午陽光影業,就是創造出了一支具有藝術水準的創作團隊,才打造出了“正午出品,必屬精品”的金字招牌,打造了《大江大河》《山海情》等諸多好劇。
當然了,光是從業者尊重影視作品的藝術性,還遠遠不夠,作為欣賞者的觀眾,也要提升個人的審美眼光,對影視作品應該具備的質量,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否則,好的作品拍出來沒人看,影視行業當然不會迎來本質上的改變。
只要從業者和觀眾共同進步,讓好的作品收獲應有的效益和關注,爛片的時代總會結束,好片的春天終將到來。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果蔬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