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專稿(山今/文)“長尾劇”的價值持續上漲。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打敗一眾新劇,進入H1有效播放量霸屏榜TOP10;《唐朝詭事錄》完結近兩月后,仍然位于平臺熱播榜第三……
(資料圖)
觀眾、粉絲開始用“長尾效應”評判劇集的真實口碑和爆款程度,平臺也開始積極利用“長尾劇”拉新會員。
好劇被看到、被重視,是行業良性發展的信號,但長尾效應還有更多的價值等待被挖掘。
長尾劇圖鑒
越來越多的觀眾正在重溫老劇。
各平臺的上新劇逐漸減少,老劇的正片有效播放量卻穩步上升。到今年的第三季度,老劇的正片有效播放量已占比54%,超過一半。
今年哪些老劇更受歡迎?云合數據今年在季度和半年度報告中,新增了“老劇有效播放量”這一數據。
其中《知否》《甄嬛傳》《瑯琊榜》這三部高口碑古裝劇長居榜單前三,剩下的席位則被仙俠、甜寵、男頻等熱門類型劇瓜分。
以下簡稱老劇榜單
帶動老劇新播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續集和演員的引流。
在《少年派2》播出的Q3,前作《少年派》順利登上老劇榜單;黃景瑜新劇《罰罪》8月播出,他同平臺的老劇《愛上特種兵》也登上榜單。
今年張若昀有《雪中悍刀行》《警察榮譽》這兩部熱播劇,他早年的老劇《雪豹堅強歲月》再次被看到。
《幸福到萬家》的熱播與《與鳳行》的前期預熱,讓趙麗穎和林更新合作的《楚喬傳》進入老劇榜單。
對作品的二次創作也能“反哺”劇集熱度。
既無續集、主演也沒有熱播新作的《新三國》,以2.38億的播放量進入2022H1的老劇長尾榜。
實際上,《新三國》一直是平臺上長尾效應較明顯的劇集——2020年騰訊視頻年度指數報告指出,《新三國》是當年長尾播放熱度第一。
《新三國》的長尾效應,或許有互聯網的一份功勞。
由于太過現代化的臺詞和改編,在各種二創中,這部歷史大劇被打上了“搞笑”的標簽,并從2020年開始,長期盤踞B站鬼畜區。
劇中于和偉的臺詞“接著奏樂接著舞”,一度成為短視頻的熱門素材。直到今天,《新三國》二創視頻的B站播放量,依舊能達到百萬級別。
長尾劇的另一大特點是,多為IP改編。云合的老劇榜單中,只有《少年派》和《武林外傳》為原創劇本,其中《少年派》還是續集。
前不久,有網友發現《何以笙簫默》的廣告還在更新,這也側面證明了IP的影響力。
制片人王婧告訴搜狐娛樂,“它的增量并不一定是影視劇帶來的,有可能是原聲版權方的粉絲,閱讀小說的人群很大,所以大家喜歡拍大IP。”
長尾劇=爆款劇?
長尾效應也正在成為衡量爆劇的又一指標。
這背后的邏輯不難理解。
平臺自帶的熱度指數,擺脫不了“自產自銷”的嫌疑。同時市面上的第三方數據網站,多且雜,評判標準不一,影視劇熱度如今已成為薛定諤的爆。
但金錢不會騙人,時間不會注水,于是廣告數量和長尾效應被拉上歷史舞臺。不久前,《夢華錄》被質疑長尾效應不明顯,部分觀眾也因此認為它不算爆。
那么,長尾效應能驗證爆款劇嗎?
事實上,爆款劇確實擁有著相對較長的生命周期。
根據云合數據,近五年進入當年霸屏榜TOP30的老劇一共有8部。很明顯的現象是,前一年的大爆劇均進入了第二年的霸屏榜。
比如《香蜜沉沉燼如霜》是2018年霸屏榜第二,它順利進入2019年的年度霸屏榜。而2017年的第一名《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則是連續兩年以老劇身份進入霸屏榜。
2019年的《知否》,連續3年以老劇身份進入霸屏榜,今年更是打敗一眾新劇,突圍進年度霸屏榜TOP10。
但如果把時間維度再次拉長,爆款劇和長尾效應的相關性會逐漸變小。
班底重合率極高的《羋月傳》和《甄嬛傳》,是一組對比。
首播時,《羋月傳》以3.594%的成績成為2016年收視冠軍;收官時,總網播量達208億;據媒體測算,《羋月傳》賣給電視臺3年首播權的費用為300萬/集。
而《甄嬛傳》在地方衛視首播的收視率是1.48%,年度排名14;2012年的網播量近70億;據花兒影視財報,《甄嬛傳》賣給電視臺的版權費是85萬/集,樂視則是以30萬/集獲得網絡獨播權。
無論是版權費用、收視率、網絡播放量,《羋月傳》的首播數據都比《甄嬛傳》亮眼。但七年后成為流行文化,被反復觀看、解構、消費的是《甄嬛傳》。
爆款劇強調的是流行的、時下的,而長尾劇強調的則是經典的、不過時的,這兩者之間會有重合,但很難簡單粗暴地驗證彼此。
比起首播時的“爆”,反而是內容方面的因素,如口碑、主題厚度、表達深度、群像豐富度,更能佐證一部劇的生命周期。
從《甄嬛傳》《瑯琊榜》到《知否》,這幾部公認的長尾劇,無一不是有真摯表達且群像精彩的長劇集。
換言之,如果一部劇的長尾效應不突出,大概率不是因為它不夠爆,而是因為它的內容不夠好。
長尾劇的生意經
不只是看老劇的觀眾越來越多,在降本增效的當下,平臺也開始挖掘長尾劇的經濟價值。
去年《瑯琊榜》開播六周年,騰訊視頻找到胡歌、劉濤等主創,錄制了周年慶視頻。
當然,此舉的重點不是六周年,而是視頻最后主創齊齊說出的那句話:“上騰訊視頻,重溫《瑯琊榜》。”用戶拉新、會員付費,才是最終目的。
今年《你是我的榮耀》播出一周年時,騰訊視頻也推出了周年活動,并借活動售賣會員季卡——購買60元的周年特惠季卡禮包,可以解鎖榮耀夫婦未公開的花絮、語音和劇照。
花兒影視創始人敦勇也曾在接受采訪時說,“《甄嬛傳》平均每年能為花兒影視帶來一千多萬的收益。”
會員拉新、版權售賣、廣告招商,是長尾劇能夠持續創造的價值。
但僅僅將長尾劇作用于會員拉新,顯然有局限。畢竟,很多長尾劇并非平臺獨播。根據云合2020年的數據,各平臺老劇獨播部數占比,最高的僅有29%。
長尾劇背后蘊藏的巨大收益,也遠遠不止于此。
《甄嬛傳》就是最好的例子。除了賣給平臺、電視臺,《甄嬛傳》前不久聯名喜茶,推出包括限定飲料、貼紙在內的一整套周邊,隨后又聯名玩具廠商,推出玩具盲盒。
在官方淘寶店,甄嬛傳的盲盒銷量排名第二和第三,兩個鏈接共7000+人付款,僅次于《這!就是街舞5》王一博的Q版手辦。
《武林外傳》也聯名某玩具廠商,推出同福客棧場景積木,銷量店鋪第二。
玩具、聯名、同款,版權收益是座富礦。事實上,很多首輪熱播劇集越來越重視衍生品的開發,但回到長尾劇,開發模式仍然過于單一、滯后。
“現在國內劇集的盈利模式不是很多,大部分只是覺得賣平臺就完事了,實際上一部劇可以開墾的田地很多。”制片人王婧說。
她提到了《知否》,“它的造型、飾品、扇子可以復刻出來,賣的路徑也很多,做古裝聯名、商業活動,都可以嫁接。除了道具,場景、色彩搭配、音樂,也可以二次開發。賣的其實還是版權。”
盈利模式單一背后,是不成熟、不完善的產業鏈,缺乏前期的完整規劃,缺乏對IP的多維度開發,也缺乏持續生產長尾內容的意識和能力。
王婧說,“大部分人在做劇的時候,可能沒有想到未來三五十年的事,更多想的是這部劇當下怎么賣得更好。但海外做的是產業鏈,他們的商業模式很成熟。”
平臺的內容攤銷標準也能證明這一點。對比各平臺財報,Netfilx的90%內容成本分4年攤銷,迪士尼內容80%內容3年攤銷,部分內容甚至13年。但愛奇藝的內容成本在第1年就要攤銷86%,多數內容的攤銷期只有2年。國產劇的快消品太多,內容生命周期太短。
平臺開始重視長尾劇是好事,但這種重視不應該止于周年慶和熱搜,而是從源頭、產業鏈上的進行完善。
爆款是玄學,但要想做優質內容,是有方法論可循的。生命周期更長的自制內容,更豐富的IP盈利模式,或許才是劇集市場的未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