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晚間,《我在島嶼讀書》節目在江蘇衛視播出第三期。早前一日,這檔節目也開出了自己的觀眾評分,9.0分的成績,堪稱國內最近幾年當中觀眾評分最高的節目了。當下,觀眾們的評分是非常苛刻的,很多綜藝節目能夠拿到7分以上,就已經算是優質的口碑綜藝了。這一次,《我在島嶼讀書》直接拿下9.0分,基本上可以證明其自身的高質量。
(資料圖片)
隨著《我在島嶼讀書》節目的熱播,更多的觀眾愿意靜下心來閱讀,并且開始參與到很多節目的話題內容當中來。余華、蘇童、西川等多位知名的作家、學者,為觀眾們帶來了不少的經典文學書單,這些書單,已經成為大家在線購書的下單內容。可以說,這檔節目帶來了一次中國經典文學的閱讀熱潮。一個民族,能夠以平靜的方式閱讀,正是這個民族博大精深之處。
《我在島嶼讀書》第三期的節目當中,幾位作家、學者聊到了文學創作傳承的問題。尤其是隨著葉兆言老師的到來,文學傳承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問題。葉圣陶老先生的兒子葉至誠,葉至誠的兒子葉兆言,都是中國文學當中非常優秀的作家。節目當中,葉兆言更是感慨,自己看過最早的《收獲》雜志,父親當年訂閱了近乎全部的雜志,只有圖書館才會做這樣的“傻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期節目當中,還透露了一些普通觀眾可能不知道的訊息,余華和蘇童等文學前輩,其實是在大學當中開課的,并且帶研究生和博士生。真正的一線作家去大學當中授課,并且指導青年作家們完成文學創作,這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情。同時,這其實也是中國文學的一種師徒傳承。在節目當中,余華和蘇童兩位前輩紛紛介紹了自己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當中創作水平很高的學生,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當然,對于中文系科班出身的老編我來講,我想說一些擔憂。在很多大學的中文系當中,基礎寫作和創作寫作課程,當然都是相對重要的課程,且均有研究生課程和博士生課程。但是,我們不得不注意一個新的現象,那就是,真正從中文系本科升入寫作專業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孩子們,大多是女孩子。在《我在島嶼讀書》這檔節目當中,余華和蘇童兩位前輩介紹的弟子,其實也是女弟子。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事情?青年男作家們都干什么去了?
首先,我們必須要承認,在文學創作方面,尤其是文學性自身的拿捏上,女性作家就是比男性作家具備更得天獨厚的優勢。甚至于在普通文字的把控力上,也是女性創作者們在平均基數層面上明顯優于男性。更簡單的說,中學階段寫作文好的,也是女生多于男生。文學這東西,越功利,越創作不出好東西。咱們的很多男孩子,從上學開始,就功利的很,讀書就是為了好工作,為了好房子,好車,甚至于好媳婦等等。
這樣的前提之下,就寫不好文學作品。甚至于說,大量的男性青年們,根本就沒有文學夢想,就不去中文系,更不讀什么寫作課程。部分青年女性能夠保持文學夢想,其實和她們能夠保持舞蹈夢想一樣,就是把這個當人生的一種美學追求,而這種自我追求的最大前提,是她們有好的父親和母親,愿意用自己的經濟基礎來支撐她們的夢想。
另外,中文系當中也存在另一種現象,那就是很多有文學能力的男青年們,主動放棄了考研的機會,更談不上考博士了。現實生活當中,這批男青年們需要盡快進入到工作狀態當中去,完成自己的房子、車子和媳婦夢想。文學夢想,或者說學歷夢想,在房子夢想前面,是不堪一擊的。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便是,青年男作家們太少了,而很多青年女性作家卻可以堅守夢想。文學博士方面,以女性居多。
好在,大學當中是不出作家的。這句話,當然是錯誤的,但它是大學中文系當中的一句口頭禪。基礎寫作啊,創意寫作啊之類的,教的都是文學寫作的技巧。這些技巧的東西,是非常容易就能學會的。但真正的文學創作,真的不是技巧的事情,而是沒有技巧的真誠,是對生活最大的文字故事吞吐欲望——當我們的咽喉被生命扼住的時候,我們努力吞吐出來的,才是文學。
那么,中國文學是不是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候呢?我當然是樂觀的。雖然當下,余華、蘇童、莫言、劉震云……等等前輩作家們的創作力已經下滑,不再是當年的創作旺盛期了,同時,咱們的青年作家們確實沒有更好的接棒,至今沒有出現可以齊名余華、蘇童、莫言、劉震云的青年作家。但是,我更愿意相信,青年作家們正在生活當中積蓄力量。
其實,作家并非是一個職業,而是一種使命。很多有文學夢想的青年們,不會把文學作為自己的第一職業,更不會當作自己學習的專業。而文學,很多時候是不需要大學里邊學習的。文學的老師,是生活本身。而生活,一定會孕育出屬于自己的作家。(文/馬慶云)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