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畢業,順利進入央視,主持數檔優秀節目,觀眾卻不買賬,一度被罵“滾出主持界”。
制片人也不禁納悶:“我挑主持人向來一挑一個準兒,看人還從沒有看走眼的時候。你可別成為我的第一個敗筆”。
這個人就是央視女主持人董倩。
(相關資料圖)
從天之驕子北大學子到“央視敗筆”,被專業人士點名批評,董倩如何將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董倩,1971年出生于北京。
從小就家境富裕的她,作為家中獨子,自然備受寵愛。
不過父母雖然寵愛她,卻也十分有原則。
對于董倩的教育一直很嚴格,不論何時都不能丟掉做人的基本原則。
父親總在她耳邊嘮叨“稻子熟了才彎腰”。
因此,董倩一直以勤懇,踏實,樸素的心態面對生活。
這樣穩扎穩打的心態,也讓董倩的成績不負眾望的名列前茅。
1989年從北京八中畢業,成績優異的董倩考入北京大學。
但她卻并未之后從事的主持新聞專業,而是選擇了歷史系。
大學四年,董倩雖然過得十分充實,卻隱隱感到這個專業不適合自己。
相比從安靜無言的書籍中追尋人物的遺跡,她更喜歡與人面對面的交流,她喜歡舞臺,喜歡聚光燈。
正巧畢業不久,就遇到央視公開招聘主持人。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董倩竟然就這樣面試后順利考入了中央電視臺。隨后又被安排到新聞評論部。
董倩在后來的采訪中也曾說:“之前根本沒有想過會從事電視方面的工作。我是學歷史的,對新聞知之甚少,可以說,我是伴隨著央視電視新聞的發展慢慢地成熟起來的。”
初入職場,董倩還有著不少學生氣。
記得她第一天上班,穿著細格布襯衫,灰色套頭衣,牛仔背帶褲,一雙銳步運動鞋,一條灰格的寬大羊圍巾,一件米色的茸茸的羽絨服,和一頂媽媽給織的藍白花線帽子。
頂著一臉好奇激動看著央視電視臺的樓門,雖然是冬天,卻激動到發熱。
但很快,這一腔熱血就被澆滅了。
電視臺和生活中看到的電視區別可太大了。
屏幕中小小的一塊區域就足以滿載觀眾的所有焦點,但在幕后卻是一群人的辛勤努力。
職場菜鳥董倩就這樣呆呆地看著所有人忙進忙出,不知如何是好。
北大四年來潛移默化的驕傲又讓她不知如何開口,沒有人來輔導她,也沒有人搭理她。
在所有人熱情似火工作時,還完全是門外漢的董倩站在一旁眼巴巴地看著,呆若木雞,顯得分外格格不入。
央視一進門就給了董倩一個下馬威,這同樣是人才濟濟的訓練場,不會有人給你安慰。
后來,董倩才領悟到,職場不比學校,不會有老師帶著你教你,一切都要自己主動去請教,摸索。
驕傲是最不值得一提的東西。
但彼時,董倩還是個心存自卑的小姑娘。
在《焦點訪談》的國際組兢兢業業當了一段時間編輯后,董倩逐漸入門,積累了一些經驗。
1997年1月,董倩到《東方之子》做出鏡記者。
這是一個分外難得的機會,它恰到好處地滿足了董倩理想職業的所有指標,董倩也分外珍惜。
但是越在意什么,越容易出錯。
工作一段時間后,董倩就發現,觀眾對她總是不認可,主持經驗尚且生疏也頻頻出錯導致一些同事對她失去了最初的熱情。
沒有觀眾的支持,同事不愿合作,收視率不斷下降,議論紛至沓來。
這一連串的打擊,讓董倩心生質疑,自己真的適合做這份職業嗎?
工作上的領導也有意無意地敲打董倩。
制片人鼓勵帶著鞭策地說“我挑主持人向來一挑一個準兒,看人還從沒有看走眼的時候。可是現在我們的同事,還有領導,都反映你不行,我不能不想是不是我看走眼了。你可別成為我的第一個敗筆”。
部門主任也把董倩叫到辦公室,面無表情地遞給她一個信封。
忐忑的董倩打開一看,竟然是北京廣播學院博士生導師張頌寫的一篇內參。
密密麻麻幾頁紙,對她主持的節目進行了有理有據的分析,并從專業的角度提出了不少非常"尖刻"的批評意見。
這都對董倩觸動很大,打擊之下,董倩將這些批評貼在墻上,靜下心來思考良久。
前些年董倩還是一個不被人想起的新手,工作時搭把手都不會有人叫她。
但現在已經有人針對她的問題提出了批評。
人應該換個角度看問題。這些批評就是進步的方向,是對自己的幫助。
領導和觀眾都不會因為你起步晚幾年,就降低標準要求。既然來了,就應該做好。
調整好心態后,董倩覺得自己最大的問題是:什么都沒有,尤其閱歷不夠,我老以一種學生心態面對不同的人,不夠自信。
董倩認為,要想采訪成功,首先氣勢上不能輸,一定要讓被采訪者眼里有你。為了做到這一點,采訪前的功課便不能不做足。
同時對于新聞來說,最首要的便是"準確"兩字。
如果你的提問不準確,或者說你的提問不夠水準,對方覺得你不具備與他們對話的資格,那么他們很可能就會敷衍你。
因此,這些經驗逐漸使得董倩形成了言語犀利,不留情面,直面現實的采訪風格。
董倩也逐漸能夠挑起大梁,在之后的節目《新聞1+1》、《東方時空》、《面對面》中董倩都發揮的十分出色,表現出應有的專業素質和水準。
零失誤的工作歷程使得董倩也被冠為“央視名嘴”。
2001年,還獲得第五屆"金話筒獎"。
但也正是這樣的風格,使得董倩成為眾矢之的,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2008年的汶川地震直播,對于董倩來說,與她之前主持過的"兩會"報道,"神五"、"神六"發射等新聞直播經驗相比,是"一場沒有任何準備、不知道何時結束的大戰"。
她已經習慣了在主播臺上,戴著耳機聽導播的指揮,手里翻閱大量資料和信息,同時嘴里與嘉賓交談的直播過程。
但在5月12日的晚間時段里,董倩對地震完全不知情,突然被調進直播室。
面對真實的人間悲劇,董倩失去了以往的專業,冷靜,客觀,頻頻紅了眼眶。
三天后,董倩又以記者身份出現在抗震救災的一線。
“我必須要上前線,在這樣的大災面前,深入一線采訪,是每個記者應該盡到的責任。情況越是復雜,我越想知道是為什么。”
消息再如何及時,也比不上身臨其境的震撼。
滿目瘡痍的景象震驚了董倩的同時,也更讓董倩下定把采訪做好的決心。
面對一個被困很久的小男孩,董倩卻徑自上前詢問,
你現在感覺怎么樣?被壓在墻下面疼不疼?在沒有被人發現的時候,你有多絕望?
報道一出,群情激奮,在那樣一個公眾情緒極度敏感的時期,董倩的采訪立刻引起大家的反感。
不少人指責她冷血,專業素養差,怎么能問出這樣的問題。
這不是對小男孩的二次傷害嗎?
無獨有偶,2015年8月12日,天津濱海區發生了一起特大火災爆炸事故。
該事故社會危害很大,爆炸帶來的巨大沖擊波直接毀壞了周邊的居民樓以及工廠。
造成眾多人員傷亡,天津立刻派出消防員前往施救。
董倩作為前線記著,必然要在第一時間前往現場采訪。
而這一次,她卻面對一個獨生子女的消防員,不加掩飾地問出,
你是家里的獨生子,你要是出點事,你的爸媽怎么辦?
消防員當即愣住,不知如何回答,微微皺起眉頭,眼中依然要浸出淚水。
然而董倩卻并沒有出于同理心立刻轉移話題,反而繼續發難追問。
答案呢?
消防員停頓一下,倍感揪心地回答,我也沒法回答這個問題。
董倩如此不通人情,咄咄逼人的樣子立刻使得觀眾對其大為反感。
隨后便有人在網上建立“董倩滾出主持界”的話題,很快就有劇烈的討論,一石激起千層浪,董倩成為眾人炮轟的對象。
但董倩卻并未因此改變自己的風格。
2019年四川涼山發生森林火災。
山火總是來勢洶洶,隨時有變向的風險,對于消防人員是很大的危險。
但30位消防員依然以大局為重,舍個人利益,身先士卒,沖進大火中。
不幸的是,最終竟然有27位消防員犧牲,僅3位存活。
剛才還在身邊的戰友,下一秒就陰陽兩隔。
無論是誰都難以接受這樣的打擊,接到這樣的采訪任務無論如何都應該十分小心。
然而,董倩卻反其道而行。
直面消防員戰士難以接受的現實,發出靈魂之問,你跟那個戰友的關系好嗎?你想想救他嗎?看他失去生命,你會自責嗎?
這一連串的問題毫不體諒對方悲痛的心情,董倩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揭露難言痛苦的現實。
但這一行為無疑也是冷酷的,顯得對采訪者亦不尊重。
于是,網上又掀起一陣對董倩采訪風格不滿的討論。
而對于這一切,董倩都心知肚明。
只是,她必須這樣做。
2017年,董倩出了一本書。書中對于這些事,她回應到:
“我咄咄逼人,其實我于心不忍,人心都是肉長得。”
對于采訪這件事,董倩已經有了多年記者生涯的歷練,按說應該比較得心應手了。
然而她卻表示,真是越做越覺得如履薄冰、誠惶誠恐……往常的經歷被她稱為是"實習生的經歷",是"謹慎的學習過程"。
一方面,多年的經歷的確使得她知道在面對采訪對象的時候應該調整到一種什么樣的狀態,這比以前自信了;
另一方面,董倩卻比以前更誠惶誠恐、謹小慎微,因為要采訪得好太難了!怎么能夠深入事情的本質、核心,挖掘到真實情況,這其中的學問太深了!
董倩一直都致力于將事件的本質,核心呈現出大眾。
而這其中必然是難以言說的,深藏內心的情感,思考。
只有準確的提問,才能獲得受訪者的用心對待。
一直秉持著這樣理念的董倩,在面對人情冷暖與事實實情時,則定然不能將自己放到平常觀眾的位置上左右為難。
專業要求她一針見血,迅速將事件的核心,人物的真實感受帶給大眾。
千言萬語的二次轉述,都沒有當事人當下真正的情緒更能帶給人們直觀的沖擊。
于是,我們才看到了這樣咄咄逼人,冷血無情的董倩。
而這樣的董倩,也有引起受訪者感到暖心的時刻。
2019年年底,新冠疫情突然爆發,人心惶惶。
在大家都瘋狂搶購口罩,居家辦公時,董倩卻主動要求前往一線,將現場情況及時播報出來。
她拋下自己的家人,冒著不可知的風險,就這樣沖到一片未知的一線現場。
面對肩負抗擊疫情重任的張伯禮院士,她問到:您是1月27日過來的?您是接到什么任務?
沒想到一向堅韌的張伯禮院士卻突然摘下眼睛,擦拭濕潤的眼眶。
他也只是接到通知要來到武漢,但至于來多長時間,和誰一起,卻沒有具體通知。
張伯禮院士不禁有些感嘆,“從沒有人問過他這些問題。”
董倩并未從大眾理所當然的角度出發,反而站在受訪者的立場上,設身處地的問出最為平常,卻最顯關切的話語。
這就是董倩,即使關心,依然保持著冷靜距離。
除卻指揮方向的“大人物”,董倩還深入采訪了一些對抗疫有著重要貢獻的“小人物”。
他們默默無聞,卻因為董倩的采訪感到了自己行為的另一種崇高價值。
白巖松曾評價董倩,她心中有一匹野馬,但好在她自帶一片草原。
香港回歸、五十年國慶、澳門回歸、申奧成功、APEC會議、中國加入WTO、載人航天飛行、北京奧運會、汶川大地震……央視這些重大活動報道中,都可以看到董倩的身影。
這樣一位勤懇工作,堅定自我的女主持人,十幾年如一日地為大家帶來專業的新聞報道。
從“央視名嘴”到“滾出主持界”董倩經歷了質疑,嘲諷。
但卻從未改變身為記者正直的火熱的心。
現在董倩也一定能自豪地說,真正做到了父親期望的那樣,“稻子熟了才彎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