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屆金球獎落幕,楊紫瓊獲得影后的消息在中文互聯網刷屏,劉亦菲、吳彥祖也都發文祝賀楊紫瓊獲獎。
金球獎設置了兩個電影最佳女主角,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角是“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楊紫瓊獲得的是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角。
【資料圖】
與楊紫瓊共同入圍最佳女主的,有小丑女瑪格特·羅比,“恐怖片寵兒”安雅·泰勒·喬伊等,競爭相當激烈。
首位獲得金球獎影后的華裔女演員,是奧卡菲娜,2020年她憑借電影《別告訴她》獲獎。
楊紫瓊和奧卡菲娜主演的這兩部電影都有一個共同之處:講述的是中國or有中國背景的故事。
《別告訴她》以本片華裔導演的真實經歷為原型,講述一個美國華人家庭,得知遠在東北老家的奶奶到了癌癥晚期,父母決定瞞住奶奶,但孫女卻想大大方方告訴奶奶真相,讓奶奶坦然面對人生最后一段時光。
在這樣矛盾的氛圍里,全家人策劃了一個巨大的謊言——為奶奶在日本的孫子舉辦一場婚禮,目的就是把家人都聚集起來,陪伴奶奶最后的時光。
這部電影里有很多矛盾,東西方語言的矛盾、東西方觀念的矛盾、新老一輩看待事物的矛盾。
正是這些矛盾交織在一起,讓電影煥發出別樣的魅力。其實電影的內核很簡單,愛與家庭。
楊紫瓊主演的《瞬息全宇宙》也是如此,許多人覺得看不懂,鏡頭切換、角色轉換、宇宙交錯。
楊紫瓊飾演的華裔媽媽,在美國社區經營著一家洗衣店,夫妻倆上有老、下有老,生活平淡枯燥,最大的問題來自于報稅。
某一天夫妻倆去報稅時,突然冒出別的宇宙的丈夫,并與妻子大打出手。
核心問題就是,楊紫瓊需要穿梭在不同宇宙之間,附身不同宇宙中的自己,與作祟的邪惡勢力抗爭。但最終她發現,邪惡勢力,原來就是自己的女兒。
雖然影片的表現形式非常前衛、非常規,但表達的內核依舊很經典:亞裔、家庭與愛。
夫妻間的愛、母女間的愛、家人間的愛,經典的命題,呈現出讓觀眾驚喜的電影。
你們看,與中國有關的故事,是可以在好萊塢大方光彩的。你們看,60歲的楊紫瓊演媽媽,可以捧起金球獎的影后獎杯。
此前我們常談論一個話題:中年女演員的困境,年紀一到,只能演媽媽、演婆婆。
其實演媽媽、演婆婆并沒有什么不好,重點在于該怎么演。
惠英紅在綜藝里說,現在找她的劇本,基本上都是演媽媽的,但那又怎么樣呢?媽媽也有萬千種模樣。
比如《血觀音》里,那個將女兒當成工具、當成社交名牌包的棠夫人。惠英紅因此拿下金馬獎影后。
《幸運是我》中與底層少年阿樂相識相伴,詮釋“萍水相逢母子情”的芬姨。惠英紅因此拿下金像獎影后。
還有《我的非凡父母》中,費盡心力將女兒撫養長大的盲眼母親。惠英紅憑此獲得中美電影節影后。
不止于此,惠英紅還演過很多母親,每個母親都截然不同。演母親并不會困住女演員,困住女演員的,是好的劇本及市場環境。
惠英紅演的這些媽媽,基本都是港臺出品的電影,雖然近幾年惠英紅在內地很活躍,但她在內地影視劇只能演一演鑲邊的配角,題材也多是古偶、家庭劇。
內地影視圈,有沒有讓中老年女星發揮的余地呢?當然是有的。
比如,2022年奚美娟老師憑借電影《媽媽!》中的精彩表現,一舉拿下金雞獎最佳女主角。與她對戲的,是85歲高齡的吳彥姝老師。
吳彥姝老師,也憑借《媽媽!》獲得北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
電影是好電影,評分高達7.6,但票房僅有7700萬。當然了,放在同類型的溫情文藝電影中,且沒有流量明星、大咖加持的情況下,這個票房已經很不錯了。
其實這就是中年女演員接不到好劇本的原因之一:內地市場不青睞。
做個對比,2021年香港上映了一部講述殘奧會冠軍“蘇神”蘇樺偉成長經歷的電影《媽媽的神奇小子》,吳君如監制并主演,這是她時隔3年再演電影。
《媽媽的神奇小子》在香港上映后,引發觀影熱潮,收獲2800萬港元票房,雖然在我們看來并不多,但在2021年香港票房排行榜中位列第二,僅次于《梅艷芳》,比《拆彈專家2》《怒火·重案》都要高。
但《媽媽的神奇小子》在大陸上映后,卻僅收獲1770萬票房,比香港地區還低了一千多萬。
反觀《拆彈專家2》,狂攬13億票房,主演劉德華喜笑顏開。
《怒火·重案》更勝一籌,比《拆彈專家2》高出0.01億,成為內地票房最高的港片。
觀眾就是喜歡看商業片、大片、爽片,沒辦法。資本是逐利的,觀眾喜歡看什么,資本就會創造什么。
當然了,這種情況不是現在才出現,很早以前就有苗頭了。
比如馮小剛醞釀了19年、拍攝了4個多月、耗資兩個億的心血大作《1942》,該片橫掃各大獎項,主演張國立、李雪健,攝影、造型、錄音、劇本全都獲獎了。
但電影上映后票房遠低于預期,攏共才3.6億,讓老東家華誼血虧。
之后,馮小剛為了讓老板回血,花一個月拍了《私人訂制》,票房超7億。
于是馮小剛大罵:正因為有垃圾觀眾,才有這么多垃圾電影。
馮小剛這話說錯了,觀眾不是喜歡爛片,觀眾只是不喜歡悲劇。
我在電影《媽媽!》及《媽媽的神奇小子》等電影的評論區,總是看到這樣的留言:“不敢去電影院看,光看片段我就要哭死了。”“電影是好電影,但不想在電影院里哭啊。”
難道觀眾真的沒有鑒賞能力嗎?只是比起在電影院隱忍哽咽,大家更愿意在家里看這些感人電影,然后毫無顧忌的放肆大哭。
總有人說,《你好!李煥英》是小品、是爛片,壓根配不上50億票房。但我不這么認為,其實電影只是抓住了最經典的東西——愛。
更巧妙的是,電影大部分時間都是讓你笑的,觀眾的眼淚是自然流露,是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被擊中。
張小斐拿下金雞影后,更是實至名歸。
國人的觀影傳統就是如此,在忙碌、緊張的生活里,想走進電影院放松一下。當一部感人的劇情片,和一部不用過腦的喜劇片同時擺在眼前,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后者。
其實,電影不需要多么宏大的主題,多么刁鉆的角度,只需要用心把劇本寫好、用觀眾更容易接受的風格呈現出來,就夠了。
可惜,如今的內地電影市場,總是用最宏大、精彩的畫面,搭配最爛俗、蒼白的劇本。
就像開心麻花近幾年制造的系列爛片,觀眾沖著喜劇二字花錢,卻被糟糕的劇情雷得外焦里嫩。
這也反映出中年女演員接不到好劇本的第二個原因:因為壓根沒有好劇本。
沒有好劇本,已經成為內地影視行業最大的問題,這么多年過去,還在翻拍金庸的小說。
否則就是,找一本小說改編,明明小說本身挺不錯,改編之后慘不忍睹,故事邏輯沒法自洽,角色人設崩壞。
每年這么多影視學院的編劇畢業生、這么多中文系畢業生,就找不出一個好編劇嗎?
說到底,還是外部因素干擾太多,投資人可以改劇本、導演可以改劇本、甚至演員都可以改劇本。你改幾句,我改幾句,劇情本是電影的核心,可從一開始,根基就是錯的。
仔細回顧一下,中國電影頂級女演員周迅、章子怡等人,因為拍不到好電影,都已經轉戰電視圈。
藝術上無法達成更高的成就,那就妥協,專心賺錢。
關鍵詞: 消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