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專稿 (哈麥/文)去年底以來,隨著疫情防控轉向,相關部門著手推動電影行業復蘇,越來越多的好萊塢大片被引進上映,豐富影院供給。
但除了《阿凡達2》,這些大片并沒有起到很強的救市作用,多數票房都不及預期,吸引力比不上一些國產小片,甚至不如日本批片。
過去被稱為“好萊虎”的分賬大片,如今為什么不香了?
(相關資料圖)
慘淡成常態
去年十二月中到今年四月初,不少好萊塢大片陸續定檔上映,包括《阿凡達:水之道》《穿靴子的貓2》《唬膽特工》《黑豹2》《蟻人與黃蜂女:量子狂潮》《雷霆沙贊!眾神之怒》《龍與地下城:俠盜榮耀》《逃出白堊紀》,沒有一部票房超預期。
《阿凡達:水之道》是在疫情剛解封的時候上映,影院還未全部開門,身邊感染不斷,觀眾的擔憂還在,自然會對票房造成一定的影響。該片最終賣了17億元,接近12年前上映的前作,雖沒能大爆,但也不算太差。
其他影片全都可以用“慘淡”來形容。
迪士尼發行的漫威超級英雄大片《蟻人與黃蜂女:量子狂潮》賣了2.72億元,該系列兩部前作《蟻人》《蟻人2:黃蜂女現身》的票房分別是6.7億元、8.31億元。
迪士尼發行的漫威超級英雄大片《黑豹2》票房1.06億元,遠不及前作《黑豹》的6.62億元。沒能同步上映對票房有一定的影響,但絕不是賣不動的主因。
華納發行的DC超級英雄大片《雷霆沙贊!眾神之怒》票房只有4100萬元,該系列第一部《雷霆沙贊!》的票房是2.94億元。
派拉蒙發行的經典游戲IP改編電影《龍與地下城:俠盜榮耀》上映四天賣了3800萬元,同日打不過日本的《鈴芽之旅》,中國的《忠犬八公》《保你平安》《不能錯過的只有你》,以及再次重映的《泰坦尼克號》。
索尼發行的恐龍災難片《逃出白堊紀》上映四天票房440萬元,完全沒有存在感。索尼去年發行的動作片《唬膽特工》也是類似的命運,最終票房只有320萬元。
不再是沃土
要知道,中國以前可是好萊塢電影的第一大海外票倉,有些好萊塢大片的中國票房甚至是北美本土市場的好幾倍,可謂“沃土”。
比如,2013年的《金蟬脫殼》中國票房是北美票房的1.46倍,2014年的《敢死隊3》中國票房是北美票房的1.67倍,2015年的《第七子》中國票房是北美票房的1.45倍,2016年的《魔獸》中國票房是北美票房的4.5倍,2017年的《生化危機6》中國票房是北美票房的6倍,2018年的《環太平洋2》中國票房是北美票房的1.54倍。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但情況在這幾年逐漸發生了變化。
2019年之前,還有《復仇者聯盟4》《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蜘蛛俠:英雄遠征》《大黃蜂》《復仇者聯盟3》《毒液》《海王》《侏羅紀世界2》《頭號玩家》《速度與激情8》《變形金剛5》《加勒比海盜5》等大片每年能擠在中國票房榜前列。
從2020年往后,這樣的好萊塢大片就越來越少了。
2020年,最賣座的好萊塢電影是諾蘭的《信條》,票房4.56億元,排在年度票房榜第十二位,跟郭敬明的《晴雅集》相當。
2021年,票房榜前30中,只有《速度與激情9》《哥斯拉大戰金剛》《失控玩家》《007:無暇赴死》四部好萊塢大片,票房分別為13.92億元、12.32億元、6.12億元、4.14億元,分別排在榜單第五、第八、第十八、第二十五。
2022年,票房榜前30中,只有《阿凡達2》《侏羅紀世紀3》《壞蛋聯盟》《小黃人大眼萌:神偷奶爸前傳》《神奇動物3》五部好萊塢大片,票房分別為16.97億元、10.59億元、3.35億元、2.37億元、1.94億元,分別排在榜單第五、第八、第十八、第二十、第二十五。
好萊塢能從中國市場獲得的票房在全球票房里的占比明顯在變少,單部影片中國票房超北美本土票房的案例也很少能找到了。
《黑豹2》算是去年全球很賣座的電影了,北美票房4.53億美元,全球票房8.58億美元,位列全球年度票房榜第六。
但今年在中國上映后票房1億元,占全球票房的比例只有1.7%,可以說微不足道,還不如韓國、澳大利亞這些海外市場。
《黑豹》上映時,中國是該片最大的海外市場,中國票房占全球票房的比例超過7%。
《蟻人》前兩部中國票房占全球票房的比例分別是18.7%、19.3%,到第三部減少到了8.4%。
去年,迪士尼前首席執行官鮑勃·查佩克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說,即使沒有中國市場,也不妨礙迪士尼影片取得成功,這話雖然讓有些中國網友聽著刺耳,但卻說出了一個事實。
中國市場對好萊塢大片越來越沒有那么重要了,或者換個角度說,好萊塢大片在中國越來越沒有能力取得成功了。問題出在了哪里?
套路不靈了
中國觀眾一開始追捧好萊塢大片,多數是沖著視效刺激去的,2010年《阿凡達》帶起3D視效大片浪潮,迪士尼和漫威推波助瀾,一系列超級英雄電影閃亮登場,橫掃全球市場。
一部接著一部取得巨大成功,讓系列電影的開發成了好萊塢的主業,續集、前傳、重啟,游戲IP改編,好萊塢大制片廠躺在安全屋里搞創作,都在追求把風險最小化。
但這樣的結果是,每一部電影都像是一個模子里倒出來的,劇情老套,人物模式化,視效雷同,看多了總會覺得膩味。
中國觀眾需要的不再僅僅是視效刺激,而是情感共鳴,情緒沖擊。中小成本喜劇片《你好,李煥英》能大賣超過54億元,靠的就是真情實感的力量,跟套路無關。
即便是主打硬科幻、工業化制作的《流浪地球》系列,也不是以視效震撼取勝,主創更用心的地方在于完整世界觀的建立,中國式家國情懷的抒發,以及觀眾對主人公的共情。
好萊塢當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超級英雄狂潮也不時遭到一些美國業內人士的批評,各大制片廠也在力所能及地搞創新,大家也都鼓勵和渴望創新。
比如,推出《神奇女俠》《黑寡婦》《花木蘭》這樣的女性主角大片,在超級英雄序列里給全由黑人主演的《黑豹》開綠燈,把《小美人魚》主角改成黑人,把《小丑》《新蝙蝠俠》拍得更文藝,在《銀河護衛隊》《雷霆沙贊!眾神之怒》《龍與地下城:俠盜榮耀》里加入喜劇元素,把奧斯卡大獎頒給《寄生蟲》《瞬息全宇宙》這樣的亞洲人電影。
不過,這些創新多是風險可控的微創新,帶來的新鮮感、顛覆感不足以改變觀眾對好萊塢的整體印象。
電影是藝術,更是一筆筆生意,只要這筆生意能賺錢,不管它夠不夠有新意,都是會被做出來的。好萊塢還沉浸在舊模式中,是因為舊模式還能賺錢,很多大片即使中國票房不好,放在全球還是賺錢的,只是,賺的沒有以前那么輕松那么多了,有的甚至面臨虧損。
比如《黑豹2》,中國票房只有1億元,北美票房、全球票房也都遠不如前作,看票房收益在盈虧平衡線上下。《蟻人3》全球票房只賣了4.73億美元,加上版權、后產品的收入,才可能不虧。去年上映的《雷神4》也是類似的情況,全球票房剛超過制作成本的三倍。
只有當賺錢成問題后,大制片廠的老板們才會走出安全屋看一看,試圖做一些改變。
去年底,迪士尼首席執行官鮑勃·查佩克下臺,2005至2020年間成功領導迪士尼的原CEO鮑勃·伊格爾回歸,宣布將對公司進行大規模重組,包括裁員、削減內容成本等。
談到電影業最受關注的漫威的未來,這位曾操盤迪士尼收購漫威的大人物開始懷疑是否有必要為某個角色不斷地開發續集,未來挖掘更多新的人物和故事似乎才是正道。
“續集通常來說很有效,但我們是否真的需要第三部或第四部呢?或者是時候去轉向其他新角色了?如果著眼漫威在未來五年的發展軌跡,你將會看到很多新的東西。我們將重新回到復仇者聯盟系列,但會是一群與以往完全不同的復仇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