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申明:本文為@影吹斯汀 獨家原創稿,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襲or轉載,違者必究!】
【資料圖】
本周院線新片寡淡老舊,資源新片倒是有一部可看——那就是由英國名導蓋·里奇執導,杰克·吉倫哈爾主演的阿富汗戰爭題材片《盟約》。
4月北美上映后,IMDb評分7.7,北美爛番茄爆米花指數高達98%,海外口碑出彩。到了國內評價分化,有觀眾吐槽故事“美帝主旋律味兒”太重,美化了美國發起的阿富汗戰爭。也有評論認為導演蓋·里奇還是留了一手,故事情節和人物塑造暗諷美國政府,留出了可玩味的理解空間。
實際上,影片完成度不錯,切口少見,把一個戰地救援故事拍得工整流暢,情感表達古典深沉。故事框架是典型的美式主旋律,但并未一味歌頌美軍和阿富汗戰爭,而是在細節中暴露了美國政府從開戰到撤軍的不負責任,以及戰爭本身的殘酷和荒謬,在有限的故事空間里,能看出導演自己的表達。
影片改編自發生在阿富汗戰爭的真實事件,杰克·吉倫哈爾飾演的美軍中士約翰·金利,最后一次在阿富汗執行任務,跟當地翻譯艾哈邁德一起調查該地隱藏的火藥制造廠。但因虛假情報,他們的部隊遭到塔利班分子伏擊、全隊陣亡,只有翻譯艾哈邁德帶著受傷昏迷的約翰躲避敵方追捕、一路逃生,直到被美軍救援。
逃出生天的男主約翰安然回到美國家中,卻得知自己的救命恩人艾哈邁德并沒有像美國軍方承諾的那樣拿到護照和簽證,反而流落當地,成了塔利班的頭號通緝對象、生命垂危。
美國軍方和政府沒有信守諾言,但他決心保護這個朋友并報恩。于是他抵押了家產、重回戰區,試圖在當地塔利班到達之前救出艾哈邁德一家……
影片前半段主要呈現經驗豐富、有勇有謀的當地翻譯,冒死救援脫離大部隊、無可依靠的美國大兵。后半段人物處境倒轉,手握護照和武器裝備的美國大兵,再度赴返回戰場帶翻譯逃離阿富汗。
片子的敘事結構相當對稱,劇情所見即所得,一句“因為你救我,所以我救你”就可以總結。故事重心也從“戰爭”這個復雜的大話題(受國別、民族、利益、政治等多因素影響),轉向了古典化的簡潔和干脆,即兩個男人如江湖道義般的承諾——一命還一命,恩情一定要報答。
這是影片的聰明之處,縮小了敘事的切口,把注意力轉向不為人所關注的翻譯人員,并讓人與人之間過命的交情與承諾的重量,壓過了飄在空中的國家旗幟和榮譽口號,使故事具有真實且濃重的情感張力。
影片開頭,男主并非一個亢奮的“戰爭狂人”,而是一副倦怠又懷有創傷的模樣。揪出火藥廠窩點的內在動機不在封官進爵,而在給死去的戰友報仇,盡管他的“復仇”在阿富汗戰爭背景下根本算不上正義。開篇特意呈現了主角團搜查當地居民的過程,結果徒勞且令民眾恐懼、抵觸,再次暗示美軍不光彩的入侵者身份。
之后,他略顯輕率的除爆行動也間接害死了其他戰友,還差點讓自己送了命。無意義又慘烈的陣亡,在前半段故事中反復出現,顯示出戰爭本身的殘酷和虛無。
中段,男主虎口脫險安然回到美國老家,卻因救自己的翻譯仍處在危機中良心不安、夜不能寐,阿富汗戰爭自身的道德危機也隨之浮出水面。
它們表現在男主身上是“我安居,他逃竄”的負罪感和“我要還債”的責任心,并在里奇夢魘般的主觀鏡頭,以及扮演者杰克·吉倫哈爾筋疲力盡的表演中放大,表明男主具有普遍性的戰后心理創傷,暗示出這場戰爭的謊言和虧欠。
作為一部戰爭片,影片卻用了不少篇幅展現回到美國的男主試圖通過官方渠道(美國移民局)給有功勞在身的翻譯艾哈邁德一家申請赴美簽證,卻被官僚踢皮球的戲份(還特意用字幕卡提示日期流逝)。這既突出了男主的焦急心理,也反諷了美國當局的漠視和不守信用。
公家推諉責任、冷眼旁觀,男主只能自己賣房賣車再回戰場救人。因此,男主帶著個人主義英雄色彩的俠義守信行為,其實建立在一個極為諷刺的背景上——漫長又失敗的伊拉克戰爭,以及美國在阿富汗留下爛攤子。就像片名“盟約”,贊頌的是兩個男人的堅固承諾,實則批評美國的背信棄義。
結合片頭片尾的字幕可以得知,美國在阿富汗反恐戰爭中投入了9.8萬名士兵,總計招募五萬名當地翻譯。這些人接受工作前都得到過美國政府給予簽證的許諾。
但根據片中男主極為艱難的營救,我們可以料想,這些人中得償所愿的只是極少數,真實情況遠比電影要慘烈。片中演繹的“了不起的承諾”雖改編自真實人物事件,但在現實里仍是罕見的“超現實”神話。
《盟約》在主旋律大框架和英雄主義模式里,部分觸及了阿富汗戰爭的欺騙和不義。類型觀感上,被影迷稱為“高產導演”的蓋·里奇,也交出了節奏抓人的戰爭、逃亡場面。
影片的前半部分節奏緊張,局勢陡轉出乎意料。開場能相互開玩笑的主角兄弟團,一次輕敵中計就團滅,雖裝備更好,但抵不過敵方自殺式地包圍襲擊,戰爭的殘酷瞬間顯現。
除了現代戰爭片必備的大炮火(主要在一頭一尾),針對現場的多變狀況,還有包圍戰、遭遇戰這些更具偶然性和臨場感的小型戰役,近身打斗和追逐戲份則帶著寫實風格。
兩人逃命沖下陡峭山脊的逃命片段就不見多少英勇,戰斗經驗豐富的男主直直撞樹,當地翻譯弄丟了槍,主觀視角里的高速墜落鏡頭和遠景俯拍交替凸顯人的倉皇和環境的險峻。
影片也獻上了幾場比較抓人的“一觸即發”、“讀秒定生死”對決戲份。隔著一定距離的敵我雙方同步發現彼此后,第一反應不是立刻開火,而是一段靜止的對視,然后看準時機,分秒出擊。靜止與爆發之間的轉化,甚至有點西部片牛仔拔槍-決斗的架勢。
男主和當地翻譯逃生戲份則主打驚悚懸疑。當地翻譯艾哈邁德用一輛搖搖晃晃的手推車推著昏迷的男主翻山越嶺,再把他藏在地毯里用卡車秘密運送……條件越是艱苦,過程越驚險,越能體現艾哈邁德對承諾的堅守。配合簡單有力的大提琴配樂,甚至渲染出了一種決絕悲壯感。
某種程度上,這個夾在塔利班勢力和美國政府之間的中間人(雙方都難以真正信任他),反而是全片最光輝、信仰最堅定的人物。而他追求的也不是大富大貴,只是承諾(給予美國簽證)背后所意味的和平世俗生活。
兩位男主言出必行的承諾關系帶著武俠片一諾千金的氣質。對于一些敏感的影迷來說,甚至走心到散發出同性曖昧氛圍。男二多次贊美杰克·吉倫哈爾“有雙美麗的藍眼睛”,營救成功后兩人長久的深情對視也難免“gay里gay氣”。男性情誼深到極致后的親密曖昧感,也算是蓋·里奇電影的一貫“特色”。
不過,進入后半段,影片的緊張刺激感下降,套路感上升。一是劇情太過對仗,觀眾完全能猜出男主將去營救且成功營救的結局。二是營救過程表現不夠,嘴上說了一大堆困難,到了現場卻平平無奇地順利度過,最后美軍神兵天降、一通亂殺,成功來得太過輕易,高潮還沒完全提起來就走向了大團圓,觀感還是有些倉促。
面對這樣一個happy ending的戰爭故事,有些差評認為離阿富汗戰爭總體悲慘、混亂,大多數人得不到拯救的大局勢太遠,甚至有美化戰爭之嫌。但就片論片,影片并未導向無腦歌頌,而是描繪了極端戰爭環境里珍貴的信義和原則堅守,也暗諷了政府的冷漠失信。能在主旋律的框架內能做到這一點,還能刺激觀眾聯想現實,其實也夠了。
(文/motion)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