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專稿(豐寧/文)不知不覺,《浪姐》來到了第四季,和很多綜N代一樣,大家對這個IP情感很復雜。
一方面是受這檔節目曾經的高光時刻影響,人們眷戀它最初帶來的感動;另一方面,偏離軌道的發展,又讓人覺得它距離打動自己的那個《浪姐》越來越遠。
夾在兩種感受中間,觀眾的態度是糾結的。
(資料圖)
還好在今年,這檔綜藝有了新變化。少了對咖位、矛盾這樣的弦外之音的渲染,“打怪升級”的爽文敘事,在整個綜藝的創作中,重新占據上風。
這曾是《浪姐》打響的原因。如今重新拾起爽文敘事的它,還能讓自己也重獲爽文式的成功嗎?僅就當前來看,答案似乎并不明朗。
一
《浪姐4》回歸爽文敘事
這一季最大的變化,是節目組不再慣著姐姐們。
作為這季背負著“王心凌浪姐接班人”期望的藝人,節目開播前,徐懷鈺就因為接商演耽誤了排練,被爆出“惹隊友不滿”的新聞。
等到正片上線后,果然看到徐懷鈺自己承認“沒有拿出好狀態”,從初舞臺到第一次公演,她的鏡頭少得可憐,連自我介紹給到的篇幅都相當吝嗇。
就連個人的初舞臺,都是夾在陳冰、許靖韻中間播出來的,最后還要被評委補刀:“一個歌手,(唱成這樣)有點危險”。
剪輯邏輯上也相當冷淡。
一公結束后,對徐懷鈺這一組的采訪,只是簡單放了兩個邏輯奇怪的鏡頭,一個是賈靜雯黑臉,表達對節目效果不滿意,另一個是徐懷鈺自責,對于沒有配合隊友練習很抱歉。
中間發生了什么、舞臺上到底發生了什么,正片里一概不提,留下大量留白讓網友自己猜測。
事后不少營銷號搬運表演過程中賈靜雯、徐懷鈺同框的動圖,傳出兩個人在舞臺上發生“摩擦”的解讀。
雖然這樣的說法大概率是在捕風捉影。但鏡頭對徐懷鈺的呈現,卻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浪姐》第四季的態度:對劃水,不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與徐懷鈺這邊受盡冷眼相對的,是國際姐姐被節目組熱捧。
此前《浪姐4》名單確定后,有不少網友表示,這一季認識的藝人,自己掰著手指頭都能數過來。國際姐姐的加入,讓這個不了解的范圍又擴大了。
但無論是來自日本的美依禮芽、越南的芝芙、韓國的秋瓷炫,還是f(x)組合成員劉逸云(Amber)、郎朗的德國妻子吉娜,幾乎每個人在已播節目中,都有不少鏡頭露出。
尤其是穿著超大的華麗表演服,化著精致妝容的芝芙,以一支紅玫瑰的形象出現。不僅全程又唱又跳,還加入了“換裝”這一繁復的舞臺設計,讓自己的裙子配合《紅玫瑰》的歌詞“綻放”。
身為對手的汪小敏姐姐在后臺都忍不住直呼,“你們國際姐姐太嚇人了”。
就連俄羅斯姐姐卡捷琳娜(凱麗),因為沒有找準舞臺方向,全程背對觀眾表演的突發情況,也被放在了正片當中。加上調整方向后的初舞臺,一支曲目一共表演了兩遍。
一個點在于,“相比內娛,國際姐姐看起來確實要更‘拼’”,這條評價在豆瓣上獲得了600余個贊同。
這也是節目組想要對外傳遞的一種感受。芝芙表演完,緊接著節目就借Ella之口,強調誠意的重要。“這是迄今為止給我感覺最有誠意的舞臺,她的舞臺是設計過的。有一種把我們都叫醒的感覺。”
讓人想到第一季《浪姐》女藝人們的狀態。年紀越來越大的寧靜,復出后幾乎沒什么水花的阿朵,還有職業陷入瓶頸的李斯丹妮,她們都有真實的困境,卻也都克服重重阻礙,最終得償所愿。
《浪姐4》似乎正在回歸這種大女主升級打怪的“爽文”敘事。
二
積重難返的《浪姐》
在此之前,《浪姐》這個IP的發展,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陷入瓶頸。
最開始《乘風破浪的姐姐》作為內的罕見的針對明星而非素人的競演真人秀,整個節目還沒有探索出一個成熟的模式,導演組和觀眾一樣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當時請來的寧靜、伊能靜、黃圣依、張萌等嘉賓,遭遇的職業瓶頸期,很大程度上是自身爭議性帶來的。
再加上芒果之前就有《花兒與少年》,這檔抓馬之集大成的綜藝在前。難免會讓人想看看,這次30個女人聚在一起,又會貢獻什么綜藝名場面。
因此,《浪姐》第一季可以說是被看作預備階段的《花兒與少年》plus版。當時很多人的注意力都被這檔節目的實現難度吸引,對咖位這件事都不甚敏感。
出人意料的是,靠著“三十歲逆風翻盤”的高概念和執行力,以易立競犀利的采訪開道,在內娛藝人被包裹得嚴嚴實實的2020年,《浪姐》用一個“真”字打開了局面。
然而,到了2021年,第二季《浪姐》迎來更大考驗。第一季在節目效果上稱得上成功,第二季想要更進一步,短時間內創新節目形式并不現實,而邀請更讓人意想不到的嘉賓,卻不失為一個簡單粗暴的選擇。
張柏芝、董潔、陳小紜身上是有看點的,而此前幾乎沒有深度參與過真人秀的那英,也同樣具有很大的挖掘空間。可更大的咖位,也對節目組的駕馭能力意味著更大的挑戰。
與此同時,基于第一季的影響力,姐姐們都開始有備而來。她們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明白這個節目能帶給自己的價值:放大想要放大的標簽,或者發掘出新的標簽。
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她們也早已熟悉了節目組的套路。
如果說第一季,面對一個全新的節目,姐姐們下意識的反應造成的效果是千人千面。那到了第二季,大部分人都能主觀決定“是否打出安全牌”。而從備采間整齊劃一的“追夢”言論可以看出,這一季趨向保守。
更重要的是,根據現場投票決定去留的賽制,大家心里也都明白,能夠支持她們最終成團的并非“走出舒適圈”而是“觀眾緣”。
盡管,擺在面前的難題依然明確而具體:不會跳舞、唱歌跑調、不熟悉舞臺,但唱跳這件事,還是被一部分人很自然地放在了次要位置上。
舞臺本身的看點降下去了,觀眾發現一場公演下來,很多組都在“站樁”唱歌,只有少數組有肢體表達,而邊唱邊跳的情況更是少之又少。
姐姐們把更多的心思花在找誰組隊、怎么最大化利用手里有限的資源選到最想選的歌,還有人設營造、飯圈打投、社交技巧……
一個組里,有的人在勤勤懇懇加練,有的人在絞盡腦汁加戲,矛盾在內部率先爆發。
第二季最有代表性的名場面,就是陳小紜因為想唱比賽歌曲中最難的那部分,不聽容祖兒的建議,反而委屈地哭了起來。盡管容祖兒不停道歉,之后也哭了,但兩人的矛盾一度蔓延出屏幕,在網絡上也引起發酵。
到了第三季,節目組更是把姐姐們的矛盾作為看點,擺在明面上,直接在賽制上制造沖突,讓前兩季的“大姐大”寧靜和那英,各領一隊正面PK。
曾經高舉高打的年齡焦慮、職場偏見等更貼近普通人、更實際的問題不再被提起,姐姐們努力抗爭到最后,成了姐妹之間的內卷。
《浪姐》這個IP憑實力,把自己真的做成了《花兒與少年》plus版。結果就是將節目帶離原來的軌道越來越遠。
三
能獲得“爽文式”成功嗎?
而這次的回歸,“大美中國”的概念是一個契機。讓《浪姐4》有機會引入大量的國際姐姐加入。她們的加入,為節目帶來了更多活力,甚至有希望像一尾鯰魚,帶動姐姐們整體的變化。
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浪姐4》突破瓶頸的決心。硬件上的升級,也能佐證這種變化。
這次《浪姐4》加入“全地屏”,調動近千臺專業舞臺燈具,營造一種環繞式實景秀的感覺,不少演出行業從業者反饋,哪怕是演唱會現場,國內能做到這種效果的也非常少。
而第一季音樂總監趙兆的回歸,也帶來的選歌上的新變化。
當《龍拳》《花海》的前奏響起,彈幕里網友紛紛驚訝“《浪姐》居然買得起周杰倫了”。還有此前在短視頻平臺上十分流行的越南網紅歌曲《See Tình》,這次也被《浪姐4》收入囊中。
告別了曾經要么難聽、要么小眾、要么過時的湊數曲目,說明這次《浪姐4》對內容本身的投入下了大成本。
但時隔3年,還有多少觀眾愿意為《浪姐4》買單?
從豆瓣評分上看確有好轉。《浪姐》第一季分數最高6.7分,第二季分數最低5.2分,第三季改名《乘風破浪》評分5.8分,如今第四季《乘風2023》重新跨進及格線,6.1分。云合數據顯示,《乘風2023》全輿情熱度榜和網絡綜藝霸屏榜都位列第一。
也依然有爭議。
這兩天剛上線的第二次公開演出,就被吐槽“這哪是舞臺秀,都快做成晚會了”。八個公演曲目,基本沒人在跳舞,偶爾出現一個,舞蹈動作還特別簡單。給人“似乎又開始劃水”的錯覺。
還有許靖韻與陳意涵的小組內對決,整個的講述主旨圍繞“大家都不是專業的,比到最后其實是在比精神”進行剪輯,將“演員陳意涵戰勝選秀歌手出身的許靖韻”這一結果合理化,激起了不少網友不滿。
甚至有聲音認為是,節目組用所謂的“努力梗”來掩飾自己屈從咖位。畢竟,誰比誰更努力這件事也根本無從量化。這既讓“努力”本身蒙上一層暗淡,又與節目主題相悖。
讓人想起《浪姐》從前,一邊喊著不懼年齡,逆風翻盤,一邊讓姐姐們推銷逆轉年齡的貴婦霜;一邊說著不同年齡段,有不同年齡段的美,一邊讓她們扮嫩裝蘿莉……
還有更多第一季對《浪姐》心存感動的觀眾,被第二、三季透支,對于如今的第四季已經全然提不起興趣關注。也就無從辨別它的新變化是否值得關注。
總之,《浪姐》想要重新拾起觀眾的信任,重新回到自己的巔峰,恐怕還有難度。不只是因為信任被打碎,重新建立是困難的。
更因為,或許想要“走出舒適圈”的女藝人,以及能夠表演好“走出舒適圈劇本”的女藝人,本就沒那么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