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相思》重回“雄競”時代 劇集市場復古回潮
搜狐娛樂專稿(可涼/文)作為今夏最熱的劇集,《長相思》圍繞著四位男性角色的站隊、爭論,充斥了過去半個月的互聯網,也讓“雄競天花板”的話題上了熱搜。
當“雄競”被冠以“瑪麗蘇”之名,被避如蛇蝎多年之后,是否開始了“復古回潮”?整個劇集行業從純愛、撒糖到重回“雄競”時代了嗎?
(相關資料圖)
“上頭”方法論
“雄競”和“瑪麗蘇”的差別是什么?從后者的定義可以看到,“特指自戀、自大、脫離現實邏輯的作者心理影射”,而“雄競”要做好,就要規避雷點,捕捉真正的觀眾需求。
第一個要點在人物上。要脫離“自戀”的女主為中心模式,那么角色的獨立性就必須有保證。
“雄競”當然得“競”起來,但這種“競”并不落腳在男性角色的身份或地位,而是要寫出他們具有吸引力的人格,建立觀眾的記憶點和共情點。《步步驚心》里的四爺VS八爺、《花千骨》的白子畫VS殺阡陌,無論女主選誰,都能讓評論區哀嚎一片,這就是人物的成功。
從這一點來說,《長相思》實現了即使在過去也少見的完成度,把人物魅力和劇情張力做了出來,而且超額完成,一次四個。截然不同的人設、特點和性格,有的人愛得隱忍而執著,有的人則熱烈又溫柔,還有的會給你簡單幸福的一生。
他們并不依附女主而存在,從小說時期就稱為“四個BUG型男友”,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所求和算計,這當然不影響對小夭的愛,但這份愛情也因此變得復雜且更有故事性。
再說說女主,小夭的角色設計很成功,不是隨波逐流、老天喂飯的“瑪麗蘇”,她吃過的苦讓她足夠“人間清醒”,但依然對每一段情感都傾注心血,對于崇尚獨立的當代人有很多共情空間。而這也讓每段感情的發生顯得更加合理了。
第二點則是劇情邏輯。在古偶劇中找現實邏輯,聽起來似乎不太合理,但這是真正考驗主創班底水平的一環。
首先是人物的真實性,是和現實中的觀眾實現共情的保證。比如幾位男性和女主角的感情,不能是莫名其妙就愛上了,那就成了“瑪麗蘇”。劇中每段感情的建立過程都很清楚,都有很多細節的支撐,也正是這些部分讓觀眾有比較絲滑的觀劇體驗,真情實感地“磕”起來。
在這個過程中,愛情中的男性角色也會分別綻放出不同的魅力。即使是姍姍來遲、被“罰站”了很久的赤水豐隆,也會有屬于自己的名場面,用一句“她值得”換得觀眾認可。
其次,是審美上的現實主義。即使是仙俠世界,也需要扎實的美學和考據,這是實現觀眾沉浸感,進而打通共情的關鍵一環。小夭的男性裝束、葉十七的“戰損”版,以及各個場景獲得好評,都證明了觀眾對這種質感的察覺和認同。
回歸“雄競”,《長相思》實現了觀眾的“上頭”。
觀眾喜歡的依然是極致的戲劇化和感染力,只不過熟悉的配方,在今天會搭配上更好的服化道、特效和色調,也會有更具現實氣質的處理,能夠適配新一代觀眾的口味。《長相思》是一種回歸,曾經驗證過市場空間的“雄競”,正在找回魔力。
“雄競”遇冷多年,為何今年出爆款?
“雄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女主劇的出現。從21世紀初的臺灣偶像劇《流星花園》,到后來的《公主小妹》,再到內地劇集崛起后的《步步驚心》《那年花開月正圓》《傾世皇妃》《花千骨》等等,目前的頭部女星幾乎都有相關代表作。
或許應該認為,這是曾經男性凝視下內容創作的“雌競”模式,在21世紀初的“性轉版”。小說作者和編劇們并不在意主角的性別,但要說寫愛情戲,當然是人數越多越熱鬧。
近些年“雄競”被前者取代,主要原因就是拍不出不同男性之間勢均力敵的人物魅力,和女主的情感線也缺乏邏輯鋪墊,這就成了毫無道理的“瑪麗蘇”。
在這背后,是進入2010年代之后,伴隨著民營制作公司的泛濫,加上后來互聯網生產機制的成型,快進快出的劇集工業品要求內容為效率讓路。缺乏邏輯的感情、莫名其妙的誤會和各種魔幻劇情,很難繼續為觀眾提供情緒價值,卻逐漸泛濫成災。
市場的厭煩直接將“雄競”和“瑪麗蘇”畫了等號,進而打入冷宮多年。取而代之的是純愛和撒糖,但事實證明這不是問題的答案。
不改變行業制作的壞習慣,更小的故事化空間和更局限的人物關系,只會出現更嚴重的擺爛。長視頻真正的市場需求,在于更具陪伴感和沉浸感的內容、更具魅力的人物,觀眾真正買單的不是類型本身,而是能帶來這些體驗的好內容。
《長相思》再度證明,觀眾不是不愿意看“雄競”,而是不愿意看擺爛的“瑪麗蘇”,有創新的內容,可以把“雄競”拉回主流視野。
而在內容之外,不可忽視的是,與“雄競”闊別幾年,如今的視頻平臺掌握的營銷工具遠非曾經可比。
比如遠勝于過去的渠道優勢,短視頻、微博、小紅書、B站等等平臺,都成為為劇集宣傳發聲的流量池;平臺站內也有彈幕、評論區等吸引互動和熱度落地的手段,此次圍繞長相思還打造了“相思值”投票和“罰站墻”等玩法;還有微博角色號的互動,也是現在劇宣標配,讓觀眾以更多途徑助推劇集的討論聲量。
當然,這些工具如今是所有劇集的標配,能夠在《長相思》的營銷中有這樣的效率,依然得益于內容本身的強勁,只是把劇集的價值做了最大化處理。而成功背后,似乎也能看到市場審美的一些新變化。
重返“雄競”天堂?
曾經“雄競”劇被純愛劇搶奪市場,除了行業向的內容品質問題,也有觀眾心理的問題,相對復雜的“雄競”在當時必須做一定的內容降級,帶來更輕松無腦的“撒糖”和樂子。
那么,如今的觀眾心理是否發生了變化?
事實上,目前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故事模式,仍然是市場的主流,也更符合觀眾對情感關系的正常情況預期。比如今年暑期,《長風渡》《偷偷藏不住》《玉骨遙》等愛情偶像劇,都是圍繞一對男女為核心;《大宋少年志2》六人組,則分為兩對男女CP和一對搞笑擔當。
但觀眾需求也確實有所變化。一些具有強內容性的內容,正在卷土重來。
就這兩年來說,“復古”正在成為一個關鍵詞,比如《人世間》《幸福到萬家》等一批雙端數據亮眼的作品,形成客觀上熱劇類型上的“文藝復興”,年代劇、農村劇、諜戰劇、家庭劇等都能夠成為熱門;“雄競”的再度爆火,也可以視為這種“復古”的一部分。
這是市場變化的表現。長視頻平臺發展和OTT電視的普及,網生內容和電視內容的受眾已經進一步打通,這表現為受眾審美的多元化。
除了市場,從平臺的角度,這種“復古”可以理解為這是面對外來競爭的自我調整。
無論長劇集如何做輕量級,玩喜劇、玩撒糖,都不可能比短視頻、直播來得更輕松無腦、戳中偏好,所以回歸長視頻的內容價值成為剛需:不就是回歸“雄競”、回歸“虐”嗎?老手藝不妨撿回來。
不同于一般類型,“雄競”這種人物情感模式上的變化,在多種類型中都有適配空間。在平臺目前發力的頭部劇集中,也不乏這類內容。比如根據亦舒小說改編、劉亦菲主演的《玫瑰故事》,此前曾經定檔的《寧安如夢》加上張天愛主演的《阿麥從軍》等,從IP來看都屬于“雄競”改編故事。
這些“選擇”更豐富的劇集,將驗證市場的口味。《長相思》開局的火爆,或許可以給市場帶來一些判斷,但也需要看到,吃到這口市場紅利,門檻并不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