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的風潮在席卷潮流玩具、視覺藝術之后,刮到了演出行業。
3月3日中午12點,上海交響樂團發行了第一款NFT藏品——一段2分鐘的音頻,來自中國最早的交響樂唱片。定價19.9元,限量發行一萬份,一分鐘內售罄。就在同一天,登上央視虎年春晚的大熱舞劇《只此青綠》也發售了6款數字藏品紀念票,每款限量發行4000份,同樣定價19.9元,分兩次上線,皆迅速售罄。
上海交響樂團首發NFT數字文創
一段音頻、一張紀念票變成數字藏品,為何會受到如此追捧?以上海交響樂團為代表的上海舞臺藝術機構開始試水數字藏品,是否會帶動新的趨勢?
《只此青綠》數字藏品紀念票發售
爆款的背后,是藝術和技術的碰撞
為了搶“中國最早的交響樂唱片”數字藏品,樂迷馬義諾提前守在鯨探App上,最終失之交臂。“我馬上就要辦婚禮了,我和她都是交響樂迷,本來希望搶到后作為禮物轉贈給她,很遺憾沒能實現。”
作為新興事物,數字藏品的出現伴隨著不少爭議。有質疑者認為有“炒作”之嫌,購買數字藏品像“買了個寂寞”。但馬義諾卻覺得,數字藏品是藝術和技術碰撞的產物,有傳統藏品不具備的優點。“實物保存久了,總會受到損害,但數字藏品不一樣,可以長久保持而不失真,甚至可以傳給自己的后代。”
雖然這是馬義諾第一次搶購數字藏品,但學IT出身的他對NFT早有了解。NFT,英文全稱Non Fungible Token,即非同質化代幣,是區塊鏈的一種衍生概念,具有可追溯、難以篡改等特性。去年三月,藝名為Beeple的美國藝術家邁克·溫克爾曼創作的NFT藝術品《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拍出近7000萬美元的天價。目前在國內,數字藏品還不能相互交易,但用戶可以在持有數字藏品滿一定時間后進行好友間的轉贈。
馬義諾沒搶到的這件數字藏品,是一段2分21秒的錄音,1929年由德國高亭公司為上海交響樂團前身上海工部局樂隊錄制。樂隊演奏的是西班牙作曲家法利亞《魔法師之戀》組曲,由意大利指揮家梅百器指揮,樂隊首席富華擔任小提琴獨奏。
意大利指揮家梅百器
2020年,樂迷許慎將父親許步曾生前珍藏的這張唱片捐贈給了上海交響樂團。這是文獻記載中上海工部局樂隊最早的唱片,為中國交響樂唱片研究提供了珍貴史料。上海交響樂隊對這張唱片進行了數字化轉錄。購買數字藏品后,可以聽見穿越90年的聲音,咿咿呀呀響起。礙于早期錄音技術所限,原聲音軌不可避免存在噪聲,如同歷史的痕跡。
上海交響樂團前身
“這段音頻通過數字加密技術,可以生成一個獨一無二的數字編碼,具有唯一性和稀缺性,轉手也有據可查,是未來藝術收藏的趨勢。”馬義諾說,“數字和現場,是不同的滿足感,無法相互替代。”
布局新賽道,進入新的數字時代
和樂迷馬義諾一樣,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方世忠準時上線,搶購這份數字藏品。“上海文旅系統正在搶抓新機遇、布局新賽道。之前更多是看到視覺藝術和NFT的一些結合,舞臺藝術很少,所以上海交響樂團首次推出交響樂NFT產品的時候,我也想作為一個普通藝術愛好者去體驗一下。遺憾的是,我沒搶到。”
在方世忠看來,這張1929年錄制的唱片,雖然音質受到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但成為數字藏品后,收藏者們看中的是這一加密藝術品的價值稀缺性、形態創新性和歷史傳承性。
“我很高興,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到上海在中國交響樂發展歷史中的作用。當年,這張唱片的錄制證明了當時的樂團進入了一個新媒介時代,那時的新媒介是指廣播和唱片業。而現在這張唱片經過NFT加密則見證了以上交為代表的上海文化表演藝術機構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數字時代。”方世忠說。
上海交響樂團品牌總監陸菁更愿意把數字藏品稱作“數字文創”,“數字文創既可以給樂團帶來新的營收,也可以傳播品牌,何樂而不為。希望能把我們已有的珍貴資源再利用,跟已有的觀眾建立新的聯系,同時吸引更多新的觀眾。”
從2019年起,上海交響樂團開發了105種文創產品,在小程序“一碗餛飩”上售賣。其中,這張“中國最早的交響樂唱片”也曾被制作成瓷盤。據一位買過瓷盤的樂迷考證,當時錄制唱片的高亭公司,后來幾度被收購,最終歸于環球音樂旗下,而去年,環球音樂旗下的DG唱片為上海交響樂團錄制并全球發行了《大地之歌》。兩張相隔近百年的唱片相互呼應,見證了上海交響樂團的變遷。
“中國最早的交響樂唱片”制作而成的文創產品
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介紹,“數字化”是近年來上海交響樂團的工作重心之一,上海交響樂團數字音樂廳、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的數字博物館目前都已成型,觀眾可云游其間,與交響樂相遇。《大地之歌》等唱片,也在Apple Music等各大平臺上線了數字專輯。
雖然首次發布的數字藏品就被“秒殺”,但上海交響樂團并不急于推出下一個數字藏品。周平對數字藏品的態度是,不為“趕時髦”和“炒概念”,而要挑選真正合適的、有價值的內容。好的內容,好的技術,好的時機,自會碰撞出新的火花。